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肩水金关汉简73EJF3:447号木牍所记内容与式占有关,后世文献称"推天乙所理法""天一治法""天一贵神治旦暮法"等。可惜木牍保存状况并不理想,文字磨灭严重,以致整理者和后来研究者的释文及复原皆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通过仔细辨识木牍文字,对这一内容作了新的复原,并指出这是截至目前关于此内容最早的文献记载,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
在圣经《创世记》中,"上帝看着是好的"这句话伴随着上帝的创造过程反复出现。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创造者对创造之物的欣赏,另一方面表达了创造者在进行创造时的喜悦之情。而我从这句话里感受到了一个辅导者的心情。当一个辅导者看见他辅导的对象不断经历成长,他的心情也如上帝一样,"看着是好的"。  相似文献   

3.
克制     
正吃完饭,同事跟我打闹时,无意间开了一句玩笑话:"树獭,你个胖子。"我知道她是无意的,也知道她是在跟我开玩笑,但还是有点儿受伤,为这句话难过了一下午。晚上躺在床上,我想:我白天为什么为这句话这么生气,原本只是一句没什么大碍的玩笑话,我为什么会这么在意?一方面是自尊心在作祟,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有人称呼我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常听老辈人讲:"吃饭只要八分饱,凡事只求八分好。"那时候,并不太懂这句话的含义。现在即将退休了,注意养生保健,才领悟这句话的真正内含。"吃饭只要八分饱,凡事只求八分好。"这句话,不仅仅是一种适度的人生追求和生活理念,而且从生理、心理、哲理的角度看,更是一种科学的养生观念,很值得提倡。从生理养生角度看,"凡事只求八分好"符合人体健康的需求。人体是一架科学而精密的机  相似文献   

5.
程颐梦的解释学有两大特点,一是"以理照梦",将"内感梦"与"外感梦"一概视为感应、感通之理之表现,彻底斩断习俗以吉凶祸福论梦这一思维定式,二是将"梦"与儒家修身工夫联系在一起,"梦"自此以后成为儒家"心性修炼"的一个向度,理学工夫论之中的"藉梦卜学"、"梦后自责"、"梦中用功"与"随顺昼夜之道"四种"睡时工夫"皆可溯源于此。  相似文献   

6.
"雷锋是菩萨,孔繁森是菩萨。"这句话,引自一位宗教界人士在一次夏令营上的讲话。有人对我说,毕竟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几句话就把宗教与社会主义的一致性点透了。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7.
引子 :梦绕神洲路第一章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第二章“佛教要走群众路线”第三章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第四章画外音结语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辽阔立多时引子 :梦绕神洲路“每一匹马都认为自己驮负的最重”。某一位聪明人发明的这句话 ,逐渐地流传开来 ,就成了民谚。这一条民谚 ,少说也包含有如下几种成份 :嘲讽别人 ,自嘲 ,最后 ,不管是嘲人还是自嘲 ,底儿都是一样的 :无可奈何 ,卸不掉啦!站立在北京故宫西北角护城河边 ,我不禁千百遍地想起这句民谚 ,这句大俗话 ,这句充满戏虐又无奈的大实话。从我站立的这个位置四面环顾 ,也就是说 ,不管你…  相似文献   

8.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这三句平直易解的话,由于缺失具体语境,在孔子身后的数千年间,语义泛化,被加以最通俗、最一般的解释.学就是学习,习就是温习或复习.由此也产生了"学习"一词.并且,"不亦乐乎"也化为习用的成语,"有朋自远方来"也成为欢迎远道而来的友人的套话.本文运用本证式的语句互见法,以<论语>证<论语>,首先对这三句话的几个关键词进行了考证.考证结果认为,"学"字,大多是指为了干政"复礼"而进行的学习,"习"是演习与实践之意,"时"则是"适时"之意.又根据前人的训释,将"朋"解为"众".与上述考证结果相应,笔者还从<论语·子路>篇所云"叶公问政,子日:近者说,远者来"一句发现了理解<论语>开篇语境的密码.这就是"问政"的"政"字.关于这句话与<论语>开篇的联系,历来无人揭示,因而也就无法准确把握<论语>开篇的语境.由于这一发现,<论语>开篇豁然开朗,孔子说这句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对为政者言为政.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儒家孝道教义中,最为人诟病的可能就是《孟子》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了。但孟子的这句话实则包含了儒家独特的死后永生观,而后世对这一孝道伦理有相当的误解。同时,通过类比推理,我们也可以为《圣经·创世记》第38章中犹大的一句话"她(塔玛)比我更有义,因为我没有将我的儿子示拉给她"提供更为合理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往与返     
正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句话:"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句话译成白话,就是说:"反躬自问,正义确在我,对方纵是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这和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个人觉得,其精髓就在一个"往"字上。"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明显带有殉道精神,散射着璀璨的理想主义的光辉。这种光明照耀着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也源源不断地给这文化补充钙质。我说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宗教》2015,(2):40-41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的梦,我们动员每一位同工、义工,以及每一个被服务对象为实现这个梦而努力。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在上海建立之日起就确定了把信仰通过"爱"来诠释、通过服务来表达的方针,践行在"不分信仰、不分民族、不分男女、不分肤色、不分年龄"  相似文献   

12.
正梦是什么?梦是光,照亮无尽的黑暗;梦是水,滋润万物的生长;梦是电,在空中划出时代的分界。有了梦,小树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有了梦,溪流可以成为奔腾的江河;有了梦,土砾可以堆集成巍峨群山。我们中华民族也有自己的梦,就是"中国梦","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天主教也应以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的精神状态,以切身的行动凝聚强大合力和传递打造"中国梦"的各种正能量。践行"中国梦",我们天主教责无旁贷。如何进一步发挥天主教的正能量,共筑"中  相似文献   

13.
正"筑墙的曾入高宗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笑煞人也么哥,笑煞人也么哥,梦中又说人间梦。去年今日题诗处,佳人才子相逢处。世间多少伤心处,人面不知归何处。望不见也么哥,望不见也么哥,绿窗空对花深处"。这首《叨叨令》曲是元代文学家吴文质所作,叹来叹去还是文人骚客对浮世若梦的哀怨。可不是吗?好好的一个泱泱大国和皇帝宗室,让金人"连锅端了"!这样的凄惨境遇,不解释成恍若做梦又能怎样?古今几多醉生梦死,  相似文献   

14.
正《圣经》告诉我们,主耶稣受难时在十字架上说了七句话,耶稣为什么在十字架上只说了七句话呢?在圣经中"七"是个圆满的数字,比如:七件圣事、七罪宗、圣神七恩、一个星期七天……耶稣说了七句话。这七句话,好像一座房屋开了七个窗户,从窗户可以看到屋内的一切。同样,从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七句话,我们就知道主在极度痛苦中,生  相似文献   

15.
<正>冯友兰曾有一个论断:"新的现代化的中国哲学,只能使用近代逻辑学的成就,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使那些似乎是含混不清的概念明确起来。"冯氏的这句话说得很绝对,"只能"意味着唯一性。因此这句话意味着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之路只有一条。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只能通过对其含混的语言的澄清来达到,并且这种澄清须得借助于现代的逻辑工具,实际上也就是西方哲学的分析方法来达到。冯氏的上述说法,显然是受了西方分析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诚信问题历来是思想家讨论和研究的重要问题。《论语》中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是讨论这一问题的名句,但对这句话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分歧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有子思想、重要概念、先秦诸子思想以及《左传》引文的解读不同。通过对《论语》文本进行分析和对重要概念进行考察,以及对有子思想及先秦其他思想家诚信思想进行论证,加之对《左传》中"复言"的探析,可以知道这句话的原意就是:如果所作出的承诺、约定是合宜的,所说的话就能兑现。  相似文献   

17.
你任性了吗?     
谢炳国 《天风》2015,(2):30
<正>据《新民晚报》报道:近来,央视荧屏上,一个跨年新题频频向路人抛出:"2014,你任性了吗?"这是央视继去年"你幸福吗?"之后推出的第二季街头海采,这一新题设置与去年有点"高大上"的"你幸福吗?"相比,无疑降低了门槛,更贴近观众,也更有利于让人吐露心声,显示个性。"你任性了吗?"这句话是由一则社会新闻演绎而来。据报道,一位刘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各个方面都可以来解释这句话。唐朝时讲儒释道"三教",那个时候儒家也算一种宗教。中国文化要从  相似文献   

19.
傅真 《天风》2002,(11):18-19
什么是平安? 主耶稣复活后向门徒显现,有五次说的第一句话是"愿你们平安!"(约20:19、21、26,太28:9,路24:36)这句话不只是向当年门徒讲的,也是向今天每一个信徒讲的."愿你们平安!"不只是一种问候、祝福、安慰和鼓励,它有特别丰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这个题目的灵感得自小德兰的一句肺腑之语:“我要得致命的荣冠,若不能得之以血,就要得之以爱。”最初见到这句话是在1994年初,那时我刚刚入会,《一朵小白花》看得入迷,对这句略带深奥的话不禁好生纳闷,从来都听说那些为主致命者不是流血就是捐躯。而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带给人温暖、喜乐,怎能和致命相提并论?从那时起,这句话时常在我心中,带给我无限的回味与深思,我没有小德兰的圣德与坚强,致命的荣冠为我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可我并未因自己的软弱与胆怯感到过分自责,致命的勇气与力量是天主给的,当然这并不等于我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