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吃与气氛     
正林语堂说:"吾们的吃东西吃它的组织肌理,它所抵达于吾们牙齿上的松脆或弹性的感觉,并其味香色。"这是谈吃的一句精辟语,想来林先生对美食没少下功力。近日,翻检起汪曾祺先生的《四方食事》诸文,齿间似有美味层层泛起,兴致所至而谈小吃。小吃是流放乡间的逐臣,是深山老林中的隐士,是诗歌里的  相似文献   

2.
文人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萧疏平谈和闲静致远的意境为主,其中蕴含了“佛、道、儒”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文人吃趣     
古今中外不少文人,面对佳肴美味、粗茶薄酒,抑或进餐时突发的变故,常能机智地"幽"上一"默",妙趣横生,让人回味无穷。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两人论诗作联,也常常互相取笑,从中得到极大乐趣。佛印虽是出家人,却不避荤食。一天,他炖了四条小鱼,正要吃,抬头一看,苏东坡进了寺门。他心想:早不来,晚不来,一吃鱼他倒来了,先不给他吃。佛印急中生  相似文献   

4.
唐代文人因诵读佛典、与高僧交往、游览佛寺,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仕途上的挫折,加深了一部分唐代文人对佛教的认知与信奉,但不同的文人所信仰的佛教宗派并不相同;另一部分文人认为佛教威胁朝廷的统治,因而强烈反对佛教.在信奉佛教的唐代文人思想中,儒家思想仍然是其主导思想,佛教思想是和儒家、道家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唐代文人对佛教...  相似文献   

5.
徐晓鸿 《天风》2010,(5):56-57
<正>在基督教来华传播史上,中国文人以其中国化的视角理解西方神学与哲学,因而在神学的探讨与研究上,通常大都被认为不入流。实际上,这种探讨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梳理这些思想虽然不是本文的责任,但从古代文人诗歌的角度切入,即或有管豹之得亦是一件乐事。"天学诗"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神学探讨的一朵奇葩,常常被人忽略。  相似文献   

6.
《法音》2021,(5):51-56
正禅宗在北宋时期十分流行,学禅之风颇盛,甚至"妇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1])。文人士大夫更是常常出入僧俗两界,往来酬唱,互讨禅机,因此,有宋一代的文学创作也散发着浓浓的禅学意味,深入浅出地诠释着禅的真谛。苏轼同样与佛禅结下了不解之缘,且钱谦益认为:"北宋以后,文之通释教者,以子瞻为极则。"~([2])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7.
问吃过了没有,说天气冷暖,谈近来工作可忙。这一套一套的应酬话,当属寒暄了。寒暄者,未必都乐意寒暄,大多数人可能只是出于礼节,出于常情,出于生存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问吃过了没有,说天气冷暖,谈近来工作可忙。 这一套一套的应酬话,当属寒暄了。 寒暄者,未必都乐意寒暄,大多数人可能只是出于札节,出于常情,出于生存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难忘供果香     
曾经路过浙江三门多宝讲寺挂单一夜,这是所显密圆融的道场,道风很好,入夜时分,一帮年轻僧人在大殿辩论:一方认为供佛的供果即便放坏了,也不能给居士、工人吃,不然错因果;一方认为既然供佛的,大家都可以吃,众生都是未来佛,听到最后也没有切实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道服,即道教服饰。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穿道服的现象零星出现,至五代而形成社会风气,北宋蔚为大观,形成了文人士大夫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穿道服的独特现象。文人主要在两种时空穿道服:一是在职官员非公务的私人生活中;一是贬官或无仕的在野文人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穿道服既来源于道士服饰中的"常服",又发生了变异。这一社会文化现象是道教世俗化对文人影响在服饰方面的重要表现,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刻的文化意蕴:带有道教信仰意味;是闲适生活方式的象征;代表了一种与世俗礼仪相对的处世态度。  相似文献   

11.
<正>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乃中国文人“志道游艺”思想的立世为艺之本。然而,此传统在当代却长期被所谓的“纯艺术”“形式主义”所侵蚀,甚而或将丢失。而肖建科(笔名鉴克)先生则是坚守这一传统的执着者。我初识鉴克是在2003年的省书协换届会上。会间交流,他既谈个人书艺追求,又讲燕赵书法文化传统、当代书法格局与使命。其身材高挑,言谈睿智,从容洒脱,爽朗儒雅,自有一种举重若轻、亲和帅气的文人风范。  相似文献   

12.
林崇德教授用两三年的工作时间之余陆陆续续地完成这一本口述历史,体现了他对自己生活、生命、学术生涯的一种严肃的、负责任的态度;这本书的内容特点是"情"多于"理"。作者谈亲情、友情,谈手足情、师生情,不惜笔墨,真挚感人。其中一个细节是,念小学时因家里经济困难,幼年的崇德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看米缸里有没有米,如果有米,就安心吃饭;如果无米,就对母亲说自己肚子疼,吃不下饭。看到这些平实不过的文字,我们不能不受到感动。  相似文献   

13.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从教学、教材的角度认为《诗》不仅应当让人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让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但孔子这种强调诗的教育作用的思想被后世文人加以引申阐发,成为了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儒家诗教原则得以确立有一个过程,这既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历代儒家文人不断努力的结果。为实现教育教化功能,中国历代文人探寻出了“文以载道”的理论,并付诸于创作实践。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4.
读了《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八六年第四期上的《谈“一样”——兼谈“似的”》(以下简称《谈“一样”》)以后,我们有些不同的意见,现提出来,以就教于作者和读者。《谈“一样”》认为:“一样”作为词,不管是独立型的还是结合型的,都是形容词;“‘一样’和‘似的’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词”。我们认为这两个判断都不恰当。正如《谈“一样”》指出的,“一样”有独立型和结合型两种类型。独立型的“一样”能“象其他实词那样独立运用”,且有形容词  相似文献   

15.
成果 《美与时代》2022,(8):7-10
色彩是明清江南文人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围绕色彩建立起一套选色与配色的思想体系,目的是建构文人关于色彩的审美标准和范式,表明文人的态度与观念,并且引领社会价值取向,纠正当时雅俗莫辨的世风。基于明清江南地区代表性的文人设计类著作和书画,通过梳理文人建筑设计中运用的色彩种类,探究色彩的搭配方法,解读色彩背后体现的文人审美观与价值观,分析时代、地域、个体因素对文人建筑的影响,以丰富江南文人设计思想体系研究,提升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认知,促进当代建筑设计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19岁的大女孩,自认为相貌和学习成绩都不错的我却有一个怪毛病:一生气就想吃东西。买各种各样的食品,狠狠地吃,尽管感觉胃里已经胀满,但仍想吃,似乎只有大吃一顿,才能消气解恨.忘掉烦恼,才能使原来不平衡的心理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17.
案例11.案例分析:案例介绍来访者:小北,6岁,独生男孩子。经过咨询分析找到小北拒绝吃酸汤水饺的原因:在一次吃过酸汤水饺后,正逢天气发生变化,患上了感冒,出现头痛、发烧等症状。自此,小北就不再吃酸汤水饺,认为吃过身体就会不舒服,会出现头痛、发烧等症状。分析由于偶发性事件产生了错误认知,把吃水饺与头痛等不良刺激联系起来,形成了吃酸汤水饺的心理恐惧。咨询目标消除错误的认知观念以及由此导致的拒绝吃酸汤水饺的行为。2.解决方法:针对小北的实际情况,可以从认知和行为的两个侧面进行治疗。主要的可用方法是结合认知疗法的合理情绪疗…  相似文献   

18.
(一)多年来,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民主只是手段,不能把民主看作目的。有的同志并且把认为民主是目的的观点说成是资产阶级观点。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很值得讨论。本文准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和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19.
性欲跟食欲一样是人类的本能,不谈吃的问题并不能使人肚子不饿,同样讳言性的问题并不能使性欲消失。 星期六,一位很要好的朋友特意跑到我家里,一进门,与朋友一起来的夫人就急匆匆地对我说:“老陈,我女儿很听你的话,请帮我想想办法,好好开导开导她。”  相似文献   

20.
品蟹与作文     
正吃蟹是风雅的事。吴越人吃蟹,有"蟹八件":锤、铲、匙、钎、筷、镊、砧,将蟹肉全部吃尽,一点也不浪费。高手吃蟹,肉尽而红壳完好无损。其实并非贪,也不是馋,而在一个"雅"字。吃出境界,就要有点"痴气"。李渔是蟹痴,嗜蟹如命,自称买蟹钱为"买命钱",在那篇有名的《蟹赋》中,他连呼"蟹乎!蟹乎!",爱蟹之情跃然纸上。在李渔之前,文人如张志和、杜牧、苏东坡等都有题咏,但因未痴情绝对,所以可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