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乡间熬茶     
正南方茶乡的茶叶到了北方的村庄,村庄人觉得用开水泡出的茶味道太淡了,太寡了,不够味,唯有经过慢火熬出来的茶才过瘾。村庄的清晨,上了点年纪的人,每天起个大早,熬茶、喝茶似乎成了他们每一天的头等大事。待屋子烟熏火燎地萦绕着茶香,早饭也快做好了。饭熟端到炕头上,茶香搅和着饭香,男人喝下几杯熬出来的浓茶后,再给女人接几杯,茶后吃了饭,就准  相似文献   

2.
茶叶栽种历史悠久,相传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就利用茶叶治病,两千多年前已开始人工栽培茶树。秦汉之后饮茶之风逐渐传开,唐朝时栽培茶树已扩展到全国大部分地区。被尊为茶祖的陆羽(733~804),出身于寺院,三岁为竞陵西挡寺智积禅师收养,专为他煮茶,练就一手采制、煮饮茶叶的手艺。他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  相似文献   

3.
我国茶叶的命名及其语言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已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饮料之一。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饮茶、种茶、制茶都起源于我国。在世界上我国的茶叶被誉为中国的三大发明之一,它与我国的丝绸、陶瓷一样久负盛名,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我国茶叶种类之全,名称之纷繁,可谓世界之冠。本文不谈茶文化,只谈茶叶的命名及其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在丝绸之路的中阿双边通商中,部分中国商品被赋予文化内涵,逐渐成为特殊的文化符号,尤其那些能够深入到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商品,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也在无形中广为传播。茶叶是丝绸之路上经久不衰的商品,饮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经典文化以茶为载体对外传播。阿拉伯国家不盛产茶叶却盛行饮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茶叶及文化输出的重要对象国。  相似文献   

5.
正吃茶喝茶品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当我们细细品啜一杯清香的茶时,似乎也品味出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广博。道教与茶文化渊源深厚,以下对此作一探求。一、"茶""道"相辅(一)道以茶为佐——茶的自然功用与宗教功用茶之性,益于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作为历史悠久的饮品,茶最早的功能就是药,这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得到证实。除了解毒,茶还别有养生特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  相似文献   

6.
云南穆斯林普遍嗜好饮茶,尤其酷饮绿茶。那醇美芳香的绿茶气味,那碧绿晶莹的绿茶汤色,历来为他们所钟爱,被视之若宝。绿茶是当地穆斯林家庭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宁可数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他们一生以茶相伴,休闲时饮茶,繁忙时也饮茶;上坟“做好事”饮茶,结婚摆喜宴也要饮茶;若有客人到访,也必首先待之以茶。故凡上年岁的滇中穆斯林,几乎人人喜饮茶、善饮茶,个个皆品茶、鉴茶高手。一般未入水浸泡的干茶叶,他们无需品尝,只要观其颜色,再凑鼻孔一嗅,便能分辨出茶之种类及优劣等级。饮绿茶,是云南穆斯林的共同嗜好,饮茶方式在不同地区也…  相似文献   

7.
茶韵悠长     
茶,有着一种平心静气、清旷自若的淡泊,永远保持着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茶香袅袅,茶韵悠悠,闲暇之余,总喜欢独坐一隅,静静体味茶的韵味。一只玻璃杯,晶莹剔透;一撮茶叶,清香盈鼻。开水冲下,顿时上下翻腾,浮起的一片片沉下,沉下的又努力浮起;一片片的茶叶在开水的作用下,变成一簇簇嫩芽,齐刷刷地立在杯底,甚是好看。清澈的水,因茶而绿;碧绿的茶,因水而明。"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  相似文献   

8.
回族油茶     
油茶,又称面茶。说它是茶,因为油茶最初是加放少许茶叶的,现在则比较灵活,有加的,有不加的。虽然不加茶叶,却仍称为油茶。这种茶是北方尤其是黄河以北的人们大都品味过的一种饮汤,其中又以回族的羊油茶最为常见,也最受欢迎。回族喝油茶,古已有之,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饮膳正要》、明朝养生家黄正一《食物绀珠》两书里都介绍过回族油茶,曰:“羊油又作油茶,以油煎滚,用面粉炒黄搅之,佐以椒盐葱桂之类,以凝冷成团。每摘少许,煎汤饮之,冬日最宜,体温而适口。”这和现在制油茶的方法大同小异。现在的制法一般是先将适量羊油切碎、熬化,将面粉炒成…  相似文献   

9.
佛手茶     
以前我也喝茶,红茶、绿茶、花茶都分得出来,而且知道好坏。甚至还有机缘看到陆羽的《茶经》,在云南看到古老的茶树王,在杭州看到龙井茶树和茶垅,连同龙井寺旁古人专一用来泡茶的龙井泉,连同工人炮制茶叶的整个过程。甚至还听到很多关于茶的故事,和茶人们谈茶道,观赏茶艺表演。最玄的要算把禅和茶弄在一起的佛门中人了。他们说禅中有茶,茶中有禅,习禅如品茶,品茶如习禅,大家都这么说,玄玄乎乎的,至于茶中怎么个禅味,禅中怎么个茶味,我至今没有听到,也没有看到,更没有体味到。禅门大德的开示中又很鲜将禅茶并讲,所以至今我的心里也还是二二乎…  相似文献   

10.
养壶·养心     
台湾作家林清玄写过一篇文章叫《养壶》,他说:一把好壶,它的外表和内力都酝酿了时间的光泽,有着深沉的香气,即使不放茶叶,光是冲进开水,也会有茶的香味,那香味是无数好茶所凝聚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教士与十九世纪福州的茶叶贸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州成为近代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是与西方列强对茶叶的大量需求以及要急于展开对福建的茶叶贸易分不开的。在福州开埠前后,基督教传教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福州茶市的日益兴盛,传教士与茶叶贸易间的关系愈来愈密切,触角从单纯传播福音开始延伸至与茶叶相关的经济活动,其身份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本文拟对西方传教士与福州茶港开埠以及与茶叶贸易及商务的相互关系与影响等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经济活动关系问题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别样的告别     
茶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我国茶叶种类繁多,举世闻名,国人有4700多年的饮茶历史。记得当年“全国翻译导游资格考试”题中有一道关于茶叶的填空题:  相似文献   

13.
养生百科     
感冒:为四季常见病,多发病,尤以冬春二季多发。感冒又分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其一般症状多表现为头痛、鼻塞、恶寒、流涕、发热、全身酸痛等。普通感冒常由细菌或病毒引起,流行感冒则主要由病毒感染所致,并可传染他人。中医认为,感冒又有风塞感冒和风热感冒及暑湿感冒之分,故不同病情治疗也不相同。核桃葱姜茶用料:核桃仁30克,葱白、生姜各25克,茶叶15克制法:将核桃仁、葱白、生姜洗净,共捣烂,与茶叶一同放入沙锅内,加水煎汤,去渣一次服下。服后卧床被盖以微出汗为佳。每日2剂。功效:解表散寒,发汗退汗。适应症:风寒感冒发热,头痛无汗等。…  相似文献   

14.
曾凤杰  乔洪 《美与时代》2015,(2):107-109
蜀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也是丝制品中的精美品种。丝绸与茶叶均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代表,将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能使蜀绣的艺术价值得到较好的体现。同时,蜀绣不仅可提高普洱茶的外观品质,天然丝制品的蜀绣也有利于普洱茶的保存。实验证明,用蜀绣做普洱茶包装宜用天然丝制品为原料,以体现传统文化的图案做纹饰,以红色为主色,选择适宜的针法。实践证明,这种探索是有益的,对蜀绣技艺的开发与保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茶灵     
茶有灵性。若与其灵未冥、其性未合、其境未契、其器未容,则一半的茶味会在饮茶时悄悄溜走。所余者,徒为茶之形骸;  相似文献   

16.
在宋代僧人的生活世界中,茶果与茶药是伴茶的常用之品。茶果可是点心之属,也可是水果。茶药则比较特殊,是一种具有养生功效的丸药,且主要流行于北宋。南宋之后,僧人的茶汤生活中,逐渐增加了吃药石这一项活动。作为僧众生活中非常普通的食物,茶果与茶药也被纳入僧人的行持仪轨与饮食制度中,成为他们践行礼制的手段与工具,而这些普通的茶食在宋代寺院的制度中,也具备了更多样的意义属性。  相似文献   

17.
巩志 《福建宗教》2002,(1):34-35
茶与佛,因缘深长。茶最初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称的武夷山,历史悠久,儒释道三教鼎盛,历史文化沉积浓重。“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传播茗饮习俗,都与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8.
正乡人饮得最惯常的,是砖茶。砖茶是别处产物,却因了种种原因,倍受家乡父老的喜爱。记忆里,乡下人家,每家都有两只暖水瓶。一只里装白开水,另一只里泡砖茶。用暖水瓶泡砖茶,是个很简单的活儿。待水烧开时,将备好的砖茶叶一撮,咸盐一撮放进暖水瓶,再装上沸水即可。泡茶泡茶,关键在泡。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等待。泡好的茶,有特殊的香气。是茶叶  相似文献   

19.
茶文化从中华民族古文明的历史开始,就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伴随着文明的进步而传承和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茶因为其独特的清高气质而被文人墨客所推崇,并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元素之一而享誉世界。设计要以人为本,并以民族文化为根基,设计不简单只是产品的营销和推广,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扩展和传承。也正因为如此,各种独特的传统元素与茶叶包装本身设计相结合,就更可以促进商品销售和提高商品的附加价值。传统元素为包装设计的内容元素注入新的生命和文化内涵,它在包装设计上体现的艺术及其多维价值被人们重新认知和品鉴。这里主要从茶叶包装的种类、功能,传统元素与包装如何能有机结合的方面浅析茶叶包装与传统元素。  相似文献   

20.
单枞·惊蛰     
单枞是去年错失的一个约会。其实以前也喝过,但粗枝大叶的味蕾分不清她和武夷岩茶的面貌。似乎都是酒红色,似乎都很有劲道,似乎茶叶的颜色都如铁般深重。直到谷雨访茶,在武夷山徜徉,终于领略了岩茶的遒劲和韵致,岩骨花香深入我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