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纳自我     
有个人乘船出海,船触礁沉没了,他被抛到大海里。他想,哼!太平洋我也能横渡,何况这是内海。于是他信心百倍地游啊游,顽强地与风浪拼搏,最后终于紧持到有船来营救。而另一个人失足掉进路边的水坑里,他害怕极了,天哪!我没救了,于是狂蹬乱扒一阵后,不动了,后来人们发现,如果他站起来,那水才淹到他的腰部。  相似文献   

2.
小张是大学二年级学生,首次前来心理咨询时,待他在我办公室坐定后,我与他谈了几个无关紧要的话题,尔后即切入正题。 “有什么事需要帮助吗?” “我想请教怎样克服内心的不安,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想学学不进,学习成绩也远不如以前了。” “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很难描述,总之觉得内心不平静,着急、害怕、担心。有时坐也不好,躺也不好,心境痛苦极了。”  相似文献   

3.
许多年前,我还是院报的一名记者.一次我受托去车站迎候一位著名作家,温暖的阳光铺洒在长长的站台上,天气一点儿也不冷,可由于紧张,我还是有些友抖.这位大人物终于露面了,我急忙迎上去,也许是太崇敬他了,我紧张地不知说什么好,憋了好久,我才结结巴巴地说:“我也从事写作.”他的回答很友好:“那么我们一定有许多共同语言喽!”可我心里一直在暗自嘀咕害怕说错了什么话,沉默着再没开口.上述情形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中都曾发生过,其主要原因是——惧怕陌生人.我们也许都有这样的体验,在陌生人面前,我们的思维有时像  相似文献   

4.
一个农家孩子,偶尔看到一个人吹口琴,觉得那声音真是好听极了,于是他也想买一个学着吹。  相似文献   

5.
一位青年男子,日前写来一封咨询信件给我,他说:……我的主要症状是:害怕这样一类男性,他们的特点是机警、威严、富有男性气慨,长相英俊的就更严重些。我和这样的人交往时,感到异常紧张、脸红、心跳,不敢看他们的眼睛,觉得他们已经觉察出我的心态。和这些人在一起时,我强迫地想注意他们的嘴唇、阴部,有亲吻这些部位的冲动。越不想看,越要看,越看越想,越想越怕。这种病态是从14岁开始。当时我的同桌是一个白胖的、富有男气的男孩。有一天我突然无缘无故地害怕看他的白胖的手,同时有抚摸他的冲动。后来我和他说话就有极度不自然的感觉。一段时…  相似文献   

6.
面对陌生人,一般人的反应都是好奇和提防,尤其是提防。很多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告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吃不认识人的东西。的确,个别心怀鬼胎的人会利用小孩子识别能力不强来干坏事,甚至很多成年人也常遭受其害。但是,理性地来看,和陌生人交谈并非一无是处。和陌生人交谈可以体现和加强一个人的自信。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类很多特性的分布都有一个规律:特别好和特别差的人各只占2%左右,中间水平的占9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和陌生人交谈,碰到正常人的几率远大于碰到一个坏蛋。和正常的陌生人进行一次交谈,可能让我们…  相似文献   

7.
正做数学题的时候,一个问题是一个答案,而在生活中,一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答案。老师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人,每天都坐在路边的椅子上,向开车经过镇上的人打招呼。有一天,他的孙女在他身旁,陪他聊天。这时有一个游客模样的陌生人在路边四处打听,看样子想要找个地方住下来。陌生人从老人身边走过,问道:"请问大爷,住  相似文献   

8.
伞外看人     
一个夏季的黄昏,我坐在窗前看书,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把一个陌生人驱赶到我家的屋檐下。他隔着窗子笑着与我打招呼,我微笑着应答。突然,我发现他的脖子上有一处刀疤,那结痂似一条蜈蚣伏在上面,我心里一惊。 陌生人30岁左右,穿着一件沾有油污的短袖汗衫,胳膊处的肌肉向外鼓着,身体很结实。他一定是个打架的好手,我暗想。他小心翼翼地向我借伞,并要求我给他一杯水喝。我犹豫起来,他会还我雨伞吗?他是不是坏人呢?半晌我给他找来那把已多年不用的破伞,从窗口递给他。“家里没水了。”我抱歉地冲他一笑。陌生人什么也没说,接…  相似文献   

9.
采用投资博弈,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关系认知(亲疏关系、阶层关系)和特质认知(以善意为例)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影响。结果发现,亲疏关系认知、阶层关系认知和善意认知都会影响中国人的人际信任。关系越近、阶层越高、越善意,信任水平越高。随着亲疏关系下降或善意降低,阶层关系对信任水平的作用之间的差异逐步减弱。亲疏关系认知和阶层关系认知存在交互作用,亲疏、阶层和善意也具有交互作用。人们对上位阶层的信任大于平位大于下位,但是当信任对象存在低善意特质或陌生人身份时,人们对上位阶层的信任会下降至和平位没有差异;当低善意特质和陌生人身份同时存在时,人们对上位、平位和下位的信任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寂寞之歌     
人们似乎都不喜欢寂寞,很多人不甘寂寞,不少人害怕寂寞。其实寂寞也并非那么可怕。寂寞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凡有成就的人都耐得住寂寞。做学问耐得隹寂寞才有鸿篇巨制问世;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因耐得住寂寞才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1.
儿童黑暗恐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大多有特别害怕的东西,诸如怕蛇、怕老鼠怕陌生人、怕登高等。恐惧是人对某些事物或特殊环境产生的恐惧、担心的情绪反应,如对黑暗、动物、或场地等感到害怕。儿童更是这样,儿童在面临恐惧现象时会出现诸如心跳加剧,呼吸变速,出汗,发抖,等植物神经反应。据心理学家发现,对于2~5岁的儿童特别容易出现黑暗恐惧。为什么会出现黑暗恐惧呢?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嫉妒比较普遍地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彼此之间越了解,嫉妒心理就越强烈,这就是有的人允许陌生人发展而不能理解身边人进步的心理原因。在一个单位,如果谁进步快、发了财,立马就可能遭到周围一些人的嫉妒,因为他的某种优越表现往往恰恰映照出另一些人的某种不足。嫉妒既能发生在个人之间,也能发生在单位之间。单位之间的嫉妒就是所谓的“公妒”。英国哲学家培根概括得好:这种公妒,其实也是一种公愤。对于一个国家具有严重的危险性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13.
廖永芳 《天风》2005,(8):31-31
三福音书都记载了鬼入猪群的故事,在这里,被鬼附的人“住在坟茔里”、“昼夜常在坟茔里和山中喊叫,又用石头砍自己。”这人真是活得很痛苦,很可怜。他对当地的人也造成了恐惧,因为他样子极其凶猛,甚至没有人能从那条路上经过。人们无法医治他,制伏他。“他常被人看守,又被铁链和脚镣捆锁。他竟把锁链挣断,被鬼赶到旷野去。”对于这样一个可怜的被鬼附的人,主耶稣医治了他,为他赶鬼。使他“穿着衣服,心里明白过来”。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然而这些加大拉人却是“害怕”,“全城的人都出来迎见耶稣,既见了,就央求他离开他们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心理距离     
人们通常用心理距离来衡量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和相互理解的深浅度。心理距离越“近”,则彼此之间就越亲密,越会被对方理解和接受。一般来说,熟人、关系密切的人比陌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要“近”。“心心相印”、“心连心”,可谓是最短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5.
家长来信浩浩妈妈来信说,自己的儿子浩浩上二年级了,在家里说话一切都正常,就是见到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家长不说话。对他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哄也哄了,什么办法都用过,但他就是不开口。浩浩的爸爸是工程师,妈妈是一名医师,父母性格都偏内向。浩浩小时候白天由外公、外婆带,晚上一直跟父母同住。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孩子2岁被送到托班,分离哭闹与其他儿童无异,家长没有感觉特别困难,幼儿园4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浩浩特别粘妈妈,从小不敢一个人去厕所,需要大人陪同;到现在都二年级了,还是不能独立睡觉,需要妈妈陪着才能入睡。  相似文献   

16.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总统之一,曾被誉为“美国勇气的象征”,可见他是多么自信、勇敢和坚强!然而,他年轻的时候却与此相反。在一本传记里,他写道:我曾经是一个病病歪歪而又笨拙胆小的孩子。年轻时,我害怕的事情真多,遇事很紧张,而且对自己的才能也没有信心……后来,我读了英国作家马利埃特的一本小说,印象深刻,很受启发。书中有位船长和主人公解释,如何才能克服胆怯心理,变得气宇轩昂,无所畏惧。他说,起初临到极所行动时,人人都可能害怕。不过,勇敢的人所依据的法则是控制自己,使自己表现得毫不害怕,非常勇敢。这样持之以恒,原先的假装就会变成事实……  相似文献   

17.
看轻你自己     
一位年轻作家初到纽约,马克·吐温请他吃饭,陪客有30多人,都是本地的达官显贵。临入席的时候,那位作家越想越害怕,浑身都发起抖来。“你哪里不舒服吗?”马克·吐温问。“我怕得要死,”那位年轻作家说,“我知道,他们一定会请我发言,可是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一想起可能要在他们面前丢丑,我就心神不宁。”“呵呵,你不用害怕,我只想告诉你———他们可能要请你讲话,但任何人都不指望你有什么惊人的言论。”马克·吐温的话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都是适用的。对于年轻人来说,由于一直渴望充分展示才情,当机会突然降临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一下…  相似文献   

18.
随着"陌生人社会"的到来,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伦理学问题。鲍曼反对站在现代性视域中将"陌生人"定义为"有待纠正的异常者"及对其采取同化或排斥的态度,赞成后现代性视域中将"陌生人"定义为"值得保护的差异者"及对其采取道德关切的态度。鲍曼认为,只有意识到"陌生人"之"优先于我"的道德地位,履行"为他者而在"的道德责任,人类才有在"陌生人社会"中实现和平共处的可能。鲍曼对"陌生人"概念及其道德地位的思考为化解"陌生人社会"的道德冷漠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不妨结伴     
有个人在沙漠行走,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这时他遇见了另一个人,于是他问对方:“先生,我迷了路,你可以告诉我怎样走出这片沙漠吗?”“对不起。”这个陌生人对他说,“我也不知道怎样走出去。但也许我们可以结伴同行。一起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20.
<正>家长来信:我的孩子今年高一了,是个男孩。孩子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他从小到大没什么要好的朋友,但他不惹事,也从没和其他同学打过架、有过纠纷。最近我发现他好像有些问题。他胆子越来越小,都不敢抬头看着别人,在家里和父母说话还勉强可以抬头看着我们,在外面几乎总是低着头,不敢抬头与陌生人对望,更别说交流了。逢年过节时的家庭聚会也不肯去参加,怎么劝都没用。前两天班主任老师打电话给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