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说,什么学科的知识是我们最经常使用的?是语文?是数学?……我说都不是,我们最经常使用的是逻辑。语文、数学都是工具,而逻辑是工具的工具。它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有逻辑思维的能力,但不同人之间的这种能力却有高低之分。能自觉地运用逻辑知识,就能较大地提高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政治经济学常识时,一些同学总认为政治课文难以阅读,抓不住重点。其实  相似文献   

2.
过度自信是指个体过高地估计自身判断的精确度,其经典的研究范式是常识问题及常识问题的变式现实情境问题。使用常识问题的研究一致发现,东方人显著比西方人更过度自信;使用现实情景问题的研究则发现,西方人比东方人更过度自信或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对“东方人比西方人过度自信”的解释包括认知习惯和教育系统两种主流观点。最后对出现不同研究结果的原因进行讨论,并进一步探讨解释的有效性和“西方人比东方人过度自信”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浅析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作了一次新的解读,对审美教育作了辨正,并发掘席勒审美教育理论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审美教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是"培养我们(作为具体个体)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审美教育通过文化教养,充分而又全面地发展人的感性和理性,使人的理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感、理智与身体得到有效协调,使社会文明、文化的符号概念(语言文学、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等)与"这一个"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建立具体切实的联系,并将这一文明、文化有机地内化到具体"这一个"人的精神意识里.  相似文献   

4.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无神论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并且学生的宗教信仰与其唯心主义思想倾向呈非常显著正相关,显然学生有神论思想对其宗教信仰起到了一定的思想铺垫作用。同时数据显示,目前学校无神论教育完全是教师个人行为,毫无教学保证;部分教师无神论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制约了他们对学生的引导和垂范作用。应该说“成人”与“成才”始终是我们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构成一个人现实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动力的问题上,诸如信仰与理想、理性与追求、生命与生活、幸福与自由、人格与尊严、个性与爱好等问题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现实教育中,显然我们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育和引导,这是影响目前中小学无神论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途径.传统的阅读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学习就是接受、积累和还原知识教学就是教师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意味着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信息",阅读就是为了准确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应该追索作者的原意.在这里,阅读主体是一个主动的解码者、主动的意义连缀者、主动的信息储存者,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努力通过各种材料参证追求原意的主动者,但不是一个创造者,没有充分发挥主体认知的主观能动性.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主体与现实环境的互动中产生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这无疑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常识是人们广泛认同并得到检验的信念。常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以形成并受到检验,这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常识的主体。人类在生命活动中形成“我”的生命意识,“要活下去”和“要过好日子”的信念概括了人类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的最终追求,成为两个最具普遍性的常识。我们可以把常识划分为“与感觉和知觉相联系的常识”和“与观念相联系的常识”,后者包括“知识类型的常识”和“价值观念类型的常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决定了“与目的形成相联系的价值观念类型的常识”比“与方法形成相联系的知识类型的常识”更为重要。同人生最根本的“利害”相联系的“要活下去”和“要过好日子”的信念是常识世界的核心。人文精神作为追求自由的主体意识,既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价值观念,也是由历史唯物主义诠释了的“世界精神”。作为常识世界核心的生命意识是人文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这代表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态度。人文精神通过常识世界中的生命意识,以集体意识的方式、“共鸣”的方式、“范式”的方式和归宿感的方式成为人文精神发挥作用的机制。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常识,认识到“事出反常必有妖”。对于以生命意识为核心的常识世界的敬畏,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崇高的信仰意味。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流向     
正"我的生命流向、活力、蓬勃和气质被很多很多的潮流所挟裹,能自己用的时间只剩下可怜的零头。"这是一位要好的朋友对我发的慨叹,"潮流和时尚真的很可怕,但最可怕的——是我们自己不会拒绝。"现在的很多人,有了博客后就放弃了书籍,有了微博后就又放弃了博客,有了微信后就又放弃了微博,结果干什么都是浅尝辄止,沉不下心来,往往一事无成。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一个人频繁换场,就很难站稳脚跟。所  相似文献   

8.
人生感悟     
佚名 《天风》2011,(6):59-59
对什么都看不顺眼的人,疲劳的一定不仅仅是眼睛。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疯子。世界上最可悲的人是拥有视力但没有远见的人。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婚姻的难处在于我们是和对方的优点谈恋爱,却和对方的缺点生活在一起。女人以为男人会改变才和他结婚,男人以为女人不会改变才和她结婚,结果他们都错了。  相似文献   

9.
王进 《孔子研究》2015,(3):28-35
儒家礼教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在于效法天地自然和尊重人情现实,强调圣凡区别等社会常识。在此思想指导下,儒家构建了包括"男女授受不亲"在内的人伦规范以防止人堕落为禽兽、人类社会堕落为禽兽世界。现代思想对儒家礼教的批判忽略了儒家礼教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以思想上的虚构和想象的图景来代替常识,不但不得要领,并且也有使人类堕落为禽兽世界的危险。只要天地自然和人情现实不发生改变,圣凡区别永远存在,那么儒家礼教精神也就具有永恒之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15,(5)
<正>圣经很重要,但是也要学习圣经以外的知识,各种知识都是从上帝来的,因为上帝是一切知识与智慧的源头。如今传道人的读书时间越来越少,整日忙于讲道、开会、探访等,无暇顾及阅读。忙碌已经成为教牧同工逃避灵修和阅读的最好"借口"。因此,现在来谈传道人阅读的重要性十分必要。传道人为何要读书?因为现今基督徒的知识层次越来越高,相应地,要想做好牧养工作,传道人也要不断装备自己,要在神学、历史、文化、法律、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上,开拓视野,不断进深,提高自己的素质。若不读书,生命就会单调枯燥。有个  相似文献   

11.
文本阅读中,读者往往对事件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期推理。预期推理有两种倾向,要么是倾向于根据客观现实条件进行的现实预期,要么是倾向于根据主观个人意愿进行的意愿预期。两个实验探讨了文本阅读中读者产生的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的激活强度。结果发现,现实预期和意愿预期都可以在阅读中即时产生,意愿预期强于现实预期;把读者分为"情感导向型"和"非情感导向型",发现"情感导向型"的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意愿预期强于现实预期,而"非情感导向型"的读者则不是。  相似文献   

12.
刘长乐 《法音》2012,(6):17-19
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现实是,佛教在一些人看来是古老、封建和非民主的,甚至被视为迷信。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误解。事实上,佛教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的支柱之一,佛的智慧从他诞生到现在,一直在滋养着人类,他所提供的超越常识的智慧,已经和正在为我们带来长远的利益,尤其是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恩泽了芸芸众生。早在百年  相似文献   

13.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说谎是人的本能。说谎 在现实生活中是相当普遍的,它并不是像人们所说 的那样可怕,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在我们的传统的正统教育中,我们强调要培养 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的确诚实守信是一种良好的 品质。但我们不能强求学生不分场合一律要求诚实 守信,我们应该对诚实守信与不说谎进行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奥古斯丁探讨人的生存境域的出发点是人与上帝的关系,而在他看来,这种关系主要是一种创造与受造、拯救与得救的关系.他认为,人虽然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但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主体,而是一个需要仰赖神圣的眷顾的客体.为了澄清他的生存哲学对基督教伦理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结合他的神学背景,着重分析了他对人的"种质"及其与人的现实处境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实现等问题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加强"三理"和谐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全面发展的命题是基于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任务而提出来的.开展伦理、心理、生理即"三理"和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找到了促进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切入点.道德科学本身内含着人的品德、人的心理意识和人的行为活动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规定性,体现了人的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从学科理论联系上看,"三理"和谐教育符合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从"三理"教育实践上看,人的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的道德品质与人的心理意识、人的行为活动的交互作用的链条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这些都验证了加强"三理"和谐教育符合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学者和政治家路易吉·贝林圭尔在其近作《再创造,所有人的素质教育学校》中提出了"教育和培训必须属于每一个人"的理念。他在接受《第欧根尼》法文英文版主编斯卡兰蒂诺采访时就人文科学与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作用做了深度解读。在他看来,文化与人文科学一直是同义词,文化是通过人文科学来体现的。人文科学作为一种高层次知识固有地缺乏功用性,是由精英独霸的。为了使人文科学成为属于每一个人的人文知识,我们必须想象一种教授人文知识的新方法。这个是通识教育问题,是怎样做人的问题,也是大学教育的生存问题,因为大学教育仍然过于经常地受限于各种不同学科的界限。文化绝不可以依旧为知识精英所专有,因为后者不过是对一个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所贡献的行动者。文化要成为一种社会和历史力量,就必须注入到所有人群。同时,地方文化和语言必须整合进一种全球化的教育进路,人文学科要打破认同体壁垒,欧洲人必须走出去到欧洲以外的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17.
圆者自转     
正地球是圆的,它每天自转不停,自然界才有了白天和夜晚,这是人人皆知的科学常识。有趣的是,人类自身却不能自转。小时候,玩一种叫"开飞机"的游戏,先眯起眼睛,然后双臂张开为一线,在原地不停旋转,不一会儿,人就趔趔趄趄地找不到东西南北,继而跌倒在地了。此外,孩子们还常常玩一种"抽汉奸"的游戏,每人手拿一根柳条或鞭子之类的东西,抽打一种名叫"陀螺"的玩意儿,让那上圆下尖的玩具,在外力催动下,旋转不止。多少年之后,这两种游戏,常常让人联想到现实中一些人的行为,觉得挺有趣的。说有趣就在于,常常看见一些人的自转,与童年的游戏十分相似。童年"开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政治哲学的重大创意之一,是通过最美人性去反思"存在本身的完美性",并指出最美人性不是现实的人,而是对人的概念的彻底理解;哲学是创造人性之美的方法,即创造关于人之为人的知识的方法。柏拉图以此将政治哲学变成了政治美学。马克思把"在自由联合中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当作人的更高存在的概念,从而把现代政治哲学重新带入对最美人性的思考,恢复并光大了柏拉图政治美学的原初问题。但马克思对人的思考采取了与柏拉图不同的路线,即不是悬搁现实的人去直接呈现人性之美的概念,而是通过对现实的人的反思性规定去超越现实性。  相似文献   

19.
施成忠 《天风》2001,(6):22
我们一些传道人对圣经知识以外的知识,知道的不多,明白的不多,能说明其本质的,就更少了。在一些传道人看来,圣经以外的知识与我们的生命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世界上的各种知识都是从上帝来的。因为上帝是一切知识和智慧的源头。这些知识和圣经中的一些内容,是有一定联系的,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去认识圣经中的一些难解的问题。随着知识分子在信徒比例中的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也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学习的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