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教堂幽默     
单信 《天风》2019,(10)
正让座主日结束了两场讲道后,青年牧师疲惫不堪地准备回家。上了公交车后,他发现正巧有一人下车,空出了一个座位,于是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到了座位。公交车刚行驶了一站路,一个老人颤颤巍巍地上了车。牧师犹豫再三,迟疑好久,才很不情愿地起身让了座。谁知老人坐稳后说:"牧师,谢谢你!我知道你一定会让我。"  相似文献   

2.
人生感悟     
正人在倒霉时最明白平时有说有笑,一旦到了倒霉的时候,就明白了谁是真朋友,谁是无耻小人。人在大病后最明白大病一场后,他才会明白只有身体最重要,其他都在其次。人在下台后最明白人一下台,才明白,以前人家对我毕恭毕敬吹吹拍拍,原来对的是我头顶的那个官帽和手中的权势。人在退休后最明白退休后才想明白,名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在入狱后最明白明白法律真不是吓人的,谁犯了法都难逃法网;明白世界上没有后  相似文献   

3.
等电话     
正日已西沉,归家的人步履匆匆地往家的方向赶。可老周依然坐在村口的凉亭里,他手里紧紧地握着一部老人手机,眼睛盯着手机屏幕出神。"晚了,赶紧回去整吃的吧!"路过的老刘催道。老周咯咯咯地笑,却不言语。"还在等儿子电话啊?"老刘问道。老周点点头,可眼睛一刻也没离开手机屏幕,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  相似文献   

4.
正单位里,有一位老同事,他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年底就要退休了,最近,他和我们分享退休后的打算。他说,现在他已经开始制定计划,打算明年春天自驾游川藏线,拍摄路上的风景。为了能够熟练山路驾驶,他甚至专门到城郊外的山路上练习。他还说,平常朝九晚五,难得有时间,退休了终于可以有机会去完成自己的梦想了。说这话时,他眼神似乎明亮了许多,仿佛看见了旅途中如童话般美丽的景色,仿佛六十岁才是他人生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说“简洁”     
看准了一个点,目力统统往那个点上聚焦,不忽闪,不分岔,不遛弯,那个点就会被看得清清晰晰,火火爆爆(即使那个点是雾中之花,也会被多看清一些轮廊)。倘若那个点是有追求价值的,脚步便照直走去,遇上坎坷,遇上悬崖,也只需绕最短的弯道,省却许多冤枉路。左顾右盼,绕山绕水,“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才选上那个点时,那目光简洁而取直路者已经风光够了。条条大路通罗马,最近的只有一条路。  相似文献   

6.
自己看自己的教养,咋看咋高,就像有的女人照镜子,镜子里那个自己是用一生的时光也看不够的,那个"她"在自己的眼睛里不比西施美,但也不比西施丑。自己若看别人的教养,人家是一枝花,他也觉得是爬墙虎;人家是一棵树,他也能看到地下  相似文献   

7.
正宋朝有个侍读叫梅询,即使到了晚年,也仍然迫切地追求俸禄官位。有一次,退朝后经过阁门,他看到箱子里的锦轴上写着:"锦轴,是胡侍郎的退休文书。"同僚们拿出来看。他远远地避开走了,说:"钱多而且说得又好,这是诱惑我退休啊。凭什么看呢?"当时的人大多笑话他。他七十多岁时,脚有病,经常握着自己的脚骂道:"这里面有鬼,让我不能到两府的是你啊。"他有一匹喜爱的马,他曾经牵着马在将要骑的时候,推着马鞍子说:"贱畜生,我已经薄命了,你难道就没有披丝织的鞍鞯的福分吗?"到了这么大岁  相似文献   

8.
正我的表哥是个爱好很广泛、精力非常充沛的人,他喜欢唱歌也会弹吉他,曾经在大三、大四两年去酒吧里当驻唱歌手;他喜欢旅行,是个资深的驴友,经常在节假日去一些荒山野岭探险;他喜欢喝酒,白酒喝个一斤不成问题,与朋友聚会时常常不醉不归;他还喜欢追最热门的影视剧,只要电影大片一上院线,不管票价多贵他都会到电影院去看,尽管他也知道再过十天半个月,电影票甚至能打三折,那个时候看才划算,但是,他根本等不到那  相似文献   

9.
滕吉菊 《天风》2005,(11):6-7
经文:路15:11-32卢云以圣经为题才在他所著的《浪子回头》这本书里对浪子的比喻当中,小儿子、大儿子、及父亲的人性有很精辟的见解。甚至他把自己写进了这个故事里,因为他看到自己在比喻中是那个浪子,又是那个大儿子,他还看到自己应该作那个父亲。在浪子比喻中这三个角色中,他探讨了世人怎样离开神,成为浪子,也探讨了人心灵深处真正的渴望。让我们从他的角度来看看小儿子、大儿子与父亲之间的情结,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人的问题很多时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莎士比亚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这是你的房子,”老板说,“我送给你的礼物。”他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把你自己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都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  相似文献   

11.
黑教堂     
一位外地朋友正与我在电话里聊天,突然他大叫道,我知道你喜欢什么音乐了!我愣了,半天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家音响里正放着的音乐从电话中“流”了过去。不久后,这位很爱也很懂音乐的朋友从美国访问回来,送我的礼物是一盒教堂音乐,他说,这肯定是你喜欢的。 又一位朋友即将远行,临别时,他送了我几盒音乐带,说,这些都是我自己拼录的,是我最喜欢的音乐。回家后,放出来听,发现大多是很美的宗教歌曲。我真想问他,你怎么会知道我也喜欢这样的音乐? 我不是天主教徒或基督教徒,今生今世恐怕很难真正信仰一种宗教了。但是,我喜欢教堂音乐。也许不  相似文献   

12.
正一家人也说两家话在我工作的那个驻外办事处,约翰内斯是唯一的荷方雇员,他待人亲切和善,处事礼貌周到,是大家公认的"暖男"一枚。可是一次家庭聚餐,却颠覆了我之前对他的印象。那是我们第一次去约翰内斯家做客,不料抵达时却不见了女主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约翰内斯的太太伊莱娜去机场接两个朋友。半小时后,女主人终于闪亮登场,伊莱娜的"惊艳"之处  相似文献   

13.
正我之前的一位同事老周,因为好多事情上都明显比别人后知后觉,故得一外号"慢半拍"。老周也不急,且欣然笑纳,同时照慢不误。比如办公室有人讲一笑话,大家听后遂报以笑声迎合,唯独他不笑,还一脸懵的样子。可是等大家笑声渐息,他却突然又"扑哧"一声笑了。于是,大家众口一词地笑他:"才反应过来啊老周,你总是慢半拍。"老周便很配合地说:"是啊,才反应过来,这笑话一点也不招笑啊!""那你笑啥?""我是笑你们,如此不招笑的笑话,你们居然还能笑得前仰后合!"  相似文献   

14.
正1829年的圣诞之夜,有一个贫寒人家的孩子,接到父亲送给他的圣诞礼物,是一本叫《伊里亚特》的书。那个小孩如获至宝,一下子就扎进了书中的故事里,他看到了几千年前的一场战争,还有一个叫"特洛伊"的地方……而这个小孩并不是把书看完就算了,他总在想,那个传说中的特洛伊城在哪里呢?那是个什么样的城堡呢?他问父亲、母亲还有老师,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这只是个传说而已。  相似文献   

15.
正得鱼忘筌"得鱼忘筌"是一个典故,是对忘恩负义的鞭打和抨击,又是对善行天下的激励。 古代一个渔夫去河边捕鱼,将捕鱼用的筌投进水里后,就全神贯注地等待,终于捕上了一条鱼。他十分高兴地取下鱼后,把筌抛在一边,就快步回家开始吹嘘自己的功劳。妻子说这是筌的功劳,问他筌到哪里去了,渔夫这才想起忘记带  相似文献   

16.
跑步机     
小沈 《天风》2017,(1):46-47
为响应政府“绿色出行”的号召,丈夫下班转了两趟公交车才回到家中。回家后,他换好拖鞋,放下电脑包,蹑手蹑脚地走向厨房。妻子今日倒班,正在厨房忙碌,一脸的汗水也没顾上擦。丈夫一双大手迅捷地横向抱住妻子的腰,顺势歪着头把嘴唇靠近妻子满是汗水的脸……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20,(4)
正在北宋,无论是政坛还是文坛,欧阳修都算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他似四月骀荡春风中盛开的一树繁花,热烈、灿烂得令人无法忽视。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带他投靠了不甚富裕的叔叔。家境贫寒,他的启蒙教育是母亲芦杆画地教他识字完成的;他的书是从街坊家借来抄读的。尽管欧阳修不到十岁就已是远近皆知的神童,然而,他两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入仕后,欧阳修又因长相被宰相晏殊所嫌弃。"看脸"这件事,也不是现在才有的,欧阳修高度近视、龅牙、又矮又瘦、面色蜡黄,他初次去拜谒晏殊时,这位风流宰相掀起轿帘,看到欧阳修容貌  相似文献   

18.
静而后能安     
正《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我们古人就非常推崇"静"的境界。陶渊明可以说是静的代表人物,他身处纷乱的官场也无时无刻不惦记那些安静的所在,最终他得以如愿,回归自然。他闲静中拥书自乐,"每有会  相似文献   

19.
柔和     
徐彦 《天风》2006,(23):27
柔和是一种谦卑,但绝非摧眉折腰的卑下与苟且。几年前,我在无锡打工时,曾遭遇过被人扒窃的尴尬。我清晰地记得:那个大雨骤降的下午,我提着从市里买回的书和衣物等,匆匆赶往公司。在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上,一向谨慎的我竟被贼偷得分文不剩,从感知胸部有微微的触动,到下意识低头发觉西服内袋外翻,仅数秒钟而已!环顾紧贴着自己的那个身材高大,神情猥琐且一目残疾的壮汉,我断定必他所为,却又奈何不得——毕竟没捉住行恶的手呀!就在他心虚、企图越过我挤向车门、伺机脱身的那一刻,冷静下来的我,持一种平和而不失凛然的语气,淡淡地问了他一句:“怎么——你——想下车?!”接下来发生的转机颇具戏剧性:我的右手被“独眼龙”的手轻轻点碰、示意  相似文献   

20.
正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但很多人称呼他为"六老师",始于误会,而盛于尊敬。经常有人突然认出了他,兴奋之余连提问都变得逻辑混乱:"你不就是演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吗?"别人演孙悟空,人们会评论,这个有点像,那个不够像,而唯独对他,一切比较性的词语都消失了,似乎他就是孙悟空,孙悟空自己当然不存在"像不像孙悟空"的问题。1986年,六小龄童版《西游记》首播,他在好几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