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这么一桩流传已久的轶事:画家米芾非得让苏轼在大家伙儿面前评价评价自己,众人皆言我癫狂,东坡兄怎么说?苏东坡不紧不慢地答道:我随众人。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字"乐天",当然也还算得上是一个"乐天派",但是真正的"乐天派",当属苏东坡。东坡先生一生漂泊于黄州、儋州、惠州,起起伏伏,沉沉浮浮。人生有几度春秋,可以经得起如此折腾?翻开东坡先生履历与年谱,可以看到他一生几乎都是"在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1,(7)
一、东坡的前身是五祖师禅演苏东坡,名轼,字子瞻,仁宗景祐丙子,母程氏,梦一僧入堂而生。自言七八岁时常梦身是僧,往来陕右。东坡的两位好友云庵和洞山聪禅师,曾于同一天晚上做了同样的梦,梦里说明天五祖演禅师要来了,请他们去迎接,第二天,东坡的书信到了,说他已到奉新,旦夕可以相见,两人大惊,想不到世界上竟有两人同梦的事。  相似文献   

4.
正西瓜,果肉艳红,瓤沙汁甜,清凉爽口,是夏季里人们消暑止渴的佳品。在浩瀚的联海中,文人雅客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西瓜对联,读来妙趣横生。"宋四家"之一的苏东坡,有个门生独坐书房,见春雨洒在窗纸上,即得一上联"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半年后他请教苏东坡,东坡这时正有客人,并不急于告  相似文献   

5.
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他小时候写的一副对联。从此,苏东坡闭门不出,刻苦攻读,通过勤奋努力,终于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造诣极高,下面要说的是关于他的对联故事。相传,辽国派使者来中原,苏东坡奉命接待,使者知道苏东坡是一名士,席间便出了一联:  相似文献   

6.
苏东坡对佛学人生观的领悟概括地讲即是对佛学“如是观”的认识。所谓“如是观”,在佛学中的本义被认为是以一种非世俗的般若佛智来观照世法真实相状的正确看法。因此,苏东坡虽经历诸多人生痛苦,却能以超然的态度作“如是观”,这也可以说是般若空观在东坡生活道路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到大相国寺探望好友林了元(即佛印和尚),不巧了元外出,寺院住持就请苏东坡到禅房休息,并特意端上了香茗美酒素肴款待。东坡就独自斟酌,不觉有些微醉,偶然一抬头,见粉墙上新题了了元的一首诗。其诗云: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旷世奇才,他性格率真豪放,不拘一格,不仅文化修养深厚,诗词书画无一不通,还乐观豁达,幽默诙谐,即使在困境里也表现出积极强韧生命力。眉山是“三苏”故里,素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之称。城市中有苏洵、苏母、苏轼、苏辙为主题的四大公园,以及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和东坡竹园。通过将东坡的多元文化与城市公园景观紧密融合,利用互动式景观设计,使人们参与东坡文化的学习和传播,让眉山人以东坡为傲,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市民心中。  相似文献   

9.
正苏东坡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华丽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他原来是翰林学士,后来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被牵连,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  相似文献   

10.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佛印答:“这是飞来峰。”苏东坡又问:“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要拿着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诗词出众,在散文、书法等方面也都有很高的成就。东坡笃信佛法,与同代大德佛印禅师过从甚密,思想上受佛教影响颇深。有一次,东坡赴杭过润,佛印禅师正挂牌与弟子入室,他就进方丈求见。禅师合掌以迎,问道:“内翰从哪里来?这里没有坐处。”“暂借和尚四大作禅床。”东坡戏谑地回答。“山僧有一转语,内翰言下即答。如稍涉拟议,就请将所系玉带留镇山门。”东坡欣然同意,解了玉带放在几上,请禅师开示。  相似文献   

12.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共同完成的《东坡易传》是易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在保持儒学底色的基础上,"三苏"与僧人的交游、论学等经历,使《东坡易传》显示出积极吸收佛学思想的学术品质,而"三苏"也受到了道家、道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主动地化用道家、道教的学说,最终形成了以《易》贯通儒释道三教的治《易》特色。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的养生术伍泽华苏东坡深谙养生之道。即使身遭厄运,仍不改乐观豁达的胸襟。有一天,一位张先生仰慕东坡居士的才学而造访苏府。言谈之间,张先生见房内挂有苏东坡写的一幅字,上书:“出舆入辇,蹶瘘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峨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  相似文献   

14.
宋代诗人苏东坡经常和好友佛印和尚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船上饮酒。这时一只狗正在水边啃着一块骨头,苏东坡便写了一句:“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把诗丢到水里,便道:“水漂东坡诗(尸)。”两人都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15.
正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男子有了外遇,与同甘共苦了十几年的妻子提出离婚。妻子知道无法挽回,可她知道这段时间离婚可能影响丈夫的升迁,就决定将时间延期,而丈夫并不理解,其间对她变本加厉地坏。后来丈夫顺利升迁。她平静地说:"我们去办手续吧。"他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要在这时候答应离婚。妻子淡淡地说:"我把你送到了我能送到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是我国宋朝着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好奇善思,机警慧敏,常常出语惊人,谐趣自然,堪称我国古代罕见的幽默奇才。下面我们对其机智辛辣的嘲讽艺术略作探讨。一、先标后抑。所谓先扬后抑,指在言谈中先故意对对方作一褒扬,待其上当后,再谈锋一转,将后面带有贬损性质的话说出来。有一次,有个叫郭功甫的人路过杭州,特意把自己写的一卷诗去给苏东坡看,并且还抑扬顿挫地给苏东坡朗诵了一遍,声音特别响亮,把满座的人都震动了。苏东坡对此人诗作得不怎么样却洋洋得意的神情颇为反感,便想嘲弄他一下。朗诵完毕,此人问苏东坡:“你看…  相似文献   

17.
许多小歌手想跟我学唱歌,如果不答应,他就不走,还有躺在我家门口的。态度不可谓不虔诚,不可谓不令人感动。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那就请进来吧。进来后先让他唱一首歌,然后我来点评。首先肯定热情和长处,接着指  相似文献   

18.
苏氏二杰的楼观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氏二杰即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和其弟苏辙(1038—1112,字子由)。他们崇佛信道,外儒内道,主张三教一家,而使其思想意识、艺术水平达到一种空前境界,在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二位的佛道情感直接影响其生活轨迹、艺术创作和人生价值观。特别是宋嘉佑七年的后三年间(1062─1064),苏东坡任陕西凤翔府签判时,曾数次光临楼观,登台吟诗,挥笔留字,在楼观留下了一段颇俱风采的佳话,播下了怀老求道的情结。一 登临楼观觅佳句现耸立在陕西省周至县楼观说经台碑廊…  相似文献   

19.
在神学院读书的时候,我曾经答应一个聚会点要去讲一场道,可是当那一天来到时我又后悔了,接连几天的考试身心俱倦。没有把讲章预备好。于是我找到一位平时关系不错的同班同学,请求他替我去  相似文献   

20.
一天,苏东坡与苏小妹在花园里饮酒赏月。下酒菜中有一碟切好的咸鸡蛋,苏小妹便指着咸蛋出了一个上联,叫苏东坡对下联。她的上联是: 剖开舟两叶,内有黄金白玉苏东坡按说也应以桌上物品对出下联,可是想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饭后,侍女端上来一盘石榴。苏东坡剥开一个石榴正要吃时,下联有了: 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苏东坡对出下联后,对小妹说:“光你考我不行,我也得考考你才是。”于是也出了一个上联: 水仙子挂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苏东坡这个上联中巧妙地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