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郑板桥(1693—1765),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扬州八怪"中的最杰出者,被后人称为诗、书、画"三绝"。下面,笔者说说他与对联的故事。自画像一天,郑板桥的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吧。"郑板桥并不以为是玩笑,立即认  相似文献   

2.
说“糊涂”     
正"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传世名言。在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字幅下,有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当是郑板桥对"难得糊涂"的解释了。从这一行款跋的解释来看,郑板桥内心的"糊涂",是"放一着",是"退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一因一项任务,和郑板桥有一番"亲密"接触.原来已知道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是所谓"扬州八怪"之一,他写的"难得糊涂"四字在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以及扇子上、笔筒上、墨盒上,多处可见到.现在,我翻阅了<郑板桥集>和相关资料,对郑板桥的生平事迹、诗文书画成就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郑板桥其人的人品人格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郑板桥的书法具有独特的风格,自成一体,人称"板桥体";现在我分明感到,郑板桥的人品也具有独特的风格,也可说自成一体,这是一种"板桥体"的人格.  相似文献   

4.
枷上贴画郑板桥曾在山东的潍县当知县。潍县有个盐商,捉到一个贩私盐的人,请郑板桥惩办。按当时的法律,盐是不能私下买卖的,贩私盐是要惩办的。郑板桥为官一向很清正,特别同情平民百姓。他知道,那个盐商虽然是个官商,做生意的牌子"正当",却一向哄抬盐价,利用官商的牌子坑害百姓。至于那个贩私盐的,一看就知道是个做小生意的人,郑板桥反而很同情他。  相似文献   

5.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竹石》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郑板桥描绘的竹子立于破裂的岩石之中的场景。郑板桥也像这石中之劲竹一样,刚正不阿,恪守本分,他的品行和追求更是完美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郑板桥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有独特见解,"诗、书、画"旷世而独立,世称"三绝",作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他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与他的为人是分不开的。郑板桥的诗、书、画无一不体现他的刚正品行,虽然他没有在仕途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在艺术上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友人讲起这样一件事,”我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7.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其书画堪称一绝。但他秉性刚直,洁身自好。某盐商欲得他字画,多以重金相求均不得,当他得知郑板桥有喜吃狗肉之嗜好时,便心生一计,巧扮成一店铺主人。一日遇郑板桥,即以美味狗肉相迎,郑板桥欣然接受。食毕自觉过意不去,便想为店主人留一幅字画,盐商正求之不得。狡诈的盐商终于得到了郑板桥的字画。事后,郑板桥方知上当,但悔之晚矣。 比起郑板桥,鲁国宰相公孙仪就大大地“技高一筹”了。公孙仪特别喜欢吃鱼,为巴结他,“一  相似文献   

8.
正清初大儒顾炎武中年北游之后,曾给好友张尔岐等人写过一封《与友人论学书》,书中拈出两句话作为学者士大夫的准则。其一论为学,曰:"博学于文";其一论为人,曰:"行己有耻"。顾炎武对于"有耻"一端极为重视,在《与友人论学书》一文中,他反复说道:"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而在其大著《日知录》"廉耻"条中,顾炎武更是直接说明:"(礼义  相似文献   

9.
救画雍容华丽的牡丹,象征富贵,号称富贵花。一顾客购得郑板桥画的“牡丹图”,那图上画有好几朵牡丹,其中一朵伸到纸边,只画了半朵。次回顾客要求退货,其理由是半朵牡丹“富贵不全”。郑板桥说:“这是‘富贵无边’,你不要,别人还抢着要呢。”那顾客连忙说:“那好耶好,不退了。”说着欣然而去。又有一次,一富豪请三位文士为三幅牡丹题诗,郑板桥被请了去。他一身布衣,可另两位文士穿着十分阔气。富豪觉得郑板桥寒酸,于是面有愠气。郑板桥题诗时不慎将墨滴到了画幅上。富豪正要发火,只见郑板桥顺笔将墨点抹成一朵梅代,题诗道:…  相似文献   

10.
正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郑板桥在"扬州八怪"里算是名气最大的了。尽管有"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年龄大、资格老、文化厚实。但为人高傲,书画也就清高了许多。相比之下,郑板桥确有几点优势。一是他的学历高,三朝三个台阶,而且也是做过七品县令的人。二是挂印辞职没有回苏州老家,而是来到扬州鬻画为生。三是其画的兰竹石独树一帜,书法自谓"六分半书",行楷隶夹杂,犹如"乱石铺街"。四是他的诗词也是非常接地气,尤其是他的题画诗。齐  相似文献   

11.
八分好     
正周末去城西爬山,与友人同行。山路蜿蜒深入,古寺藏匿其中,老树茂盛,绿荫遮阳。当天不逢初一或十五,信徒游客寥寥无几,显得佛门清净。殿堂出口处,端坐着一位年过古稀的和尚,面前案台上摆着插满签条的竹筒。友人是居士,凡遇佛门中人总要颔首问好。友人站在老和尚面前行了佛礼,随即与他攀谈起来。无所事事的我,只好静坐一旁,默默聆听禅语。环视四周后,我的目光停留在竹签上。友人笑问:"想不想求一支签呀?"我迟疑了片刻。老和尚看我一眼,说:"施主,求签安心,心安何须求?"  相似文献   

12.
大抵在做一件事情时,或上司、或家长、或友人总会说:抓紧些,再抓紧些,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往往是"抓而不紧,方为善抓,方是真抓"。  相似文献   

13.
正友人于城郊置一庭院,甚宽敞,室内陈设古朴,院内任其荒芜,谓之领略自然,并书一联:邀荒原于阶下,摄古迹在堂中。院中果然杂草丛生,野花乱点,随生随败。每当周末假日,相聚于此,虽无整饬之美,倒也不失山野之情。一日,友人眉头紧皱,愀然不乐。原来,其女友摘花时被荆棘刮了衣服。而荆棘刮衣、野草伤腿之事已有多次。于是接受一  相似文献   

14.
北宋丞相吕蒙正,少年时生活穷困潦倒。他向那些有钱的邻居、亲朋求借,谁也不肯接济他。春节到了,家徒四壁,一气之下他写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齐来观看,先是莫明其妙,后是拍手叫好,原来,上联、下联合在一起是一句歇后语:六七八九——缺一少十”。此联弦外之音是:缺衣少食。虽属文字游戏却也新颖诙谐,道出了穷苦人的心声。明朝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中记载了一则歇后联的故事:与友人寿,无从得酒,乃持水一瓶称觞曰:‘君子之交淡如’,友人应声曰:‘醉翁之意不在。’二人相与尽欢。”…  相似文献   

15.
男人皆有花心,您信不信?请听一个故事。有个画家携友散步,两人正向前走,画家突然对友人说:“我们身后有个美女,你信不信?”友人反问:“你又没有向后看,你怎么能知道?”画家回答:“我们的确没有向后看,但我们可以向前看,我是从对面走来的小伙的眼神中发现这个秘密的。”友人回头,后边果然有一美女!绝了!不回头也能发现身后有美女!这全是对面走来的小伙子提供的信息!那么,他究竟有没有错?  相似文献   

16.
正元宵吟灯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  相似文献   

17.
正关俊声先生可谓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的好兄长。八年前因为工作之缘我们得以相识;又因为对中国画共同的挚爱,使我们成为知音良友。关先生的仕途生涯中,曾经在豫西伏牛山区的一个县里任过县长,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里,他喜欢画画国画,以墨竹自娱。这个经历与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非常相似。郑板桥曾在山东范县和潍县任过知县,为官清正,且以善画墨竹名扬天下。因此,朋友圈里和画界都喜欢称关先生为"当代郑板桥"——这既是对他墨竹画的称  相似文献   

18.
见字如晤     
正近日,得到友人惠赠:两部新书、一条寄语、一封素笺。书是友人用心血熬成的,自是贵重无比。寄语写在宣纸上,"文学无疆"——既是他的文学追求,也是他对我的勉励,黑色的汉字带着他的体温,红色的印章透着心的热度。尤其是素笺,带给我的不仅有惊喜有感动,还有清凉。问候、祝福,我的名字他的名字用小楷写在宣纸上,是一种异样的感觉,仿佛我们的手越了三千多里的路程紧握在一起,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一下子近了许多。  相似文献   

19.
炎热的夏天,人们喜欢在凉事里纳凉憩息。坐在凉亭里欣赏事柱上的楹联,这些亭联,或写景状物,或叙事说理,或晓喻劝勉,无不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福州南门外有一茶亭,亭联写道: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好山多情,好水无忧。置身于青山绿水间,超然物外,其乐无穷。然而,过往行客总是来去匆匆,有心饮茶,无意赏景,令人遗憾。  相似文献   

20.
李白“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朱敦儒“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唐伯虎“问渠勾当乎生事,不弄纶竿便读书”;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千百年来,骚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妙趣横生的钓鱼诗词,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