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于对文献的整体研究,可知"中和之道"是以《中庸》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基本内涵有二:一、"和实生物",即天地万事万物之间,都是一种相互交融、沟通、依存并互助互利的关系,相"和"则生,相"同"则亡;二、"允执厥中",即这种交融与依存是受环境制约的,必须根据时间、对象、环境、事物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唐黎标 《天风》2017,(4):40-41
<正>有人问:"神的存在,你能证明给我看吗?"许多朋友都喜欢问基督徒这样一些问题,如"你如何知道神的存在"、"如何确定你是神的儿女"等。这类问题背后其实都有相同的逻辑——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相信神"是不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迷信。  相似文献   

3.
“高贵之夜”,系阿拉伯语的意译,还有“珍贵之夜”、“前定之夜”、“定命之夜”等译法。《古兰经》云:“我在那高贵的夜间确已降示它,你怎能知道那高贵的夜间是什么?那高贵的夜间,胜过一千个月,众天神和精神,奉他们的主的命令,为一切事务而在那夜间降临,那夜间全是平安的,直到黎明显著的时候。”(97:1—5)根据经注学家的解释,该夜是真主开始向穆圣颁降《古兰经》文之夜;该夜还是真主预定世间万事万物的命运之夜,并于该夜派遣众天使降临世间料理事务。 斋月是一年中最为贵重的月份,而  相似文献   

4.
正诗人鲁米说:"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这是一声直击灵魂的质问。是啊,人人生而有翼,只要肯努力地展开双翅,朝天空飞去,谁都能拥有一片广阔的天地。可为什么,你只是一动不动地匍匐在地,形同虫蚁?"明明病"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泛滥成灾。"明明知道懒惰不对,努力就能进步,可我就是不想努力。"放弃努力的人们集结在一起,用"道理我都懂"嘻笑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阐释<楞伽经>中所说如来藏之"无我"义.分析如来藏与外道"我"见的根本区别及具体的理论体现,说明如来藏之"无我"须从诸法唯心所现这一角度来理解.如来藏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而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亦皆是心中之相,本自无我,众生有无明故于此心种种相执为实有,若无无明则知诸法唯心,体性如幻.此如幻之心相亦是诸法本真之相,属如来藏之有相的一面--此义在中国佛教中则被表述为"自心本自具足"、"一念三千"等.最后辨析如来藏"无我"义与"空无"的区别,说明如来藏之"无我"并非拨无本心,亦非断灭一切相,与"空无"之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倪光道 《天风》2004,(6):26-26
我们所信的神是永生的神,耶稣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主所应许我们的就是永生,所以彼得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使徒信经》也明明宣告:"我信永生。"因此我们信主的人必须明白永生之道。先来思考两组经文。 第一组经文:"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神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约壹5:13)"神哪,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139:23-24)"你要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提前6:12)  相似文献   

7.
在我年长后,通过对道家文化的接触,认识到"神"之于技艺的重要.它是技艺的生命、也是生命的根本.可以引用贞白先生所言:"凡质象所结,不外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道家的观点历来是"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个也".它表明了这样一个普遍现象:万物神全则生机活泼,生生不息,如草木春发;失神则死气沉沉,若枯木寒灰.  相似文献   

8.
爱的故事     
徐煊 《天风》2004,(1):33-33
一天清晨,我醒得很早,起来欣赏瑰丽的日出。啊,神所创造的自然之美非言语所能形容。我望着朝霞,赞叹神的美妙作为,坐在那里,在静谧中享受主与我同在的滋味。 主问我:“你爱我吗?” 我回答:“当然,神啊!你是我的主,我的救主!”  相似文献   

9.
默想神的爱     
谭海华 《天风》2005,(3):33-33
当我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中,让我闭起眼睛,默想神的爱。 圣经说: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20)。所以,即使有一天我真的看不见了。但只要我还会思想,我心中那股对神的爱的感激之情都会像大海一样永不干涸。就如吹在身上的春风一样,虽然看不见却能感受得到;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无声无息地降临在地上。当人们看到树叶上的嫩芽,江边一片绿油油的小草时,就知道春天已经来了。--神的爱与它们一样,都是默默无闻的,特别是主耶稣基督,他的降生与受死都是神爱彰显的最高峰,但身为上帝独生爱子的主耶稣基督,在地上的33年多却是谦卑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
王船山《庄子解》是以经典传注为形式、以哲学重建为鹄的的庄学诠释学著作。王船山指出,正如孔子许狂者不忘其初,庄子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持护者。在存在论上,天地万物是气之流行聚散,道是天地运行过程中的几微之力,以天兼道,天为人之源,人为天之心。在价值论上,天有厚生之德,健顺之道,庄子所谓的"至人之神"是对"天地之神"的领悟,因此提出"天命我而为人,则固体天以为命"的价值诉求。职是之故,在人生论上,他将《达生》篇"反以相天"解释为"参赞天地之化育",并提出人生价值之"立命而相天"与"能移而相天"两大人生归趣,从而挺立起一个既含摄庄子"自由主体"又含摄儒家"价值主体"的人生主体。船山在以《易》《庸》的"参赞"精神诠释《庄子》的同时,也以庄子之因顺自然天道、重视个体存在的"在宥"精神反哺儒家经典在此方面之阙如,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周延、儒道互摄的"内圣外王"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壶天"与"洞天"大致都指以隐秘方式与现世相连接的某一神秘的宇宙空间,且此空间与世间完全同构。园林观念意义上的"壶天"和"洞天"观念共享类似的宇宙观意涵,但两者侧重点不同。"壶天"观念侧重于表达"小壶"中另有同构于现世之"天地",而"洞天"观念侧重于表达"洞"的转换功能。造园是人们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通过一些营造方式将他们所具有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精神需求予以物化的一种艺术表达。一国之园  相似文献   

12.
绝地天通--天地人神的原始本真关系的蜕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思想观念发展的历史上,有一次极重大的事件,天、地得以隔绝,人、神得以分离,谓之"绝地天通".<尚书孔氏传>说:"帝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1]按照传统的说法,"绝地天通"乃是尧舜的伟大业绩,人心得以矫正,礼制得以建立.如蔡沈说:"当三苗昏虐,民之得罪者莫知其端,无所控诉,相与听于神,祭非其鬼,天地人神之典杂揉渎乱,此妖诞之所以兴,人心之所以不正也.在舜当务之急,莫先于正人心.首命重、黎,修明祀典;天子然后祭天地,诸侯然后祭山川;高卑上下,各有分限."[2]因此,"绝地天通"从来都是被作为正面事件、圣人的丰功伟绩来歌颂的.  相似文献   

13.
刚刚做完老板交办的事情,已经是凌晨四点,疲惫不堪的我正在更衣室里换衣服,这时,经常与我无话不说的小苏偷偷溜到我身边,神神秘秘却又吞吞吐吐地对我说:"你老公对你好吗?"我很诧异地望着她说:"那当然。""可我这几天却看见你老公和几个不同的女人很亲密的样子,你要当心。"  相似文献   

14.
古人常以天、地、人并列,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可以沟通天地、参赞天地之化育。要对天地人有一系统的认识,必须将三者看做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互为缘分,相互牵连。首先,天地人是自然的一切。天、地、人各有所道,人生存于天地之间,要尊敬和爱护天地,对天地怀有一颗敬畏和信仰之心,安守本分,奉行天理、恪守自然之法则。其次,天地人是人本的一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再次,天地人是心外的一切。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是有因果的,我们要去体悟这种因果,不能盲目的将责任推于外界。最后,天地人是心内的一切。天地人应与我的心结合起来。世界是我心里的世界,人类是我心里的人类,一切都是与我相关的,大家彼此因缘共同而产生了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前阵子,女儿的班主任给她布置了一道孝心作业,内容是:请你给你的母亲洗脚、捶背或做饭。看到作业题,我欣喜地对女儿说:"我想让你给我洗洗脚,怎么样?"没想到她却愁眉苦脸地回答我:"妈,能不能选择另一项,我想给你捶背。"问她为啥,她说捶背简单,不像洗脚既要倒水,又要拿毛巾,还要擦脚,麻烦。一时间,我就愣住了。原来,我想要的,并不是女儿真心想给的。我不想要的,却是她想给我的。我解释给她听:"我现在背不酸,腰不痛,真  相似文献   

16.
正有这样一段著名的对话从前我觉得很妙: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有一次,一个朋友临时有事没带钱,我当即帮他把钱垫上。  相似文献   

17.
教堂幽默     
<正>"你别太累!"一位牧师去某地教会讲道,主办方要求牧师一天内讲三堂。中午,当地教会长老见到牧师,很客气地说:"牧师您日理万机,可要注意休息啊!身体是圣灵之殿,健康是侍奉之本……"牧师说:"太谢谢你了,我真有点累!商量一下,晚上能否请别的牧师替代我讲道呢?"长老一怔,马上说:"那可不行,神一定会给你力量的!"  相似文献   

18.
闲自心生     
正闲,是一份清静之境,是一种不受世俗物欲干扰的人生状态。乌尤寺有对联云:"事到无心皆可乐,人非有品不能闲。"意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只要人不以功利为目的对待,便都会呈现出让人赏心悦目的姿态。做到了这一点的人,也就是拥有心品之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保持悠闲之心,相反,则终日浮躁难安,无法清静。我们来到世上,都得品味生活的苦难与艰辛,快乐与幸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的际遇是变幻莫测的,事实上,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有心  相似文献   

19.
我在大学里工作。一天,一位女同学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来到我的办公室。"老师,我是应届毕业生,是文秘专业的。这段时间,我开始外出找工作,可是总碰钉子,本来我的学习成绩挺好,挺自信的,可是几番折腾下来,现在一点信心都没有了。"说着低下了头。  相似文献   

20.
<正>"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经文:彼前5:2-4约8:31-32一、真理是按神旨意——管理的原则(参徒13:22、36;彼前5:2-4)使徒约翰明确宣告"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参约1:14、17)主基督是真理的本体,他就是真理在世间的活化与彰显;教会是主耶稣的身体,被他的真理所充满,教会管理必须依循真理。当基督到世上来的时候,曾说:"神啊,我来了,为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