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分别从认识论、实践论、心性论三个层面论述了道家气思想对气韵本乎游心这一美学命题的哲学基础性影响,归纳出道—气—心—性—德—虚静—美的命题,认为虚静之心无论对于宗教修炼还是艺术创作都是根本的起点和最终的极境,人之身心正是在虚静中才能体悟到道家之道、道教美学之美、内丹之仙、中国艺术之气韵。  相似文献   

2.
智慧语丝     
正当另一个生命,一个陌生得连名字也不知道的生命,远远地却又那么亲近地发现了你的生命,透过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观,向你的生命发出了不求回报的呼应,这岂非人生中令人感动的幸遇?——周国平《守望的距离》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深谋若谷,深交若水,深明大义,深悉小节,已然,静舒。善宽以怀,善感以恩,善博以浪,善精以业,这般,最佳。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丰子恺  相似文献   

3.
李晶 《美与时代》2003,(9):11-12
审美活动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审美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在对同一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时,为什么有人认为美,而有人认为不美呢?美感与快感可以等同理解吗?“距离产生美”有道理吗?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区别美与审美;美感产生的心理过程;审美的心理主导作用。一、 美与审美同是一幕晚霞,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青人看到的是辉煌,是气势磅礴的灿烂,是火样的情怀,是跳动的希望。而一位衰萎的暮年老人眼中,那就是生命最后的挽歌,凄美而苍凉。甚至同人同景,当我们心情好时看晚霞,觉得它是梦中的景,令人向往;而心…  相似文献   

4.
《佛教文化》2011,(4):125-125
我们不仅要重视外在的美,更要重视心灵的美,这样才会持久地焕发光彩。因为身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当我们情绪低落时,身体也会变得沉重,甚至淤积为种种病变。当我们心情飞扬时,则会觉得浑身放松,原有疾病也随之减轻。所以说,生命内在的改善意义重大。那么,我们如何来美化生命,庄严生命?  相似文献   

5.
<正>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如果满眼看到的只是这个世界的负面,往往会使自己产生消极情绪。这时我们不妨想想罗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学会辩证地思考,把心情调整到最佳状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节制欲望,化解压力;善于以理性平和之心对待分歧。这是一种人格的历练,思想境界的提升。发现美的眼睛,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随时等待你开启。  相似文献   

6.
正累了吧,心情郁闷了吧?走,到院子里走走,找一个地方,静静地坐着,等待花开。等待花开,是一种心态。此时的心很静,静得如月夜的空谷。此时的心很暖,暖得如除夕夜大红灯笼发出的淡淡的光。想想,这些花儿多不容易啊,经过一个漫长冬季的积攒,攒足了劲儿,现在,它们钻破树皮,悄悄地鼓出骨朵儿,等待着那一刻,悄然地开放。这,是一种生命的美,是一种生命的歌唱,既然这样,就需要欣赏。因此,此时,坐在那儿,静静地等着花开,是一种对生命的尊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仁爱。过于疲累时,过于忙碌的时候,抽出一点点时间,一个人,慢慢地走到亭子里,不要说话,甚至不要大声呼吸,就那样靠着  相似文献   

7.
正庄子写《人间世》,要我们"乘物以游心",也就是逍遥游。事实上逍遥游可以跟生命三个层次一一相应,人物要逍(消),人间能遥,人生则可游。底下一句话"托不得已以养中",这个"中"应当"冲"解,"冲"是冲虚,养生主就是要养"心"的冲虚。因为心是虚的才能够无限地包容,且心虚静如镜才能够看到别人。假定心里面有执念,你就看不到别人。好恶太强的人,看  相似文献   

8.
佛教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下大家都很忙的情境下,我们做人应该有点禅的心胸、佛的境地,使我们的人生,赋予更多的灵气和思想.因为佛的思想和智慧,是可以帮助我们改变人生和命运的. 善于调心是智慧 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如果我们能去提炼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那就是智慧了.所有我们要学会做一个用心的人.  相似文献   

9.
刘丹 《美与时代》2014,(7):71-71
美是客观存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舞蹈讲究形象美、动作美、线条美、姿态美等无声的美。舞蹈教学中的美感训练是我们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基础之一,它既是训练一种表演能力,也是训练一种美的表现力,更是训练学生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正时入冬天,正是赏雪的好时节。雪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冬天的宠儿;雪给我们带来了纯洁的美丽与无尽的遐想。冬天来临,那琼花玉蕊般的雪花漫天飘舞,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怀。赏雪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对健康亦大有裨益。雪有四美,美得安静不张扬,美得纯洁有灵气。雪之美,落地无声,静也;沾衣不染,洁也;高下平铺,匀也;洞窗映辉,明也。  相似文献   

11.
适应是金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于人亦是。人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人生的苦恼,大抵都是来自难以适应的苦恼。适应的问题无时不在,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生活不可能静如止水、波澜不惊,我们时时都会面对各种变故;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我们也会遭遇失败和挫折;生活不可能总是如歌行板、水乡夜曲,我们也会碰到厄运和灾祸。当变故出现时,当失败和挫折发生时,当厄运和灾祸降临时,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学会适应。适应是一种接受。由于我们老爱依恋昔日的安逸,怀念过去的清静,当客观现实发生变化时,  相似文献   

12.
"道——生——美"是道教美学思想最根本、最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征,以此为基础,道教美学又形成了"道——心——美"的"心——道"论或心性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大无畏精神;"真善美"的仙格美以及"忠"、"孝"的伦理化色彩;天人同构、身国一理的生命政治学;"琴以载道"的艺术哲学。以上六点共同组成了道教美学思想的民族文化特征,也是道教明显区别于其他宗教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夏至时节,栀子款款登场,开满庭院。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孕育了一颗爱恋之心,犹如邻家小阿妹,清丽可爱。“月送银辉雪葩静,不与红紫斗百花。”栀子素颜,美自如玉,一袭雅洁明澈的芳容,一脉沁人心脾的馨香,花叶精致耐品,远观近赏皆宜。  相似文献   

14.
虹子历经两年,用中英文双语创作的童话《梦幻森林》,在《梦幻森林》中,所有动物都和睦地幸福地生活着,这是美妙的生态美,也是美妙的生命美,同样体现了生态美与生命美的交叉和共生,互补和融合。虹子的童话启示我们:让儿童的身心涵养生态—生命美,应该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再也不能掉以轻心了。在全社会倡导儿童生态—生命美育,能够在提高儿童生命质量的同时,激发他们的生命之力与生命之美,激发他们对人和动物的爱心与同情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让儿童生命得到净化、优化和美化,使儿童获得生态—生命美的感悟,从而呵护生态和善待生命,培养和激发儿童精神自由和诗意想象的创造性潜质,促使儿童对自然环境的生态美和人类的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的维系,内化为儿童掌控生态—生命美的审美素质——"内在的尺度"。  相似文献   

15.
《管子·内业》篇之精神学说及其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管子·内业》是一篇讨论精神学说的文章。篇中使用的“道”、“精”、“气”、“神”、“性”等字,都是同义语。——第十五节云:“心能执静,道将自定。“而第七节则云:“敬除其舍,精将自来;……严容畏敬,精将至定。”证明“道”就是“精”。——第三节云:“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心术》下则云:“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证明“道”就是“气”。  相似文献   

16.
正生活中有美,只要留心观察,许多美好的人和事就在我们身边。扎根于生活的文艺家善于观察,他们眼中有美,心中有美,笔下也有美,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具有审美价值,能用真、善、美的东西去打动人,感染人,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样的佳作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要求,能起到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的园林建筑蕴含着三个字:隔、抑、曲,如同我们意识中的静、感、悟。一个"隔"字,园林建筑中是隔开的景区,使各个景区自成一个生命单元,一个生命整体。这样可以见园景的参差错落,富有变化,又可使人有施遇不尽之感,景外有景,象外有象,壶中天地于是变宽了,一勺水见出了深处,一拳石也葆有了趣味,这就如同静下来的你,思维中慢慢地除去杂念,静心养性,淡出云天外,坐看云起时。静下来心如海阔,情似天空,静静时一花一  相似文献   

18.
心清宁     
正心若静,闹市亦同旷野;心不静,桃源也成喧嚣场。心清净,没了物欲困扰,就会减去人事纷争。让心清宁,学会调养。静得下心,才做得好事,才看得清自己,看得清世界。大气之人,能安安心心做好本分的角色,认认真真干好手头的事情;不为  相似文献   

19.
经验告诉我们,要在一个修院内保持兢兢业业遵守院规的精神,做好“避静”神工是十分重要的方法。过去大多数修院每年有做“避静”的习惯,每次6—8天。现在为了办好修院,提高修士的素质,实有恢复“避静”神工的必要。避静时为了专心致志,不但与外界暂时隔离,即在修院内部,也暂停一切活动,一心与天主来往,专务自己的神修。避  相似文献   

20.
涂智进 《天风》2006,(18):21
耶稣说:“我来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这是耶稣所给予我们的一个切实的应许,也是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界的一个显著的目的。耶稣基督的到来就是要更新我们的生命,使我们活出一种有意义的生命,活出一种丰盛的生命,而不是萎缩的或萎靡不振的生命。那么,什么是“丰盛的生命”或“更丰盛的生命”呢?我认为一个丰盛的生命或更丰盛的生命,就是活泼、有能力、能造就人、能给人带来益处,并且是能够分享,并善于分享的生命。耶稣在约翰福音中的另一句话更能体现这一点,他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