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勇若怯     
正"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但韩信早年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韩信年轻时,身为一介平民,性格放纵,不拘礼节。因此,他没有资格被推选为官吏,又没有经商谋生之道,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常常依靠别人接济度日,混吃混喝,所以,许多人都讨厌他,看不起他。一次,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当着很多人的面,侮辱韩信说:"虽然你个子长得高高的,喜欢佩刀带剑,装模作样,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面对屠户的挑衅,韩信盯着  相似文献   

2.
正提起韩信,后人无不知"胯下之辱"的故事。人们从这个故事看到的是忍辱负重的韩信。一辱一忍,韩信千古留名。然而仔细回味这个故事,人们不免发问,韩信因何具有如此超强的忍受力?是迫于发难者屠夫的淫威,还是出于自身人穷志短的心虚?其实都不是。彼时的韩信虽无一技之长,食不果腹,但他正在乱世中静待时机,等待出头之日。他韬光养晦,每天怀抱一把宝剑,潜心专研兵书,最终在天下云集起义之时"仗剑投军",封侯封王,  相似文献   

3.
施爱淮阴侯韩信有一段时间,穷极无聊,在城下钓鱼,聊以维持生计。同样在水边的,还有一些前来漂洗的妇女。其中有一个老妇人,见韩信饿得可怜,就把自己带来的饭给韩信吃。她在这里漂洗了几十天,就给韩信吃了几十天。  相似文献   

4.
刘邦在没当皇帝之前,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管辖十里方园,似乎才既不高,德也不显。然而就是他,完成了西汉的统一大业。对此,魏晋诗人阮籍颇为不平,他在广武山凭吊古战场时,发了一通“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牢骚。依我看,阮籍的牢骚并不令人同情。谁说刘邦不是英雄?仅从他能重用萧何、张良、韩信,慧眼识贤俊,惺惺惜惺惺这一点来说,他就很值得称道。刘邦在登上天子的宝座之后,曾经很客观地道出了自己所以成功的秘密:“夫运筹帷幄之  相似文献   

5.
司马光为我国继司马迁之后,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其所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乃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名著之一。为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观的积极思想成果,同时从哲学思想方面对司马光的史学成就给以理论上的论证,本文试就司马光的历史哲学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锡克教是穆斯林政权统治印度时期外来的波斯—伊斯兰文化与印度本土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产物。十七八世纪,锡克教逐渐由和平传道的教派运动变为武装团体,其与莫卧儿帝国政权的关系亦由支持与扶持转向反抗与镇压。这种变化发生于莫卧儿帝国"王法"与"教法"博弈的大背景下,并非单纯的个人恩怨或教派冲突。锡克教见证并参与了莫卧儿政权由推崇保守教法的外来征服者集团变为推行开明宗教政策的本土化集权帝国,后重新转向保守并最终解体的过程。莫卧儿虽然继承并发展了苏丹国时期半世俗半宗教性质的"王法治国"政治传统,但受限于各方面条件没有将其进一步发展成适合多元帝国的现代国家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是藏族的主要信仰,其内部宗派林立。蒙元时期,出于对藏传佛教的政治需要。诸王与各派之间建立了供养关系,其关系的建立与实质对蒙元帝国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最终导致了蒙元帝国宗教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正西汉开国功臣周勃在随刘邦起兵反秦中屡建战功,被封为绛侯。汉朝建立初年,又率兵平定韩信叛乱,官拜太尉。高祖刘邦死后,周勃又与陈平等一起设计智夺吕家军权,一举消灭吕氏诸王,拥立刘恒为帝,刘恒感念周勃辅佐之功,又升其为丞相,周勃也毫不推让,慷慨赴任。因周勃连年征战,少有读书,虽敦厚勤勉,为人朴实,但治国理政不是靠冲杀拼斗,它需要的是管理才能和用人智慧,而周勃对这些却是一窍不通。有一天,汉文帝刘恒心血来潮,想要了解一下国家的事情,他就问右丞相周勃:"全国每年要审理多少案件?"周勃听后,摇摇头小声地回答说不  相似文献   

9.
司马光对《老子》的注解,最大特点是坚持儒学本位、以仁义释道。其迥异诸家之处是主张"道亦可言道",认为老子所说的道不是常人所说的道。其反映北宋《老子》注家共识的地方是主张有无并重,认为自然之道并不排斥礼乐刑政。其注解的最大缺陷,是丝毫没有涉及新儒学最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心性问题。这可能与司马光不擅理论思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田鹏  谢金良 《孔子研究》2019,(1):126-139
邵雍与司马光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二人均以儒学为本,对佛老持辩证态度。其象数易学均通过数学与易图来解释宇宙与人世的规律,最终建立儒学宇宙论。观物、治心与中和等命题是二人理学关注的重点。二人德行高尚、声名远播,既严格要求自己,也注重培育家风。通过总结历史,他们试图找出导致兴衰治乱的原因,以期有助于现实政治的治理。作为反对变法的保守派,二人政见一致。同时,他们都追求闲适平淡的生活,有诸多共同爱好。在诗艺观上,品味也相似。这些共同点不仅可以解释二人关系之紧密,而且还反映出他们存在思想上的交流与对话。邵雍的象数易学、史论与安乐精神对司马光具有重要启发,司马光的中和论对邵雍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韩信拜将后率兵伐赵,“背水一战”.一个下午的时间就“破赵会食”,旗开得胜。庆功宴上,几个手下的大将不是很服气,认为他是运气好所以打赢了,就拿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的布阵原理来讨教韩信。韩信说:“我所带领的士兵不过是一群市井之徒,乌合之众,又不是受过严格训练的精兵劲旅,如果留活路给他们,大家就都逃光了,只有背着水边布阵,当人无路可退时,才能各自拼命,才能打胜仗。”这就是兵法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相似文献   

12.
赵明 《管子学刊》2020,(1):59-65
司马迁将韩非子与老子同传,旨在礼乐文明转向帝制文明的背景中揭示韩非子思想的丰富内涵。老子对年轻孔丘的教言实质上是对韩非人生际遇的历史预言。老庄与申韩虽同"绌儒学",但二者本身其实是对立的。汉儒虽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事实上却是韩非子架设了连接春秋战国到西汉帝国之政治立法主张的桥梁;此乃史家反思和批判汉儒的高明见识。  相似文献   

13.
有一天,赋闲在家多时的西汉名将周亚夫,应景帝之邀前往皇宫参加一场宴会。安坐下来之后,他发现在他面前虽然摆放了一大块肉,可肉是整的,没有切开,而他手边又没有任何刀、叉之类的餐具,空有美味在眼前,却吃不到嘴里。周亚夫心里就来了气,  相似文献   

14.
正北宋大儒司马光,字君实,人如其字,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司马光自我评价:"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其胸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无论是为官、治学还是处世,始终秉持诚信之道。司马光晚年时,生活拮据,家中正有一匹良马,性情温顺、毛色鲜亮,为补贴家用,司马光只得忍痛割爱,让老仆牵到集市上卖掉。临去前,司马光特意嘱  相似文献   

15.
儒家经学在西汉中后期发生了学术性格上的巨大转变,即经学的阴阳五行化。在此背景下,儒生们纷纷结合经典来谈论灾异问题,创立了诸如《春秋》公羊灾异说、《易》阴阳灾异论、《齐诗》"四始五际"说、《洪范五行》灾异论等多种形态的经学阴阳灾异思想。这些新思想并不符合孔门一贯的宗旨,与汉初诸儒坚守的儒学传统也存在巨大的差异。然而它们一经系统地提出,却很快赢得了儒学团体内部乃至帝国官僚系统的共同承认,并长期被奉为官方意识形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灾异思想悠久而丰富的理论来源、西汉政权合法性论证的需要、儒生们对君权膨胀的警惕、元成以后相对自由与宽松的学术政治氛围、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知识体系的"科学性"与强大解释力等,共同构成了西汉经学灾异思潮倾动一时的历史根源与现实契机。  相似文献   

16.
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不仅仅只是一则教人聪慧的教育启蒙故事,它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职场真经。01一日,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耍,我们可以看成是几个人组建了一个团队,要运营一个公司了。在起始阶段,公司运营得非  相似文献   

17.
司马光《温公易说》探折董根洪《温公易说》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史学家司马光的《周易》解说。与同时的“北宋五子”一样,司马光通过解《易》的方式阐发自己的理学思想。现在的《温公易说》含《易说》和《系辞注》二部分。关于《温公易说》的成书流行,尚有一些须解之处。司...  相似文献   

18.
“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就理论可能性而言,帝国可以只是个文化/政治制度,而不一定是个强权国家实体。古代伟大帝国的兴衰留下了神话般的历史故事,是耽于梦想的人的永远梦想。现代的“民族/国家’’体系终结了古代模式的“伟大帝国”,使之成为并仅仅成为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19.
西汉末年佛陀口述的佛经就已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只是口传,文字的书籍并没有传过来。佛教传入中国后,借助于汉文化、汉字、纸张以及印刷术等的成就,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逐步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  相似文献   

20.
拜占庭,作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中世纪强大帝国,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地.在文艺复兴时期,拜占庭人成为古典文明的传播者.然而,作为一个消逝了的帝国,拜占庭的文化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