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魏文侯是一位重视贤才的国君,想在魏成子和翟璜之间选一位做宰相,却拿不定主意。就问李克。李克说,您之所以拿不定主意,是因为您平时没有注意观察他们。怎么观察呢?李克说:"看他平时跟谁亲近,富裕时跟谁交往,显贵时推举谁,窘迫时不做什么,贫困时不要什么。看  相似文献   

2.
说话反逻辑     
正(一)魏文侯问李克关于吴王夫差失败身亡国灭的原由,李克回答十分简单、干脆,他说:"就在于夫差经常征战又经常胜利。"魏文侯听了吃惊不小,接着又继续问道:"经常征战又经常胜利,这可是国家福祉,为什么国会灭亡了呢?"  相似文献   

3.
正认识这个世界,与认识自己,事实上是一回事。许多人终其一生,还没有完成这一任务。不过,不认识更妙,糊涂本身就是聪明人所追求的高境界。从幸福度上说,做明白人并不合算。魏国的国君魏文侯算是明白人。他最大的优点,是重视人才。公元前405年,魏文侯想任命一个丞相。他有两个候选人:魏成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品德考评方法及其对当代品德测量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02,25(6):729-730
1 考评方法1.1 他评法它指主考者运用某种方法来对他人的品德进行考评的方法。常用的有三种 :1.1.1 “听其言而观其行” :察言观行法。指主考者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来对其品德进行考评的方法。此法由孔子明确提出。据《论语·公冶长》记载 ,孔子曾说 :“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为政》记载了孔子的具体做法 :“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即观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 ,观察一个人为达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方法 ,观察一个人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 ,就能洞察其品德的好坏。此法其后代有继承人。如王充在《论衡·定贤…  相似文献   

5.
何必看帐本     
有一位以生态观察为专业的人,带领团体玩游戏,他要大家循着树梢传来的 "喵!喵!"声,找出那是什么动物,有人立刻回答: "红嘴黑鹎",他说:"知道了最好是不要立刻说出来,让不知道的人有时间去观察和思考。"这才是团  相似文献   

6.
魏文侯作《孝经传》,说明《孝经》至迟于战国初年魏文侯时已成书,在魏文侯时及以前,对孔子称“仲尼”者仅为《孝经》和《中庸》,《缁衣》《坊记》《表记》《中庸》取自《子思子》,为子思所作,已由郭店楚简的出土得到证明,四篇中对孝的论述与《孝经》相近似,而且此四篇与《孝经》在“子曰”之后引《诗》《书》,体例相同。郭店楚简《缁衣》的出土为这一体例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因此,《孝经》是战国初期魏文侯时子思将其祖孔子、其师曾子论孝的对话编撰整理而成的。  相似文献   

7.
冰佛     
正为这篇寄语踌躇时,接到一位作者朋友的电话,告诉我他正拟写一文,叫“人在佛门外,心在佛法中”,说这是观察身边众生的结果——许多人未闻佛法,而其行却证于佛法。放下电话,心中便有些朗然之意。 常想生命的本性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是问不得的。六祖当年早就棒喝过:“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原来善追不得,恶亦逐不了。但善恶不思的本然自性到底是何情何景呢?  相似文献   

8.
诚信的力量     
正阅读《资治通鉴》,看到一个关于魏文侯的故事: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奏乐间,下起了大雨,魏文侯却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之中。左右侍臣问:"今天饮酒正乐,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呢?"魏文侯说:"我与山野村长约好了  相似文献   

9.
和曾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聊天,我问他:"你所看过的不快乐的人很多。请问他们有什么共同特性?"他说:"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沉溺在一个负面事件里不想出来。恨一个人,就不断说那人做的坏事、说的坏话。倾吐是一种发泄,但不断谈论自己痛恨的人,会累积负面能量,那人的形象就更可恨了。"很多和婆婆处不好的儿媳妇,心情不好就想起婆婆。"花太  相似文献   

10.
有位退休教师在闲谈中说:“佛教是不是迷信,我不清楚,但佛教劝人多作善事,多积德,图个好报,对人对己都是有益的。” “不思善,不思恶。”我在一旁插了一句。 在场的人都睁大眼睛望着我。还是那位退休教师先开口道:“不思恶,不作恶当然是对的,反过来就要思善、行善、劝人向善。你恶不思,善不思,是走中间路线?” 他误解了。但要回答这个问题是极困难的,因为善恶双遣既违背了常人的逻辑,又似与传统道德规范相悖。于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汉学家李克是中国典籍《管子》的权威英语译者。通过他对《管子》一书长达五十余年的翻译与研究历程,他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规范,以及他对授业导师卜德教授的师承,和他对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学的不断开拓,我们可以窥见其"中国学情结"之一斑,同时文章也梳理了在其翻译与研究中,他与中国友人结下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12.
鸡对鸭说     
我喜欢与老外交流。早年采访美国人潘威廉教授,平常他一说"谢谢",中国人总是"纠正"他说"不用谢",他很委屈地问我:不用"谢",那要用什么字?问我工作如何,我谦虚地说:马马虎虎啦!他伸出大拇指夸我:厉害!我解释说,马马虎虎就是"很一般"的意思。他一脸无辜而疑惑:马马虎虎,是两匹"马"两只老"虎",这不是很棒很棒吗?吃饭的时候,他拿筷子很笨拙地夹菜,忍不住感叹:什么筷子,应该叫"慢子"。  相似文献   

13.
正吕蒙正刚入朝为官时,朝廷中有官员指着他说:"这小子也配参与商议政事吗?"这无疑是当面羞辱,但吕蒙正装作没听见,若无其事地走开了。和他一起的人为他抱不平,就要去问问那个人的姓名,什么官职,为何如此目中无人。吕蒙正制止他说:"如果知道他的姓名,就一生都忘不掉了,还不如不知道的好。"被人当面羞辱,吕蒙正装作没听见,这看起来有些太软弱了。是不是他官还不够大?羽翼未丰,实力不够,不得不低头呢?  相似文献   

14.
正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随遇而安》。他曾说:"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在他看来,生活是很好玩的。我们要学会随遇而安。曾几何时,我感觉随遇而安是个"消极"的词儿,后来才发现,随遇而安,也是一种难得的品格。在他下放劳动时,很多人都会感觉"不公和艰苦"。而在汪老先生看来,他和农民工人在一起,吃住在一起,晚上被窝挨着  相似文献   

15.
马尔谷福音记载:罗马的百夫长站在耶稣十字架的对面,看见耶稣这样断了气,便说:"这人真是天主子!"(15:3)。路加福音报告说:百夫长看见所发生的事,遂光荣天主说:"这人实是无辜的!"(23:47);玛窦福音的对观叙述则是:百夫长和同他一起看守耶稣的人,一见地动和所发生的事,就非常害怕说:"这人真是天主子!"(27:54)。罗马的百夫长在十字架上看到了什么致使他宣告:"这人真是无辜的!""这人真是天主子!"  相似文献   

16.
正清朝大学士纪晓岚自幼聪明伶俐,才思敏捷。他的叔叔纪容雅对他特别疼爱,常在课余教他对对子,内容都是他所熟悉的人和事物,时间一长,屋内屋外的东西几乎都对到了。一天,他到叔叔家学对对子,叔叔一时想不起新题,就说:"你在屋内自己找吧,看有什么还未对过,就以什么为题。"纪晓岚找了好久,最后看到婶婶坐在炕上做针线活,小脚没有遮住,那双绣花鞋十分惹目,便指着说,只有这还未对过。  相似文献   

17.
正一位哲学家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个人一直在找寻完美的太太。别人问:"你已经70岁了,死亡已经在敲门,你什么时候才能定下来?"他说:"没有一个完美的太太,怎会快乐?"别人又问:"但你已经找寻了这么久,难道还找不到一个吗?"他说:"有一次我的确找到了一个完美女人。"别人说:"那为什么你不跟她结婚?"70岁的追寻者变得非常伤心,他说:"很困难。因为她也在找寻一个完美  相似文献   

18.
谦与矜     
正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表扬了一个叫孟之反的人。孔子表扬他什么?"不伐"。"伐"在古汉语中,是"夸耀"的意思。"不伐",就是"不自矜"。这与《史记》中司马迁评价项羽恰相反。司马迁说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这大约就是项羽失败的原因。回头看看孔子为什么说孟之  相似文献   

19.
牟宗三关于英雄的见解内蕴着现代新儒家的独特视角。他对英雄的审视,在其美善"分别说"的致思格局之中可得到准确衡量。他对"美"作了富有东方智慧的阐说,并结合其人性论,将英雄的生命及其实践领域视作艺术性的,成立了一种英雄人格的审美。他视刘邦为英雄典型,对理想的英雄作了精彩的美学品鉴。此外,他还以"内圣"为衡定标准,在儒家传统与时代吁求"新外王"(民主和科学)之间判明了英雄的价值层级,从而在理论上实现了对英雄生命的恰当理解和积极转化。  相似文献   

20.
廖立先生是我大学时的老师,而且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老师之一.说影响大,并非他对我个人有什么特别的恩惠或关照,而是说他的精神.从我所接触到的,一是他为人正直.上世纪40年代他在河南大学读书,正值胡宗南军队进入延安、国民党政府宣称不日就彻底消灭"共匪"的时候,他却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此可见其人格之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