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鱼饼 《天风》2007,(20):23
圣经中,约拿单是以勇士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圣经开始对约拿单的记载,始于他带着拿兵器的少年人去攻击非利士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用孟子此言述约拿单面对自己的父亲扫罗王和好友大卫时的心情,最适宜不过。约拿单的一生处在父亲扫罗与好友大卫的冲突中,对  相似文献   

2.
正古人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年届古稀,夕阳虽好,也已岁近黄昏。无论你如何不服老,而事实上生命的细胞每天在加速衰老。故桑榆晚景,如何清醒而理智地"舍鱼而取熊掌",应是人生的最后一道选择题,一幅稍纵即逝的"沙画"。选好了、画完了,或许你才能博取人生最后的圆满;倘若选错了,抑或不屑一画,则恐怕要留人生的遗憾于身后了。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人、教育家 ,他的思想涉及到许多领域 ,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孔子的致富观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丰富 ,文化意蕴独特 ,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孔子致富观的基本内容致富是人类的一个基本愿望 ,孔子在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期 ,提出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独特文化意蕴的致富观念。1 肯定了致富的合理性。孔子认为追求财富是人的基本欲望 ,是合理的。他说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孔子到卫国去 ,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  相似文献   

4.
放弃     
人生既复杂,又简单,有时简单到只有取得和放弃。人该取得时应理直气壮,不该取得时当毅然放弃。先贤认为,放弃是一种清醒、一种智慧、一种理性抉择。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认为人不该得或得不到的要放弃。晋代陆机的《猛虎  相似文献   

5.
现代生活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既要事业又要家庭幸福的女性已为数不少。她们就是E型女性,总试图出色完成社会所赋予的多重角色。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她们成功的背后,付出了超出男人的努力,往往以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为代价。 我们常听人间起,一个女人能否既要事业又要  相似文献   

6.
失弓的境界     
正《孔子家语·好生》中记载,楚王打猎时丢失了一张弓,但他阻止下属去寻找。他说:"我失弓,得弓的也是楚国人,何必去寻?"楚王能有"王民合一"的境界,值得称赞。但孔子却认为楚王的境界尚不够大,他说:"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在孔子的心目中,楚人与天下人一样,都是平等的"人",这也道出了儒家"仁者爱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正何为儒学之真精神?或曰何为孔子之真精神?这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梁漱溟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人们所批判的孔子只是"假孔子",而"真孔子"的面目已被历史所遮蔽。于是,他发誓要恢复孔子儒家的本来面目——"孔子之真非我出头倡导,可有哪个出头?"现在的情况当然已非昔比,"复新儒学"成为儒学研究的潮流。但对孔子、儒学的解读和观点却五花八门,其中又有所谓"汉学主义",用西学来解读中国传统儒学,弄得孔子和儒学面目全非,也出现了真孔子、假孔子还是洋孔子的现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儒学之真精神"的问题。这对于儒学研究和  相似文献   

8.
正《孟子·梁惠王上》中写道:"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木求鱼,自古以来便被当成一件荒唐事看待,但一位法国小伙子却就是让鱼长到了树上,并且由此实现了每年300万美元的利润。法国人爱吃鱼,"无鱼不成菜"已经成了法国人的饮食习惯。这个习惯不仅因为鱼肉本身的鲜美和营养,更是因为法国人认为吃鱼有助于净化灵魂。并且,在法国人眼里,鱼是地地道道的素菜!也就是说,即使是素食者,也可以  相似文献   

9.
正历史上的卓越人物都是懂得低调的。被称为中国古代之圣人的孔子,有次去晋国,一个7岁的孩子拦住了他,要他必须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中之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答不出来。孔子没有强辞夺理,而是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草莽,却是个军事奇才,领兵作战所向披靡。龙凤四年(1358年),他亲率大军出征浙东,途经徽州,向儒士朱升问计,朱升贡献了9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升是要告诉朱元璋一个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充满了诱惑,什么都要选择,更需要在选择中学会舍弃,什么都不愿意舍弃的人其结果必然是对生命的最大舍弃。舍弃是一种勇气,也是一门学问。善于舍弃也是人生走向成熟的标志。号称“飞禽之王”的欧洲金雕,一窝只生两只幼鸟,但有时仍然食物不足,于是“手足相残”,强壮的一只便把弱小的一只挤出巢(摔死崖下,金雕妈妈别无选择,只有容忍这种残酷“舍弃”的现实。东北狼一旦被猎人的铁夹夹住,便会自己把被夹的那条腿咬断逃生,凭着这种痛苦而果断的“舍弃”,保存了生命……“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鱼和…  相似文献   

11.
《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述而不作"一语,尽管在孔子思想中非常出名,也经常被引用,但很少有学者集中讨论"述"是什么意思,又是在何种意义上与"作"做了对比。要正确理解"述而不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对"述/作"关系的理解要与儒家"孝"的概念联系起来。"述而不作"其实是孔子对自身活动的自我描述,也就是描述他做哲学的方式。(2)一般来说,孔子的"述"总是被看作与他的古典工作相关。这并没有错,但这也不是"述"的全部。从根本上说,"述"是对"道"的恢复。孔子"述"的内容是"道",这也就是他传承古典工作的目标。(3)我们主要是通过《论语》而不是他编纂的经典来学习孔子哲学,对"述/作"的准确理解一定要结合《论语》中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平衡的艺术     
相传,周庙里有个器皿叫"右坐之器"。这个器皿很奇特,水注得太少就倾覆,水注满了也倾覆,水容量恰到好处时才平衡。有一天,孔子带弟子到庙里看这个器皿,他让人取来一瓢水试验,果然如此。孔子慨叹说,这同做人一样,满了就要倾倒。凡事都有个度,古人以超为"过",以少为"不及"。强调做事不拘泥,不偏激,寻求适度,以走极端为非,既不要不够,也不能过分,遵循平衡法则,避免两个极  相似文献   

13.
秩序     
正弟子子游出任武城宰,孔子问他那里有什么人才,子游答,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游肯定澹台灭明,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没有公事的时候从不到我的住处,我是他的上司,而他不巴结我。一个是,他走路从不走小路。所谓"行不由径",径就是小路。这个说法得  相似文献   

14.
正有一阵子我有个理想,想把儿子的言行集结出版,如同孔子的门徒记下来的《论语》,书名就叫做《子曰》,差不多也可以给大人做教材。这个想法萌发是因为一件小事。一个朋友问我儿子今年几岁,他答五岁。朋友逗他,那你爸爸今年几岁?他答也是五岁。朋友问这是为什么?他说:"他是我爸爸啊。"当时我就愣在那里。那时他的表达能力还欠缺,其实他想表达的是我当爸爸五年,自然和他同岁。  相似文献   

15.
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义利问题多有论述且影响深远。孔子说 :“礼以行义 ,义以生利 ,利以平民 ,政之大节也。” (《左传·成公二年》)因此 ,孔子主张见到利的时候 ,首先要想一想是否合乎义 ,要做到“见利思义” ,如果符合义 ,那就可以获取 ,“义然后取” (《论语·宪问》)。如果不合义 ,即使能使人富贵的大利 ,也不应要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当然 ,人不能不要利 ,但手段要合于义。他说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在系里做讲座,其间提到中国最具有哲学气质的思想家是孟子,因为他的普遍性诉求最为明确.在接着讲座进行的讨论中,有听众提问孔子是否属于哲学家,是否有普遍性诉求.我回答孔子与孟子在这个方面恰好正相反对,并且调侃说孔子是一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智者.当时见听众并未理解,我便举例说:曾有两人问孔子遇到事情该不该问了长辈再做,他对一个人说应当如此,对另一个说不应当如此.这里可以附上《论语》中的相关故事的原文为证:  相似文献   

17.
劳与逸     
正子贡这个人挺有意思。有一天,他学习得烦闷了,于是跑到老师那里去说:"我不想学了,想休息一下。"没想到,孔子板着脸告诉他:"生无所息。""生无所息"是儒家的精神。孔子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既然"任重"且"道远",那就只有"生无所息"了。儒家充满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这精神自然是非常令人敬畏的。当然,孔子讲"生无所息",  相似文献   

18.
松之青     
正松四季常青。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配说这样的话,要是我,真就不配的。假日里,到紫荆农庄借得浮生半日闲。四处花木成行,环绕一大片野水,供人垂钓。偌大的农庄,非常清静,除了垂钓的几个人,没有什么人。看来此处还没有火爆,一火爆,就糟了。我特别青睐一幢独体别墅后园的那片松林。我和女儿在松林盘桓,真是恋恋不舍。衰草覆盖的地上,掉落着很多大大的松球。我是真的还没有见过如此大的松球,随手拾起两枚,带回家去。女儿也  相似文献   

19.
神池     
正小鱼纯洁天真,通体透明。为了让小鱼学点本领,鱼妈妈让小鱼离开家,把小鱼送进了远方的一个水池里。尽管有点不忍,但为了小鱼的成长,鱼妈妈还是下了决心。过了几年后,有一个动物游到鱼妈妈的身边。鱼妈妈问:"你是谁啊?"那个动物说:"我是你的儿子啊!"鱼妈妈睁着好奇的眼睛,说:"你怎么能是我的儿子呢?我的儿子全身白净,没有一点瑕疵,可是你,全身发黄,还发出一股臭味。""唉……"那个动物长叹了一声:"妈妈,你不知道,那是一个特殊的水池啊!""水池里的水表面上看起来  相似文献   

20.
学而不厌     
正叶公问子路,对孔子什么印象?子路是孔子最贴心的学生之一,本来应该脱口而出,子路没有。同为孔门弟子,宰我说:"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说:"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说:"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这些话神采飞扬,后来都被记录在《孟子》里面。平日惯于"率尔而对"的子路,这回竟讷讷无言。孔子闻知此事,启发他说:"你何不这样告诉他:那个老头的为人啊,不过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