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趣味楹联     
正和尚觅对古代有一和尚,能诗善画。有一天,他画了一幅荷花,并在上面题一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欲觅一下联。此上联无论正念、倒念音都相同,但意思不同,要想对好下联,实属不易。终于有一天,有个翰林给他对出了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一书一画,内容高雅,可谓珠联璧合,令人赞叹。  相似文献   

2.
一天,苏东坡与苏小妹在花园里饮酒赏月。下酒菜中有一碟切好的咸鸡蛋,苏小妹便指着咸蛋出了一个上联,叫苏东坡对下联。她的上联是: 剖开舟两叶,内有黄金白玉苏东坡按说也应以桌上物品对出下联,可是想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饭后,侍女端上来一盘石榴。苏东坡剥开一个石榴正要吃时,下联有了: 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苏东坡对出下联后,对小妹说:“光你考我不行,我也得考考你才是。”于是也出了一个上联: 水仙子挂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苏东坡这个上联中巧妙地嵌  相似文献   

3.
正混异,即把两个音同或音近的字用于同一联内,有时交错反复使用,使人读起来难分,看起来明白。联语中正确使用混异手法,往往会使联语音韵别致,饶有情趣。从前一私塾先生外出,留下一上联,要学生对出下联来。此上联云:风吹豆角,豆角与豆角斗角;学生们冥思苦想,搜肠刮肚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也每每趣味良多,拆而解之意味无穷,历史上多有趣闻佳话。明朝有个大臣叫万安,在他小时候,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客人。客人知道小万安很聪明,就出了个合字上联,让他对下联: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成明字。这个联是个合字联,"日"和"月"合成"明"字。小万安听了马上就对出了下联:  相似文献   

5.
启迪智慧的“缺A”式辞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A”式辞格,古今多用,但是很少有人论及,本文试从自然语言逻辑角度进行探索。先看两个例子: 明亡时,钱谦益腆颜降清,继续当他的大官,告老还乡后,新建了一座家庙,有人在庙堂上挂了一匾一联。横匾写着“三朝元老”,对联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按当时的道德观念,下联还应有一个“耻”字,据下联,上联还应补个“八”字,但是当时为什么要缺  相似文献   

6.
正传说从前有一书生上京赶考,正在过一座独木桥时,迎面来了个挑竹子的姑娘。姑娘说要出一上联请书生对,如对出了下联,她才肯让书生先过桥。姑娘出的上联是:"竹担挑,挑竹担,竹担挑竹竹挑竹。"书生一时对不出下联,只得转身让姑娘先过桥。后来,书生路过一座庄园时,见大门上的铜环锁着铜锁,触发灵感,立即想出了下联:"铜环锁,锁铜环,铜环锁铜铜锁铜。"这副26个字的对联,仅由不同的6个字重复组成,也算是一副绝  相似文献   

7.
1、孙中山智对下联 孙中山与宋庆龄志同道合,为革命事业奔波四方。1916年四月,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后半年的一天傍晚,两人到公园里散步,边走边谈,难得有这样清闲的时候。走到池塘边石凳旁,就坐下来休息。话锋转到讨袁的事,宋庆龄兴致勃勃地对孙中山说:“逸仙,我想起了一个讨袁对子的上联,你能续个下联吗?于是吟出上联:  相似文献   

8.
知识本身往往枯燥乏味。但它一旦被巧妙入联,便会别具情趣,耐人寻味。数学知识联相传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宫设"千叟宴",应邀赴宴者达3000余人,其中有一老叟141岁。乾隆皇帝便以此为题,与大学士纪晓岚对句。乾隆皇帝出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纪晓岚思索片刻,当即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上联说的是:按我国古代历法,60年为一花甲。"花甲重逢",即两个花甲,为120岁,"三七岁月",即三七为21岁。这样,120  相似文献   

9.
对联,又称楹联,俗叫对子。它的基本要求是:上下两联字数要相等,意思要相对,平仄要协调,但每副对联的具体字数却不限制,长短不拘。对联的内容,多数是针对实际,有的放矢,对客观事物有所断定。从逻辑上讲,对联往往是联言判断。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上联断定了“墙上芦苇”的性质,下联断定了“山间竹笋”的性质。上联下联各是一个支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关系,上联下联两个支判断构成一个联言判断。有的对联内容,或者是夸张过头,或者是概念含混。这样的对联如果要看作联言判断,那是不恰当的联言判断。如峨眉山中一座古寺膳厅门口挂的那副对联。  相似文献   

10.
正从前,几个秀才外出踏青赏景,偶见一片泥路上有鸡犬足迹,其中一个秀才不禁吟出一上联:"鸡随犬行,遍地梅花竹叶。"但众秀才思索良久,仍无言以对。此时,路旁一牧童脱口续了下联:"羊跟马走,连路松子核桃。"众秀才一听,击掌赞叹。古时,有个自恃才华不凡的秀才,要和解缙对对子,便出一上联:"马过木桥蹄打鼓。"话音刚落,解缙不假思索吟出下联:  相似文献   

11.
优秀简历表     
有人做出上联,征求下联,但由于对句要求过高,至今无人对出,便成了“绝对”。下面这个“半边对”就是一副典型的“绝对”:  相似文献   

12.
妙联趣事     
1.江苏、四川成巧对 不知什么年月,也不知江苏的一位什么人。琢磨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遂成“绝对”。这上联是:“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难就难在“江苏”是省名,“无锡”是江苏省的一个地名,也可作“不产、没有锡”解,“宜兴”也是江苏的地名。还可以作“适合兴办”解,又出泥茶壶,因为“无锡”才“宜兴”泥茶壶。  相似文献   

13.
正清代有一位名士游览四川成都望江楼时,写了一则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他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始终写不出下联,只好作罢。后来竟也无人能对。1964年,在望江楼举办的一次"工农兵赛诗会"上,一位青年工人却对出了下联: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相似文献   

14.
理诤 《佛教文化》1996,(3):38-39
一、三个和尚四方参学,一日途经瘦和尚故里。二、镇上有一豪绅,原是瘦和尚出家前之同窗,为人蛮横凶狠,疫和尚出家前对他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如不回头.早晚有报。”此人不但不听,反而怀恨在心。三、四年前,三个和尚路过这里,此人正显赫一时,有财有势.知瘦和尚来到,差人前来令前往拜见。四、瘦和尚道:“如要看我自可前来,令我前往拜见,断然不可。”五、豪绅大怒,令一伙恶棍堵住去路,百般辱骂,三个和尚默然以对。六、今日至此,胖和尚忆及往事,提议绕道而行,瘦和尚、小和尚不以为然。七、小和尚道:“当日他不可一世…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那些出自少年儿童的巧对妙联,就如一朵朵美丽的浪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让人赞赏不已。宋代邱琼从小才学出众。一次,他与同窗为争座位而吵闹。塾师便出句让他俩对,谁能续了上联谁先入座。于是,塾师脱口吟道:"细雨肩头滴。"此时,邱琼不假思索率先续了下联:"青云足下生。"塾师听罢,赞不绝口,邱琼也因此赢得了座位,而那同窗也没话可说了。  相似文献   

16.
对联层出不穷,比比皆是,现收集几例,供读者诸君欣赏之。   无锡名士冯国征,在上海《大公报》上刊登一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一看此联,的确出得奇巧,一时难以对出,除去别的不讲,先是人名、地名的交换,就难以找到恰当的对句,一时成了绝对。十七年来,没人对出下联来。   如此绝妙的上联,冯国征又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原来还有一段轶事在其中。   1925年,阎锡山在南京开会期间,忽然心血来潮,要到无锡一游。   到了无锡,找了一位向导,先看了东林书院,又泛舟五里湖上,在游览蠡园时,又忽然…  相似文献   

17.
和尚与禅师 一个和尚出家悟道多年,依然没有开悟长进,他自认为不是出家人的料,便想下山返回尘世。  相似文献   

18.
雨,一种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不仅写下了大量咏雨诗作,也留下了不少嵌有"雨"字的对联。这些嵌"雨"对联,已成为联苑中的朵朵奇葩,细细品味,别有情趣。明朝嘉靖进士张居正,少时聪颖过人。一日,当朝文学家顾出上联以试张的才学,上联曰:"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张居正应声续了下联:"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上下联托物言志,对仗工整,不露斧凿之痕,难怪顾听后,对张居正赞叹不已。宋代邱琼从小才学出众。一次,他与同窗为争座位而吵闹。塾师便出句让他俩对,谁能续上下联谁先入座。于是,塾师脱口吟  相似文献   

19.
郑成功妙对     
民族英雄郑成功从小酷爱读书,他的父亲郑芝龙却愿意他习武。有一次,郑成功随父亲乘船扬帆游览,船内笛箫弹唱热闹非凡。郑成功却躲在一角落里看书。其父不悦,指着旁边一只摇橹的舢板,出一上联让他对: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上联一语双关。“橹速”,是隐喻三国时期周瑜的谋士鲁肃;“帆快”,是影射汉高祖刘邦的部将樊哙。其含义是说文官不如武将。才思聪敏的郑成功,在演奏弹唱喧闹声中,片刻便对出下联:八音齐奏笛青难抵箫和。这下联也是一语双关。“笛青”是指宋仁宗驾下的一员大将狄青;“箫和”是指刘邦时的丞相萧何。其含义是说武将不如文…  相似文献   

20.
相传宋朝时,北辽政权的八个侯王带领十万番兵进犯中原。辽兵在距边关十里之外安营扎寨,随后派了两名番兵到宋营下战书。这份战书是一副对联的上联,意思是说宋朝如果有人能对出下联,自愿收兵,决不食言。 宋营接到战书,拆开一看,只见上联写道: 张长弓,骑奇马,琴瑟琵琶八大王,王均在上,单戈独战。 宋营三军将领相互传阅,无人能对。地方上一私塾先生听到消息后星夜赶到宋营,立刻写出了下联: 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都站边,合手便拿。 番兵取回战书,主将一看,恼羞成怒,不但没有收兵,竟连夜出兵偷袭宋营。不料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