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约翰福音》5章1节至15节,讲的是一场耶稣与法利赛人的辩论,而事件的导火索是一个病了38年的人在神迹中痊愈。这个病人躺在靠近羊门的池子旁,他希望被放在池子里,因为这样可以得着痊愈。耶稣问他:"你要痊愈吗?"他的回答是消极的,他把未得痊愈的责任推到了别人身上——"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有别人比我先下去"。  相似文献   

2.
善辩如孟、庄,其实都处于不辩与不得不辩的张力之中:"不辩"的观念来自于学术渊源与自身思想对言辩本身的警惕和省察,而"不得不辩"的行动则是对战国时期风行的公共论辩的现实回应。欲理解孟子与庄子言辩观念的内在张力,有必要先考察孔子与老子围绕"言"与"名"的言辩观念以及好恶情感的介入。孟子与庄子分别绍继孔子与老子的思考,进而透过"言""心""气"诸概念从语言、心性、气论、情感各层面反思辩论本身,并检讨言论观点的产生与接受机制,由此促使孟、庄在不辩与不得不辩的张力之中采取了迥然不同的辩论姿态。  相似文献   

3.
正笨拙的人没有智力的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曾国藩并不是天才人物,他的智商不过中等。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劲一路到底曾国藩年轻的时候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  相似文献   

4.
正家范曾国藩尤重家风教育、家庭风范,他为我们如何言传身教,立家规,传家训,行家风提供了指南。曾国藩有箴言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家  相似文献   

5.
"本心之明"有助于我们深入解读孟夷之辩的丰富内涵。夷子施由亲始、厚葬父母,但在与孟子辩论之前,其本心之明处于遮蔽状态,性善的普遍性受到挑战。经过与孟子的辩论,夷子的本心之明被唤醒,亲亲的特殊性得以证成。厚葬胜过薄葬,仁爱高于兼爱,经由亲亲的特殊性推扩并充实性善的普遍性,这是夷子在"亲亲"等问题上"逃墨归儒"最重大的思想史价值;爱父母、尽孝道的本心之明是我们过一种道德人生的必由之路,这是夷子在"亲亲"等问题上"逃墨归儒"最切要的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9,(5)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三年的理学修身,往往被认为奠定了他一生学术、事业的基础。但本文通过对曾国藩手书日记的仔细分析,发现这一时期修身日课的最大特征在于对"心"的无限苛责,结果导致曾国藩在心理与身体上的极大压力并引发重病。病后,曾国藩改换了修身方式,才进入了学术与事功的新状态。同时,这一修身方式变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曾国藩个人,更开启了中国儒学传统在近代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论语·学而》。曾子在回答孔子提问时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都多次自觉省察自己,查看为别人做的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心诚意,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简而言之,就是自查"忠""信""习"的功夫。曾子16岁拜孔子为师,深受孔子教诲,一生讲求合乎礼制,谨守道德不逾矩。他在弥留之际,还命令儿子给他换掉只有大夫才能用的席子。他之所以能做到守礼法甚于生命,就是得益于长久的"三省吾身"习惯养成的严以律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最终成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贤人。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的家庭伦理思想以孝为核心,表现为把"孝道"作为立家之本,认为孝悌廉耻胜于功名,表现了与以往家庭伦理的不同。曾国藩非常重视并终身实践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意义上的孝观念,而且将传统意义上的孝观念予以扬弃,形成了既承接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孝思"。为此,在忠与孝的关系上,曾国藩提出了先孝后忠的思想,反映了他在家庭伦理方面对传统道德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正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曾自题对联于总督衙门大堂大门两侧。联曰:"虽圣贤难免过错,愿诸君谠言,常攻吾短;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僚友行修,方尽我心。"公开号召僚属批评,表明其虚心纳谏,同时注重僚属的品行修养。曾国藩虽考中进士,可名列第三甲,这使他引为平生第一憾  相似文献   

10.
《赤松子章历》是早期天师道重要经典之一,本文对今本《赤松子章历》的量词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其中多为中古时期的用法,也有一些是唐代才出现的,可见今本《赤松子章历》在流传过程中有不少后人增补的内容。书中出现了"贴""对""事""铤""管""笏"六个唐代新兴的量词,特别是频繁使用"笏""管",由此可以判定今本《赤松子章历》的最后成书时间不可能早于唐代。论文从量词角度所进行的语言学分析,或可为《赤松子章历》的时代判定提供新的辅助证据。  相似文献   

11.
正这些日子经常失眠,晚上大概能睡两三个小时,失眠躺在床上是最难受的,于是起来翻书。昨晚,阅读曾国藩的《茶余偶谈》,这《茶余偶谈》大概就是曾国藩的日记,在这些偶谈当中,我发现曾国藩也偶有失眠,尤其是在己未年十月(1859年农历十月)这段时间,曾国藩失眠比较严重,此时的曾国藩已经48岁,那么曾国藩失眠都干吗呢?在曾国藩的日记中,他这样记录:"李申甫自黄州归来,稍论时事。余谓当竖起骨头,竭力撑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联云:‘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用自警也。余生平作自箴联句颇多,惜皆未写出。丁未年,在家作一联云:‘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  相似文献   

12.
有个青年画家请教大画家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只用一天,为什么卖掉它却要一年?"门采尔说:"你为什么不倒过来试试?"曾国藩率湘军与洪秀全的太平军作战,连吃败仗。幕僚草拟奏章,中有"屡战屡败"字样,曾国藩改成了"屡败屡战"。同样两词,  相似文献   

13.
正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读了多少遍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这个笑话并非无中生有。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  相似文献   

14.
对于庄子与惠施在濠梁之上的"鱼之乐"的辩论,本文试图论证:庄子并无意图要证明他知道知鱼之乐,他的目的在否证"他者心灵的不可理解/通接性"这一惠子的假定。本文认为庄子的"知"与他的"为一"观念是密切相关的,而庄子的"为一"观念与惠子的"一体"观念是截然不同的,二者不可混为一谈。此外,本文还对庄子的实在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正>奉普慈特慈真主之名清高的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中喻示:"你应凭智慧和善言而劝人遵循主道,你应当以最优美的态度与人辩论,你的主的确知道谁是背离他的正道的,他的确知道谁是遵循他的正道的。"(16:125)先知穆圣教导我们说:"宽容是美德之首"。  相似文献   

16.
正曾国藩向来清廉节俭,不贪权亦不贪钱,尤反行贿受贿的不良作风。李鸿章新任官职时,曾请老师曾国藩一家去他府上吃饭,全家上下都非常高兴,可没过多久,曾国藩的两位女儿为争一条"新"裤子打了起来。两姐妹出门就靠这一条新衣撑点门面。姐姐说这条裤子是去年去伯母家,伯母看她衣裳破旧为她买的。小女儿争抢不过姐姐,在一旁泣不成声。曾国藩弯下身安慰  相似文献   

17.
正老家有句俗话,叫"见好就收"。意思是说,一个人获得了某种意想不到的物质利益或荣誉之后,应该知足,不要再生贪心。我的老乡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之后,威望达到了一生的顶峰,许多人劝他做皇帝,这些人中有他的部下、挚友甚至亲弟弟,但曾国藩拒绝了他们的建议,毫不犹豫地解散了大部分湘军,以换取慈禧太后的放心。他是懂得"见好就收"的。盈满则亏,懂得见好就收的  相似文献   

18.
降档处理     
正"俗"很自卑,也很尴尬,他有"人处低谷"的感受与体会。面对"庸俗""低俗""俗不可耐"等诸如此类的评价,心情大好才怪哩。可仓颉大师告诉他:"我赋予你的本意并非如此……""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俗"迫不及待地反问道。"就像人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一样,我只是觉得你有着平民化的倾向与大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无事此静坐     
正读到唐代王昌龄的《宿裴氏山庄》——"静坐山斋月,清溪闻远流。"喜欢"静坐"这两字,有一种任外界人潮拥挤,我自觅一段清幽时光,沉淀自己,静待花开的意境。静是难的,所以胡兰成说桃花难画。曾国藩修心之初,饱受好动轻静、心无定向之苦。他曾在日记中坦言,内心"素有忿恨不顾之习,偏于刚恶,自究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而修心初见成效后,曾国藩说:"心动则神  相似文献   

20.
看破不说破     
正清人笔记《道学贪诈》记载,曾国藩以大学士、两江总督治军于安庆,开幕府揽人才,一时称盛。有个叫杨长年的幕僚,写了篇《不动心说》呈给曾国藩,曾国藩读完,置于案头。当时曾氏门下有一得意门生李鸿裔,看后就从旁题诗予以讥讽:"二八佳人侧,鸿胪大鼎旁,此心皆不动,只要见中堂。"结果挨了曾国藩一顿狠批。曾说:"那些人以此为名,我就以此来要求、拘束他们。何必道破他们内心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