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村上春树创立了"小确幸"一词,他认为幸福就藏在一些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上。夏日,他跳进一个人也没有、一道波纹也没有的游泳池里,享受着没人打搅的安静。他像一条鱼在水中自由地摇尾,当脚蹬在池壁的一瞬间,他的心底是无上的幸福。秋天,写作之后,他一边听着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一边凝视着秋日午后的阳光。阳光是位高明的画家,正在白色的纸窗上描绘树叶的影子,他的心境安恬而美好。  相似文献   

2.
<正>我的快乐不多,有时还夹杂着烦忧与孤苦。但我祈祷,有一颗忘掉烦忧、数点幸福的心。我心中期待的小事,因为有你们,刚刚好发生。回味那种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便会令我满足,这就是一名小牧者的小确幸。再过两天,我来到这个小城寄居就满15年了。19年前,我接受神学教育。26年前,上帝拣选少年的我成为一名基督徒,与救主耶稣有了神圣的相遇。而在此之前,我的生活中有且只有一件事——寒窗苦读。但即便书读得很好,日子依旧过得艰难,没有太多幸福可言。  相似文献   

3.
在"精致生活"的社会潮流影响下,青年女性消费日趋感性,追求生活中的"仪式感""小确幸"。梳妆打扮是女性日常生活中最为频繁的活动之一,原有的梳妆台已不符合现代女性的生活形态。在了解女性生活形态的前提下,如何设计出满足她们需求的、又具有空间适应性的梳妆台,对提高现代女性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好时刻     
正我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有没有一件事,让你突然感到生活如此美好。点开一看,无非是电脑下载速度快,等电梯顺利,燥热时来了一阵微风……各种小确幸,但能量都很微弱,并没有能够真切打动我的情形。我努力回想自己感到美好的时刻。比如走在春末夏初的街上,忽然闻见空气里有槐花香的气息,仿佛回到了故乡童年的时光里。抬  相似文献   

5.
在告别小确幸这种流行文化之后,青年人普遍转向了一种"致郁文化"(亦被称为"丧文化")的消费中。围绕此主题有着一系列文化产品,如美国动画剧集《马男波杰克》就以其突出的黑暗、抑郁风格受到热捧,也因此成为"丧文化"的代表之一。以《马男波杰克》为个案,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来解读该部动画的叙事逻辑,可以发现该动画是通过二元对立以及叙事的反转与反讽来瓦解文本意义的,从而达到一种"无意义"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6.
真主说:"凡枉杀一人的,如杀众人;凡救活一人的,如救活众人。我的众使者。确已昭示他们许多迹象。此后,他们中许多人,在地方上确是过分的。"(5:32)又说:"你们不要自杀,真主确是怜恤你们的。"(4:29)又说:"你们不要自投于灭亡。"(2:195)穆圣说:"从前有一个人,负伤后不忍疼痛而割腕自杀,真主说:‘我的仆人先我而取了自己的命,我禁止他进入天堂。  相似文献   

7.
正俗世红尘中,难免会有一些忧伤和疲惫。如果眼睛里布满云翳,我们于这个世界而言是负重前行;如果有一颗慈悲心,那么我们和世间的万物,都应该是温暖美好的相遇。就像寻常生活里的那些小欢喜和小确幸,看过,悟过,却再也忘不掉。那次一个人走出家门,在拐过街角的一间花店里,迎面看到一瓶水养的风信子,顿时让我心生欢喜。透明的玻璃瓶里,风信子的白色根须静静地置于水中,紫色的重瓣花朵开得热烈而  相似文献   

8.
安宁:幸福与生态伦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宁:幸福与生态伦常宋希仁一位日本朋友,寄给我一张新年贺卡,贺辞是:“祈地球安宁人类幸福,祈日中伦理交流发展,祈卿尊家健康和乐。”这里,他不仅是以朋友的身份赠寄贺卡的,而且以“地球公民”的身份,表达了建设生态伦常的愿望。贺卡虽小,情义深重。一、安宁幸...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个令人深思的话题。人人都在盼望幸福,却很少有人说自己幸福。中国古人认为人生四大幸福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有人虽然得着这些,但仍感觉不到幸福。人活着常被忧虑所困扰,痛苦所缠身,真是“人生不满百,空怀千岁忧”。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个难以界说的状态?是个容易消逝的感觉?还是个可以测度的事物?我们从《圣经》中看到,神造人时将一个“永远”无限放置在人的心里,以致人间所有的“幸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有家电台在与听众互动的节目中一起讨论"什么是幸福?",参与者各抒己见,简直是五花八门!有的说"不上学就是幸福";有的说"能足足睡个好觉就是幸福";有的说"能顿顿吃上红烧肉就是幸福";有的说"找个如意恋人就是幸福";有的说"孩子  相似文献   

11.
《古兰经》说:"我确已把智慧赏赐鲁格曼,[我说]:‘你当感谢真主。感谢的人,只为自己而感谢,辜负的人,须知真主确是无求的,确是可颂的。’"(31:12)经文告诉我们,真主赐予鲁格曼贤哲的智慧中,就有感恩一项,而且,要知道感恩对自己有好处;而不知道感恩的人,则对自己有伤害,会导致贫穷和声誉受损。《古兰经》还反复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感谢者,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感谢;辜负者[须知]我的主确是无求的、确是尊荣的。’"(27:40)经文中说此话的人是苏莱曼圣人,他同样告诉我们感恩能带来利益和荣耀。  相似文献   

12.
幸福的秘诀     
最近,看了一档河北经济台的玲玲星友会节目,邀请的嘉宾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小香玉。在谈到幸福时,小香玉说:降低幸福点,你会常常觉得自己幸福;如果幸福点定的太高,幸福就跟你没关系了!我对这句话深有同感,在现实生活中,像电影  相似文献   

13.
<正>"你幸福吗?"这可能是当前最热门的问题之一。看着电视上记者追着行人提问,我突发奇想,想问问孩子们"语文课堂上,你幸福吗?"就这个问题我稍作调整做了调查。结果出乎意料,认为自己幸福的孩子不到一半。"幸福感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我们常说教师应提升职场幸福指数,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身心,更好地投入工作中。学生也一样,在课堂上找到幸  相似文献   

14.
余纪元  林航 《世界哲学》2011,(2):246-260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证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里的eudaimonia概念是"在两种意义上说的",而非只具有一种意思。它既是"活得好"也是"做得好"。这一区分构成了亚氏伦理学主要论证的基础。它是一条贯穿许多主要论争的单一线索。对于这两种用法的区分将能够提供对这些争辩的一种统一性的解决。尤为重要的是,它将使我们得以用一种不十分费劲的方式去阅读那荆棘丛生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的第六到第八章。幸福是"活得好"还是"做得好"这一问题是一个比涵盖论—理智论的论争更为基本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涵盖论—理智论的论争之所以会发生,正是由于争论双方都没能在作为"活得好"的幸福与作为"做得好"的幸福之间进行区分。他们共同地设定幸福的意思在于"活得好",然后开始争论它到底是各种善的复合、还是专注于思辨。本文将首先表明对于活动的讨论在亚里士多德幸福论之中有着何种位置;然后,我将论述"做得好"和"活得好",并将讨论下面一些争论主题:(a)幸福的两种标准;(b)思辨生活的非实用性;(c)首要幸福与第二等级幸福这一层级的性质,以及(d)道德与思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人生而追求幸福,应该是普遍的真理吧。但人们往往仅从自身的感受出发,那幸福一开始也被错误地定义为"我的快乐以及我的幸福"。但不幸的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独享的快乐与幸福。快乐与幸福,绝不是仅仅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没有朋友分享的快乐,没有家人共  相似文献   

16.
<正>清高的真主在《古兰经》中说:"当时,你们道听而途说,无知而妄言,你们以为这是一件小事;在真主看来,确是一件大事。"(24:15),又说:"信道的人们啊!如果一个恶人报告你们一个消息,你们应当弄清楚,以免你们无知地伤害他人,到头来悔恨自己的行为。"(49:6)。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要面对一些无稽之谈的谣言,这些东西  相似文献   

17.
彭丽 《天风》2011,(6):62-62
听到一个故事,说的是两位好友去见上帝,请求上帝给他们每人一份同等的幸福,以便他们能有福同享,上帝答应了。然而,得了同等幸福的两个人,一个活得快乐无比,另一个却愁眉苦脸。过了不久后,那位活得愁眉苦脸的朋友去找上帝,责问他为什么给自己的是痛苦,给他朋友的却是快乐。上帝回答他说:"其实,我给你们的,每人都是一份同等的幸福。""只是你盛装幸福的瓶子大,不容易装满,而你朋友盛装幸福的瓶子小,当我把同等的幸福给你们时,你朋友的瓶子很快就装满了,  相似文献   

18.
当代学者基于幸福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指出孔颜二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带给他们的不是乐而是苦,孔颜二人只有或超越或辩证地转化这些外在条件才能获得"道德之乐"。从这一幸福观出发,"孔颜之乐"就是从"物质之苦"中获得的"道德之乐",是"苦中作乐"。而从《论语》文本出发,孔颜二人拥有知足常乐、视贫贱如富贵的幸福观,他们能够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箪食、瓢饮、陋巷"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获得幸福。在这一幸福观下,"孔颜之乐"不仅是"道德之乐",亦是"物质之乐",即是"乐中之乐"。  相似文献   

19.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证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里的eudaimonia概念是"在两种意义上说的",而非只具有一种意思.它既是"活得好"也是"做得好".这一区分构成了亚氏伦理学主要论证的基础.它是一条贯穿许多主要论争的单一线索.对于这两种用法的区分将能够提供对这些争辩的一种统一性的解决.尤为重要的是,它将使我们得以用一种不十分费劲的方式去阅读那荆棘丛生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的第六到第八章.幸福是"活得好"还是"做得好"这一问题是一个比涵盖论-理智论的论争更为基本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涵盖论-理智论的论争之所以会发生,正是由于争论双方都没能在作为"活得好"的幸福与作为"做得好"的幸福之间进行区分.他们共同地设定幸福的意思在于"活得好",然后开始争论它到底是各种善的复合、还是专注于思辨.本文将首先表明对于活动的讨论在亚里士多德幸福论之中有着何种位置;然后,我将论述"做得好"和"活得好",并将讨论下面一些争论主题:(a)幸福的两种标准;(b)思辨生活的非实用性;(c)首要幸福与第二等级幸福这一层级的性质,以及(d)道德与思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幸福的秘诀     
最近,看了一档河北经济台的“玲玲星友会”节目,邀请的嘉宾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小香玉。在谈到幸福时,小香玉说:“降低幸福点,你会常常觉得自己幸福;如果幸福点定的太高,幸福就跟你没关系了!”我对这句话深有同感,在现实生活中,像电影电视剧里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极少出现。平平淡淡才是真嘛!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把幸福点降低一些,就会常常感受到幸福的光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