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都说劝别人容易,劝自己难,这个道理千真万确。作为常人,在别人想不开的时候,都会随口而出地说些宽慰对方的话,告诉人家应该怎样想开、怎样化解、怎样放下,简直就是脱口而出、张口就来,真是容易得很,就像吃糖豆一样。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劝人容易劝己难。阅世几十载,我发现这几近真理。生活中,我们总劝人道: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三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平淡是福。可一轮到自己,总是免不了与人比这比那:别人有房了,为什么我还得租屋住?别人有车了,为什么我就买不起车?别人孩子上名牌大学甚至出国了,为什么我的孩子连考个好一点的大学都这么难……学习上,我们总劝人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  相似文献   

3.
古人向来重视读书,为了劝人多读书,他们绞尽脑汁,说了许多读书的道理和好处,可谓巧言妙语,不仅对古人有用,对现代人也大有裨益。孟郊在《劝学》中说:"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石头击打才会有火花,不击打的话,一点烟都没有。人也一样,只有多读书,才能掌握知识,否则,知识不会自己从天  相似文献   

4.
保罗的"劝"     
史奇珪 《天风》2005,(1):61
这"劝"字,保罗是经常使用的,考查《经文汇编》第501页,从罗马书12章1节到提多书2章9节总共有20多处,若把"劝教"、"劝解"、"劝戒"、"劝醒"、"劝化"、"劝勉"、"劝导"、"劝慰"、"劝言"都加上还有许多。这证明保罗正是这样一位与众弟兄姊妹们打成一片融和其中的使徒。  相似文献   

5.
一劝各位莫赌博,赌博场上是非多,信徒赌博神不爱,软弱冷淡灵性落。二劝各位莫赌博,赌博上瘾难解脱,输钱原从赢钱起,赢的少来输的多。三劝各位莫赌博,伤心劳神受折磨,日夜想发不义财.吃不香来睡不着。四劝各位莫赌博,伤风败俗人厌恶,东坑西骗人人躲,谁不背后指脑壳。五劝各位莫赌博,害儿害女害老婆,工作事业他不做,一家生活无法过。六劝各位莫赌博,哪个赌徒家不破,儿女没钱去上学,美好家园赌倒塌。七劝各位莫赌博,父母恼怒家不和,妻离子散因赌起,自家骨肉动干戈。八劝各位莫赌博,债台高筑生邪恶,偷摸扒窃走歧路,打架斗殴引灾祸。九劝各位莫赌…  相似文献   

6.
劝同胞歌     
劝同胞,听仔细,坚守正信伊玛尼。认主独一要牢记,后世里边得脱离。造万物,造天地,日月星辰万物齐。四季轮流排次序,主的大能无置疑。劝同胞,听我言,开辟天地主掌权。人祖阿丹真主造,知感主恩住乐园。听信谗言吃禁果,违主命令遭蒙骗。来到世上立人烟,子孙世代往下传。劝同胞,听分明,穆罕默德是贵圣。真主降下《古兰经》,内中奥妙无穷尽。真理道德和礼仪,救困扶贫重德行。爱国爱教讲和平,引领人类得安宁。劝同胞,听我言,求祈真主赐平安。七天主麻要交还,封斋礼拜按时办。五功五典六信仰,敬主爱人遵经典。后世复活得报赏,…  相似文献   

7.
王祥伟 《法音》2022,(4):14-19
<正>佛教中“教化”一词最初的基本含义是通过讲经说法等方式教导感化众生。在佛教发展过程中,教化的目的除了劝导众生行善去恶外,还逐渐有了劝人布施的功能。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教化劝施之风愈来愈盛,甚至出现借之聚敛财富的不良现象,故至唐代还曾被官府明令禁止,如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颁布的《禁僧徒敛财诏》中云:“近日僧徒,此风尤甚。因缘讲说,眩惑州闾,  相似文献   

8.
1 告劝是知情同意权实施的重要环节知情同意 (informedconsent)作为患者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权利 ,逐渐受到了我国社会各界的普遍承认和尊重。知情同意的核心是“同意” ,泛泛地讲 ,病人或其家属有最终选择用何种方法治疗、不治疗———放弃治疗甚至选择“安乐死”的权利。但这些诸多选择都是有前提的 ,“知情”是关键 ,不知情就谈不上选择和“同意” ,同意是应建立在知情的基础上的。所以 ,如何让病人知情、让病人对自身的疾病有一个尽可能全面正确的了解、让病人对疾病治疗的多种手段和方法的不同结果有一个基本的…  相似文献   

9.
祝福     
有一样东西,人们都希望得到它,但只要你是一个善良的人,是一个具有爱心的人,你就会将它源源不断地送出。你送出了,你也会得到他人送来的“它”。有了它,岁月便有了光泽,世界便有了温暖,生命便有了力量,生活便有了内涵;有了它,你的精神会更高尚,你的情感会更丰沛,你的人生就更有追求,你的奋斗就更有动力。这样一种东西便是“祝福”。  相似文献   

10.
“家里盛不下心灵的东西。”朋友赵金禾在来信中说。他是劝我有些事在妻子不能理解的情况下,不要跟她发脾气。他说自己心灵的东西才是自己的真正支撑,而支撑自己的东西往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特别是,不能强求每一个人理解。他比我长17岁,是过来人了,又是颇有名气的作家,他的这个说法想来是有道理的。我承认我对妻子要求的太多,我总想人有了家总不应该再有孤独吧。现在看来,人有了家还有孤独是很正常的事。我有时想我找个什么样的女人成家,家里才能让我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呢?而且说什么都有人听,笑什么都有人懂,哭什么都有人一起流泪。我把跟我接触过的所有女人都想遭了,可我一点也拿不准会有哪一个女人  相似文献   

11.
正人与人虽然没有优劣之分,但却有很大不同。一次参加一个论坛,有位教授说了一个观点:一个人不需要每件事都做得好。其实只要一件事做得好,你就有下一次机会。我觉得很有道理。像我遇到很多做记者的同行,他们说:杨澜你多幸运,能采访那么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我们都没有这个机会。而我其实是从采访一个区长开始的。所以要是区长没采访好,就不要去采访市长;市长没采访好,就不要采访  相似文献   

12.
佛家谓“世事无常,转眼即空;生死不远,旋踵即至。”其着眼者,无非谓一切存在刹那刹那变化,欲求一眨眼的停留都不可能,只有愚痴之辈才会苦苦巴望,要想保持永远的荣华富贵、永恒的年轻美貌、不逝的文治武功、不变的福禄寿喜……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任何人如果不能真正渗透这个朴素的真理,就会永远生活在困惑与怨艾当中,总是与烦恼痛苦为伍,总是被焦虑与失落追随,总为恐惧或忧愁的阴影笼罩。人生的存在带有无始以来的缺憾,业力如山,任何外力,无法抗拒。为明日计,只有即时修善,当下做起。古德千言万语,苦口婆心,无非就是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止恶扬善之功,莫大于归心净土,称诵弥陀。此期我们有意选登了永明延寿大师的《劝世念佛歌》。延寿禅师,临安府余杭(今杭州)人。初参雪峰法嗣翠岩令参;后嗣天台德韶之法,为禅家法眼宗三祖。广顺二年(952)入雪窦山资圣寺。后因吴越忠懿王之请住灵隐寺,旋移永明寺。时人尊为慈氏(弥勒)下生。谥号‘智觉禅师’。高丽王敬慕其德望学识,遣其国僧人来华习学。法眼宗以后因得弘扬于高丽,成为彼国禅净解脱之门。  相似文献   

13.
哲思小语     
面向阳光,你就不会看到阴影。没有人富有到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到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顺其自然最贴近客观规律。对什么都看不顺眼的人,疲劳的一定不仅仅是眼睛。人如果明了"祸福无常"这个道理,就不会因一时走运而得意忘形。其实生活就是一壶酒,每一个人都是酿酒师。有的人把自己的生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独身女人都怪僻。”其实经过对她们心灵的探访,我发现一个女人之所以选择独身,自有她的道理,她们中有的人是经历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婚姻伤害,而有的人年龄虽大,心态还不太成熟,更有不少人是在为别人考虑后才作出的选择,确实令人感动。所以,有人选择  相似文献   

15.
婉言劝寇准     
北宋益州知州张咏听说好友寇准要当宰相了。既高兴又有些惋惜,部下问之何故。张咏说:“寇公奇才,可惜学术不足。”意思是说,寇准是当世奇才,但是,不太注重学习,不爱读书,容易造成知识面窄,限制了才能的进一步发挥。因此,张咏很想有机会找寇准推心置腹地谈一谈,劝他多读些书,才能更好地做好宰相。  相似文献   

16.
人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这就像你给书柜里的书编上号道理是一样的,从一到百,从百到千,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胡乱号上一气。目的只有一个,便于你将这本书与别的书区别开来,便于你的翻寻、查找。  相似文献   

17.
一个哲人说:“人生的美丽在于人情的美好,人情的美好在于人性的美丽。人性的美丽在于人的个性,在于人的迷人的个性。”什么是迷人的个性?当然是指能吸引人的个性。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你和其他人有所差异,你的个性是你的特点与外表的总和。你的微笑、你的声调、你的服饰、你的行为习惯、你的道德表现、兴趣爱好等等,这一切都构成你的个性。一个人漂亮的外表固然能吸引他人,完美的内在往往更会使人魅力倍增。在许多时候,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申:关于科学与神秘主义的有趣与无趣,你的说法很有道理,我基本能够接受。可是我还觉得,你所说的只偏重于事情的一个方面,而并没有真的说清那些悟性很高的人——包括  相似文献   

19.
"你要全心孝敬你的父亲,不要忘记你母亲的痛苦。你要记住:没有他们便没有你;他们对你的恩惠,你如何报答呢?(德7:29—30)"圣经里多处讲述孝敬父母的道理,说明孝心是做人的根本,是最体现一个人的心性的。  相似文献   

20.
有位退休教师在闲谈中说:“佛教是不是迷信,我不清楚,但佛教劝人多作善事,多积德,图个好报,对人对己都是有益的。” “不思善,不思恶。”我在一旁插了一句。 在场的人都睁大眼睛望着我。还是那位退休教师先开口道:“不思恶,不作恶当然是对的,反过来就要思善、行善、劝人向善。你恶不思,善不思,是走中间路线?” 他误解了。但要回答这个问题是极困难的,因为善恶双遣既违背了常人的逻辑,又似与传统道德规范相悖。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