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被动式框架下的语言变异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社会性是语言的重要特征.要全面认识语言,就不能排除人们日常使用的活生生的言语.近年来,网络和新闻报道中出现了一些"被"字开头的新词,如"被自杀"、"被就业"、"被代表"、"被失踪"等,这些新词显然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且看"被"字句分类: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另类"。由于政治对文学的裹挟,文学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严重异化。女性的性别意识、性别特点被刻意隐没,女性形象成为时代政治、思想道德的代言人和传声筒。作为人的基本情感内容的爱情被涂抹上了浓烈的政治色彩。女性话语权逐渐丧失,进而成为男性形象的陪衬和点缀,成为被改造、被教育的"被观者"。  相似文献   

3.
《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描述了一个把健康人变成病人的故事。在科诺克的"努力"下,圣莫丽斯的居民相继"生病",科诺克建立了自己的医疗王国。随着现代医疗产业被纳入到以资本增值为核心的商品市场,生命被医学化、商品化了。这个过程可以命名为科诺克效应。人们的生存环境被"医学化"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都被科诺克重新阐释,使人们的生命过程被"医学化";科诺克貌似健康保护神,但并非义务服务,而是需要收费的,在这一过程中,医生和医药厂商又达成合作,使医学过程被"商品化"。  相似文献   

4.
从"身体社会学"视角来解读莫言的小说《蛙》,可以发现,"我姑姑"、"小狮子"等女性的身体是被政治化的,"王仁美"、"王胆"等女性的身体是被工具化的,"陈眉"等女性的身体则被商品化了,而这正是小说中女性悲剧的主要成因。《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一个如何让女性身体乃至女人本身克服异化、回复本真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4,(5)
正近年来,一些地方和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圈占佛教名山大寺进行过度商业开发,利用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敬畏虔诚、对幸福平安的向往追求,雇用假冒僧尼,通过引诱、欺骗、胁迫等手段骗取信众游客钱财,谋取不正当利益。部分佛教名山和寺庙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竞相争夺的"唐僧肉"、"摇钱树",甚至出现了"名山被上市"、"寺庙被承包"、"僧尼被假冒"等令佛教四众弟子痛心疾首的乱象。这些乱象严重伤害了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严重侵害了佛教界的合法权益,严重扭曲了佛教的功能定位,也严重干扰了党的宗  相似文献   

6.
《周易》革卦"大人虎变""君子豹变"中的"变"字,熹平石经作"辩",马王堆帛书作"使"。"变"和"辩"都应读为"弁"。虎皮、豹皮做的弁文采斐然,所以《象传》说"其文炳也""其文蔚也"。战国楚地的《周易》中,这个字很可能本来写作■、■一类形体,是"弁"。由于当时"史""弁"混同,有些版本上的"弁"被误认成了"史(使)"。在有的版本中,"弁"被按照当时"弁"的一种习惯用法读成了"变"。而在有的版本中,"弁"又被读成了同音的"辩"。这就是马王堆《周易》"使"、今本《周易》"变"和熹平石经《周易》"辩"字的由来。与此相关的是,《尚书·酒诰》"勿辩乃司民湎于酒"及《书序》或本"王辩荣伯作《贿肃慎之命》"的"辩"字,应当本来是"史(使)"字,被错认作了"弁",后来又被读作同音的"辩"。这几个例子说明,早期文献中存在着一些由于战国楚简中"史""弁"混同导致误认并衍生出众多异文的例子,有待于进一步的关注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古巴比伦时期,社会上兴起了女祭司阶层。她们在家庭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称为"特殊的妇女"。摆脱了"父权"、"夫权"和"子权"的控制,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她们不能被丈夫随意抛弃,享有财产继承权,可以自由处理家庭中的不动产。女祭司具有的宗教职能、高贵的出身及具有的丰厚嫁妆是其在家庭中享有极高地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葛兰 《美与时代》2007,(8):108-110
象征是小说《红字》最主要的修辞手法.在作者笔下,不仅红字"A"被赋予了"通奸"、"天使"及"让人敬佩"三层含义,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也分别代表着正义和邪恶两种社会力量,就连随处可见的景物也被作者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这些都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3,(6):1
前不久,"兴教寺申遗"和"丽江佛像"事件,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更震动了众多佛子的心。古德云:"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面对佛教被肆意商业化、庸俗化的现实,我们除了无奈与痛心,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佛教徒潜在的忧患意识被再一次唤醒,佛教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化世俗"而避免被世俗化的问题,已严重地放到我们面前。近代西方"宗教世俗化"理论认为,宗教从超越的彼岸回到人间是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在文化与价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社会阶层对刻板印象的影响,选取客观上处于相对高阶层的被试108名和处于相对低阶层的被试99名,请被试对当前中国社会中的典型高低阶层群体进行提名,并对两个群体进行能力-热情-道德三维度的评分。结果发现:(1)被评价者的社会阶层可以预测人们对其形成的刻板印象,高阶层群体被认为是"高能力、低热情、低道德"的,而低阶层群体则被认为是"低能力、高热情、高道德"的。(2)评价者的社会阶层主要影响了能力维度的评价,低阶层被试在能力评价上表现出了对内群体的偏好。整体来看,研究结果支持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社会阶层假设。  相似文献   

11.
身体作为整个时尚活动的中心,在消费时代受到时尚系统的深刻影响。在对时尚的追逐中,身体的"被解放"只是一种表象,而根植于这一现象中的是关于身体的悖论:一方面主动引领时尚又被时尚所塑造,另一方面主动进行着身体美学实践又被欲望所驱使、被商品逻辑所规定,这是一个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身体;一方面光鲜动人、被无限爱怜,另一方面只是作为物品、符号和资本,这是一个外在和内在相矛盾的身体。因此,时尚消费中它是一个表面被"解放"、其实被异化了的身体。  相似文献   

12.
袁梦倩 《学海》2015,(4):55-61
大数据使"隐私"的边界与隐私保护的内涵变得更为复杂。近年来欧盟提出的关于信息主体的"被遗忘权"扩展了隐私保护的内涵。"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信息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社会意涵。而围绕它的争议又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对隐私边界的重新协商,是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商业利益等多元利益的博弈与调和。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7,(3)
<正>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是一个改革者。十多年来他用实践促进了古老的佛教与前沿科技的融合。他说,在互联网时代,佛教不去主动积极地自我诠释、自我宣传,就很可能遭遇"被诠释""被定位"乃至"被抹黑"的窘迫和危机。"贤二"是心灵与技术的美好相遇新京报:去年,龙泉寺的"贤二机器僧"在网上走红,为什么会设计这款机器人?学诚法师:"贤二机器僧"是传统佛法与现代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5,(6)
<正>这是一个被称为"失联"的时代,种种"失联"事件都是因利欲熏心而导致的"心"的问题。行走在天路历程上的我们,有没有因着世界的诱惑,被这个时代俘获了我们的心呢?那起初蒙召的心是否偏离轨道,从生命的高处坠落了呢?而这颗"心"又该如何重新寻回呢?别与爱心失联老人跌倒,没人敢搀扶;孩童被碾,没人敢施救;穷人乞讨,没人愿施舍:邻舍缺乏,没人愿帮补……面对他人的需要时,我们常常无动于衷,这就说明我们爱人的心渐渐冷淡了。我们处在一个偷窃、拐卖、诈骗、贪污、腐败等各类不法事件频  相似文献   

15.
西晋元康时期,为纠正"贵无"派产生的虚无放诞弊端,郭象将"治之具"看成是圣王遵循"治之道"的自然结果,强调"道不离器";为缓解"崇有"派导致的名教严重异化现象,郭象将"治之道"看成是圣王实施"治之具"的价值主导原则,强调"即器求道"。此外,郭象还以"迹"与"所以迹"来说明"治之具"与"治之道"的关系,并认为二者不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显露和被显露、呈现和被呈现的关系。这就肯定了"治之具"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确立了"治之道"的价值主导原则。在此基础上,郭象提出了"治之具"与"治之道"相统一的"君主无为即臣民自治"的政治理想,为调和当时社会的"贵无"与"崇有"两派以及缓解有与无、有为与无为、名教与自然、社会体制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套理论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以大学生为被试,在单任务、"数声"和"数形"次级任务三种序列学习条件下考察反应时变化进程及内隐学习量的差异性。结果发现,次级任务影响被试内隐序列学习进程,且"数形"任务较"数声"任务对被试产生了更大的干扰作用;但与单任务相比,双任务下的内隐学习量未发生显著消退。考察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生在以上问题的年级差异中发现,除"数形组"小学生内隐学习消退以外,其他年级组在三任务条件下均习得内隐规则。内隐学习量的任务效应与年级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7.
神僧万回生活于唐代贞观至景云年间,当世即多传其神迹,唐时碑文、诗歌、笔记中已有较多记载,其身后不久即被充分神异化。至宋代,万回形象发生变异,因战乱背景下其"万里而回"的特异功能满足了民众渴望团聚的心理需求,于是被民间神化为"和合之神",崇祀甚盛,至明代其信仰则被寒山拾得的"和合二仙"取代。万回其人其事并成为一种文学典故与形象,在诗、文、词、小说、戏剧领域均有表现。  相似文献   

18.
翁溯利 《天风》2016,(12):16-17
正教会要不断地通过台上的宣导,用"基督的爱"漱励义工。一、用"基督的爱"激励义工的侍奉侍奉必须出于爱,而非仅止于职责和本分,我们的神是一位"爱"的神(参约壹4:8),我们的侍奉必须以爱为基础。义工刚参与侍奉时,被基督的爱所激励,浑身充满了激情和干劲;而随着侍奉时间越长、侍奉任务越多,激情和干劲就逐渐消退了,到后来他们的侍奉不再出于"爱",而仅止于职责和本分了。保罗传福音时被人用石头打得半死,然后被拖到野外去,他爬起  相似文献   

19.
诞生于阿拉伯本土的伊斯兰苏非,原本不仅指思想,也指涉了行为实践层面。在传入西方现代世界以后,却出现了忽视实践而注重思想的趋势。"ism"是苏非传入西方后被西方人加上的后缀,它被赋予典型的西方内涵,变成了一种"主义"、一种"思想"。与现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中苏非与正统伊斯兰教相融合的趋势相反,西方"语境化"的苏非主义则凸显了伊斯兰苏非思想中"非伊斯兰"的特质,以适应西方现代文化的需求。它代表了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对一种"可能的世界"的回归,这个世界区别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和理性,代表了前现代、非科学和非理性。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反对大多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隐患。但安全性问题本质上属于技术问题。人的尊严才是"基因编辑婴儿"所涉及的重要伦理问题。从人的尊严出发,认为"基因编辑婴儿"的尊严遭到贬损,具体来说,基因被编辑个体存在被工具化状况,其"人性尊严"被贬损;基因被编辑个体的生命被操控,其"生命尊严"被贬损;基因被编辑个体对自我及外界评价的感知无法预测,其"人格尊严"被贬损。因此,基因编辑技术应当在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及相关生命伦理的前提下才可应用,以严防"基因编辑婴儿"之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