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雅典城里,有一座德尔斐神庙,供奉着雅典的主神阿波罗。相传那里的神谕非常灵验,当时的雅典人一遇到重大的或疑难的问题,便到庙里求谶。有一回,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求了一个谶:"神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得到的答复是:"没有。"苏格拉底听说了,感到非常奇怪。他一向认为,世界这么大,人生这么短促,自己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可怜了。既然如此,神为什  相似文献   

2.
苹果的味道     
一天,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慢慢地从他们面前走过,一边走还一边说:“请注意仔细嗅嗅空气中的气味。”  相似文献   

3.
角度     
计文 《天风》2008,(24):1-1
记得孩子读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回家后兴奋地喊:"爸,你知道吗?苹果里面有五角星。"他那份新奇感,并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说着,他拿起水果刀把苹果拦腰切开,结果真的令人兴奋,被切开苹果的两个侧面都露出了"五角星"的形状!  相似文献   

4.
一次。柏拉图对老师苏格拉底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么样!苏格拉底问:这话怎么说?柏拉图回答说:他老是挑剔您的学说,并且不喜欢您的扁鼻子。苏格拉底笑了笑。缓缓地说:可我倒觉得,他这人很不错。柏拉图问:您怎么会这样认为呢?苏格拉底说:他对他的母亲很孝顺,每天都照顾得非  相似文献   

5.
正上帝先创造蚊子,人睡不着,被咬得起包,整夜抓挠,他再接着创造蚊帐,人杀了一头公羊作燔祭感谢他。他让雅典有了苏格拉底,于是他的学生争吵、在神庙的白墙上做几何论证,贵族不堪其扰,向上帝诉苦,他就又调好了鸩,让苏格拉底喝了,雅典重归安宁。  相似文献   

6.
湖水     
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陪同他的学生到郊外散步。当他们来到湖边时,苏格拉底忽然心血来潮,问身边的学生们:“你们谁能说出这湖里共有多少桶水?”  相似文献   

7.
"美诺悖论"意味着探究是不可能的,因此它对苏格拉底追寻美德的定义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学者们指明"美诺悖论"没有考虑"认知空白"之外的情况,从而认定它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本文试图证明"美诺悖论"是有效的。该结论基于以下三个论证:第一,苏格拉底承认他对于"美德"是"毫无所知"的,这就证明他是处于"认知空白"状态的,所以"美诺悖论"忽略"认知空白"之外的情况是合理的。第二,"美诺悖论"提出的主要目的就是质疑"第一次探究是如何可能的",而非"探究是如何可能的"。第三,从苏格拉底对该悖论的回应看,苏格拉底显然认为"美诺悖论"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年轻人想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可是,他无论想干什么总是畏首畏尾,生怕遭受失败,得不偿失。看着身边一起长大的伙伴一个个都在社会上取得了成功,他更加着急,于是跑去向苏格拉底请教。他对苏格拉底说:"尊敬的先生,有人邀我合伙做一笔买卖,可是商场如战场,一不小心就会蚀本,我思前想后,最终打了退堂鼓;有人劝我学一门手艺,可是我又担心学成之后手艺不再吃香,枉费时光;最近,我又想做一件让家乡人都骄傲的事——环游世界,可是又担心中途失败而招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同情地理解《理想国》第一卷中的特拉叙马库斯,论证他提出的两个有关正义的论题,即正义是强者的利益和正义令人受损是前后一致的,他也很好地抵抗了苏格拉底最初提出的挑战。苏格拉底最终"驯服"特拉叙马库斯的论证其实存在诸多问题,但特拉叙马库斯最终放弃抵抗也并非不可理解。本文最后讨论了苏格拉底与特拉叙马库斯的论辩对整部《理想国》的对话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猛 《世界哲学》2007,8(6):13-25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小苏格拉底学派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人们通常认为"美德即知识"(αρετηειυαιγυωσκδ;virtue is knowledge)这一命题是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不仅不符合文本事实,而且抹煞了这一问题所具有的张力,造成了在解释苏格拉底与其弟子们的哲学的进展与嬗变方面的困难。苏格拉底虽然提出了"美德"与"知识"的关系这一问题,并提倡人们认识自己和"善"、"美德"的本质,但是他所说的认识(γυω-σιδ)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识(επιστημη),还包含生存实践的层面。柏拉图认为"美德即知识",并力图在知识论层面上给与"善"和"美德"以明确的定义。而小苏格拉底学派则从另一侧面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哲学,试图从生存实践的层面来定义美德。  相似文献   

11.
在《理想国》第一卷至第四卷中,苏格拉底及其对话者们先后提出了四个正义定义,而这些定义从欲望的角度分析又可以分为对立的两类。苏格拉底的对话者们预设了人的欲望是无限制的,从而假定正义必然屈从于欲望。这样的正义论强调正义是一种行为并以"人自愿为恶"的前提。苏格拉底则坚持人的欲望需要由理性来引导,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基于"无人自愿为恶"的观点,苏格拉底的正义观论证了"正义就是做适合本性的事情",在他的眼中正义是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70—399)是西方伦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一生述而不作,他的思想主要载之于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中。“道德就是知识”是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说,甚至是他的全部学说的核心命题。因为他和他的同时代大多数哲人(智者)一样,冷淡  相似文献   

13.
在笛卡尔之前,西方哲学的基调主要是由苏格拉底奠定的。苏格拉底完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转向,通常称之为伦理学转向。受阿那克萨戈拉启发,苏格拉底放弃了早年从事的自然哲学研究,转而在灵魂层面寻求真理。通过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伦理学与自然哲学进行比较,能够进一步看清苏格拉底发生哲学转向的原因和意义。他一方面扭转了真理探究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伦理学以坚实的本体论基础。如果说"善"理念是苏格拉底的形而上学,那么,伦理学就是通达这一形而上学真理的方法论。这种哲学观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古代哲学,与之相对照,笛卡尔方法论转向以及整个西方近代哲学的合法性则是需要我们重新加以反思的。  相似文献   

14.
凡夫走卒、达官贵人、神仙皇帝,人人都想把握自己的命运,领略生活中的妙趣,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可是现实的生活告诉人,即便你有钱、有地位、有荣誉,却不一定有幸福。经上说:"智慧赐人幸福"。(箴1:20)因为,只有智慧才会让人去思索幸福生活的价值的含义,顿悟生命真谛,从而获享幸福。谈到智慧,我们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在当时曾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于是有人去特尔斐神庙求神谕,询问是不是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相似文献   

15.
虔敬与正义     
田洁 《世界哲学》2016,(2):91-99
游叙弗伦关于虔敬的定义一般被认为是不成功的。很多学者把他归为一个无知的宗教狂热者,也把他的伦理学思想界定为一种神意论的,即以神意为道德奠基的立场。本文则认为游叙弗伦在立场上是接近苏格拉底的。虽然他强调神意对于道德生活的重要性,但他始终围绕着"正义"来界定虔敬,这与苏格拉底的立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一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正在与朋友高谈阔论,他的妻子突然闯进来大喊大叫,接着就把一盆水泼到他头上。朋友们看着落汤鸡似的苏格拉底,不禁愕然。谁知,苏格拉底却笑了,说:“我早就料到了,雷声过后,一定是倾盆大雨。”朋友们闻之,也纷纷大笑。 二 一次,英国作家小仲马应邀去看一个朋友的剧本演出。剧作者和小仲马一起坐在最前排的位子上。看戏时,小仲马老是回头数着:“一个、两个、三个……” “您在干什么?”剧作者问。 “我在替你数打瞌睡的人。” 不久,小仲马的《茶花女》公演了。这次,那个朋友也回过头来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风烛残年之际,自知不久于人世,很想点化一下学问很不错却缺乏自信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一定要很好地传承下去……”“可是,”苏格拉底不慌不忙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仅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得有充分的信心、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好的,”助手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寻找,决不辜负您的信任和栽培。”那位助手说到做到,他不辞劳苦地为寻找苏格拉底事业的继承人奔  相似文献   

18.
请你放轻松     
汪振帆 《天风》2010,(3):8-8
<正>我的美国朋友马特身高2米。我坐在那里,他走过来时,我只感到脑门上有两条大腿直晃。他的手很大,一根手指就像一条胡萝卜,然而,他却能灵巧地使用筷子。这着实让我感到吃惊,我问:"你是怎么学会用筷子的?""我开始用筷子时,我把筷子抓得紧紧的,结果什么也夹不起来。"马特开心地笑着说,"后来,我就放松一点,食物一下子就夹起来了。"  相似文献   

19.
智者的提问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称为古希腊哲学的三巨匠之一(另外两人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19世纪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称他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苏格拉底出生在贫苦的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收入微薄。母亲为人当助产婆,幼小的他曾随同母...  相似文献   

20.
快乐常在     
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原本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间里,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几年后,苏格拉底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是最差的,不安静,不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