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恩当言谢     
黄幸平 《天风》2010,(9):64-64
“大恩不言谢”原意大概是:受了大恩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感谢或者根本无法报答的,只有把感激之情放在心里就行了。可遗憾的是,今天把“大恩不言谢”理解成“大恩不用谢”,这就差之千里了。施者说“不用谢”自然是一种美德,但若受者“不言谢”那可能就是一种缺德了。  相似文献   

2.
选字家     
正古人说:"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在现代作家中,最善于在一个字上做文章的,莫过于大文豪鲁迅了。在《藤野先生》的改定稿中,好多字句已让先生修改到不可更换的地步。比如:"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在原稿中,这个"见"字原是个"看"字。"看"和"见"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细细思量,还是有区别的,用"看"字有较多的主动性,用"见"字多少表示是一种无意的行为。鲁迅只是无意间发现藤野先生有一次没有带领结的,因此他把"看"字改为"见"字。凡看过鲁迅手稿的,无不佩服先生改得精彩。  相似文献   

3.
捡漏     
正捡漏,是一句古玩界的行话,就是以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而且卖家往往是不知情的。捡漏,形象地体现在一个"捡"字上,古玩界普遍认为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为。故而,北方的方言,用一个"捡"来寓意它的难得,是极诙谐而写实的表达,也是汉文化中调侃文化的形象化体现。马未都就是古玩界一个著名的"捡漏王",他手中许多的珍贵文物,都是早期靠捡漏获得的,  相似文献   

4.
翟利国 《法音》2005,(7):39-39
本刊讯6月25日,雨后天晴,艳阳高照,成都大慈寺隆重举行大恩法师升座庆典法会,四川省、成都市有关方面领导与来自海内外的近万名信众参加了庆典。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为大恩法师送座,并代表中国佛教协会赠送赵朴老生前所书金“佛”字礼品,以示祝贺。大恩法师生于1951年,1980年在文殊院出家,同年到中国佛学院就读,1984年至1986年在中国佛学院留校任教。2003年2月至今,先后任大慈寺恢复开放筹备组组长、大慈寺管委会主任。现任中国佛协理事、四川省人大代表、省佛协副会长、市佛协副会长。大慈寺始建于魏晋,极盛于唐宋,重建于清代,有“…  相似文献   

5.
亲不言谢     
谢,是一种客气,是非亲人之间发生了某些足以令人动情或动容的事情之后,感受一方对另一方的情感表达;谢,也是一种礼节或曰礼仪,用来表明受益方有感激之情或是感恩之意。而在夫妻间、兄弟姐妹间、父母子女间、祖孙间等等一切算得上亲人的人们之间,施恩与受恩、爱与被爱都  相似文献   

6.
一座修院中的全体修士象征教会在活着,修士们代表着把一生奉献给天主、为天主及周围的人去服务。我们领受了这大恩,就应该感谢天主。 现在正是礼仪年中的复活期,我们就从一篇关于耶稣复活的叙述开始默想:主要围绕在若望福音中的“是主”这两个字上(若21:7)。目标就  相似文献   

7.
蒙恩与情愿     
孙锡培 《天风》2010,(1):8-9
<正>经文:路1:26-38神虽然有能力做一切事,但他不强迫一个人去侍奉他。他希望的是人们甘心情愿地回应他的爱!在刚刚过去的圣诞节,我们不但思想耶稣道成肉身的意义,也缅怀主的母亲马利亚为我们树立的美好榜样。这位"蒙大恩的女子"何  相似文献   

8.
刘墉勤于学问,整天伏案看书写字,时间长了,难免有点弓背。一天.刘墉上殿,在品级台上一跪,乾隆瞧见,顺嘴说道:“刘爱卿,你这么一跪,岂不成了罗锅儿了?”刘墉赶紧叩头:“谢主隆恩!”乾隆一愣,问:”你谢的什么恩呀?”刘墉回道:“谢皇上封我为罗锅儿。”按当时清朝的规矩,皇帝亲口封一个字,每年就可  相似文献   

9.
九江方言中"佢"字在处置式中的用法十分复杂,归结起来都是"介词+名词结构+动词+佢"格式的变体。在一些句子结构中"佢"字不单是一种回指成分,更虚化成了一个语法标记。回指成分在句子中是可有可无的,可是当作为语法标记时"佢"在句中则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佢"字就不可以成句。  相似文献   

10.
正相传清咸丰年间,有个文人举"墨"字求对,不少人以"笔""书""纸"等字相对,只有一位姓张的文人以"泉"字对之,十分巧妙,一时传为佳话。因为"墨"字上半部为"黑","泉"字上半部为"白",各属颜色中的一种,且词义相反;两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与"水",同属于五行,也很巧。在名胜中题写一字联的比较少见,因为无论如何一个字无法描绘出名胜的景色。不过,当代联家方克逸为安徽巢湖四  相似文献   

11.
美妙的事     
正清人张潮《幽梦影》中有句话,"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极佳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味觉,还是一种视觉与触觉。当一个人站窗外,看别人在室里于窗户纸上写字。丽日瞳瞳,窗户纸上映着什么字?上看下瞧,左观右看,大抵是一些"清风明月","福禄寿禧"。字虽是反的,然而却觉得效果不错。这样的生活场景,往往发生在江南的某个风雅老宅院内。生活有许多"极佳",透视  相似文献   

12.
王从联 《天风》2008,(24):22-23
经文:路1:26—38到了第六个月,天使加百列奉神的差遣往加利利的一座城去,这城名叫拿撒勒。到一个童女那里,是已经许配大卫家的一个人,名叫约瑟。童女的名字叫马利亚。天使进去,对她说:"蒙大恩的女子,我问你安,主和你同在了!"马利亚因这话就很惊慌。又反复思想这样问安是什么意思。天使对她说:"马利亚,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经蒙恩了。你要怀孕生子,可以给他起名叫耶稣……  相似文献   

13.
灵感速记     
正一北岛有一首诗,题目是"生活",整首诗只有一个字:网。人称"一字诗"。我觉得这首诗并非一个字,而是三个字,单是一个"网"字不能成诗,必须将题目"生活"也加进来。陶渊明称世俗为"尘网",北岛描述现实生活为"网",两大诗人所见略同。"网"字字形由小篆演变而来。书法家写小篆,基于艺术上的理由,有时在里面写四个×,更是宛如张网以待的样子。古人受道家影响,认为"网"是束缚、是陷害,这个网是网罗;  相似文献   

14.
《易经》卦爻辞中"用"字句有两种句法格式,一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二是"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从"用"字词义与词性的发展来看,有一个从具体义向抽象义,从实词向虚词转变的过程,而《易经》文本正是此一过程的过渡阶段。通过对《易经》"用"字含义和用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纠正对某些含"用"字卦爻辞的误解与误读。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不仅提出"■"(仁)这个概念,且为表达此一理想社会生活之中心环节,专门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字。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身"字,乃指自然家族内祖孙上下间的"亲",并涉及理想家族中之慈爱与孝心关系;而"■"则直接源自"身"的概念,旨在表达君民之间的理想关联,犹如一家人中的父子关系,并牵涉到理想社会中君的"慈爱"与民的"孝心",及两者间相辅相成的作用。"身"与"■"二者间的关键差异,在于"身"是指自然家族内的"亲",而"■"是指国家社会内的"亲"。君民之间的"亲"并非源自母腹的血缘基础,而是指心里思感之"亲仁"。因此,先秦儒家从"身心"造字,"■"应视为概念性的会意兼形声字,亦即"仁"之本字。由于手写字形的简化,造成"身"字偏旁被简写成"千"或"人",其后此字体又简化为从"人"、"二"的今字"仁"。然根据《说文解字》,"仁"的本意依然是"亲"。透过对古代"■"字的考察,可以准确地显现出先秦儒家概念之逻辑。  相似文献   

16.
伞下的诗情     
正伞,古称为"盖",即遮阳挡雨之用具。据《伞物纪原》载:"六韬曰:天雨不张盖幔,周初事也。"也有一说,最初不一定是遮雨,主要是遮阳光、遮风尘,是帝王出行时专用的一种礼器,它是一种权力地位的象征。"伞"字是个简化字,但它比任何一个字造得都好,更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当中伞的样子。上面是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一起中国的"国"字里面蕴含着"川"字,表达我们全国人民的心永远在一起。众人携手重建家园作品以"众"字为创作元素,构成了一所房子的外形,寓意全国人民携起手来与灾区人民一道为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8.
周振忠 《现代哲学》2017,(3):110-115
断定是一种受到规范支配的言语行为。一般认为"真"是断定行为的规范,但对于真谓词扮演何种规范性角色,以及"真"作为断定的规范是否意味着真谓词表达了性质存在着争议。本文认为真谓词确实标记了独特的断定规范,这种标记作用是由真谓词的定义图式——消引号图式(DS)——所规定和保证的,但由此并不能得出真谓词必定表达性质,我们可以在唯名论的意义上理解"真"作为断定的规范。  相似文献   

19.
无无名     
正道家的最高理想,应该是"被褐怀玉"。"道隐无名",说得很明白。用一个字来概括道家的思想,我觉得应是一个"安"字。"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里的"吾乡",不一定做"故乡"解。事实上,能"安",真的是可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的。我们的痛苦,在于我们不安。不安,是因为名利放不下。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存一留名的念想,心,就安不下来。"道隐无名。"无名,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但刻意追求"无  相似文献   

20.
正拆字是汉语修辞的重要方式,即对字形进行分解,并重新组合,使其产生新的意义。在演艺圈,胡歌是一个拆字高手。一个简单的字,经过他的拆解引申,便立即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令人印象深刻、耳目一新。诠释"美"字胡歌在微博上曾发布了自己对于"什么是最美表演"的理解。他把"美"拆分成三部分:"丷,画龙点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灵魂最直接的表达。王,王者姿态。信念感是表演最重要的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