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主体是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而客体则与主体相对,是主体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在其现实性上,客体不可能超出主体实践活动所及的范围。因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通过自己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自觉而能动地建立起来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就存在并表现于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中。  相似文献   

2.
客体运动方向的视觉工作记忆容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忆动态场景中多客体的特征和时空信息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活动。目前有关视觉工作记忆的研究虽然广泛探讨了对视觉信息的存储容量及机制,然而所采用的刺激材料均呈现于静态场景中,且不包含运动信息。而有关多客体追踪的研究只关注动态场景中多客体信息的实时更新,而不涉及一段时间内对客体信息的保持。本研究结合视觉工作记忆领域的变化觉察范式和多客体追踪范式,以独立运动的客体为刺激材料,探讨多个客体的运动方向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的存储容量问题。结果表明,在工作记忆中能够存储大约3个客体的运动方向信息。  相似文献   

3.
视觉运动追踪是运动知觉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构建视觉运动追踪的过程模型和分析每个阶段的认知加工任务, 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运动物体识别的本质。视觉运动追踪包括目标获取和运动追踪两个加工过程:目标获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目标与背景分离, 集中注意力加工追踪目标; 运动追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启动平滑追踪眼动和追赶性眼跳, 并发挥行为水平、眼动水平和神经活动水平的预测机制。目标获取同时受背景和目标的运动特征和身份特征影响; 运动追踪系统发挥预测机制的基础是客体表征连续性, 而客体表征连续性的建立同时依赖于目标时空属性和身份特征的编码加工。因此, 视觉运动追踪是视觉系统对客体运动信息和身份语义信息整合的结果。其中, 客体运动信息的加工特性已经获得了比较广泛的研究, 而语义信息加工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晏碧华  游旭群 《心理学报》2015,47(2):212-223
相对到达时间任务(RAT)是判断两个运动客体哪个先到达指定目标, 可用来评估个体动态空间能力。采用RAT任务对飞行员与普通被试进行对照研究, 寻求发现两组在运动客体特征和视觉空间运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上的处理差异。设计了3个实验分别考察客体颜色、客体大小、运动方向、速率大小、视线方向以及背景特征对判断的影响。结果显示:(1)客体颜色不影响运动客体的相对时间判断, 客体大小、运动方向、速率大小、视线方向以及背景特征影响判断; (2)控制组对显示屏上从左到右的运动客体的相对时间判断好于从右到左任务, 大速率任务判断更好, 对大客体快速行驶而小客体低速行驶时的相对到达时间更易区分, 且与两眼视线方向不一致的运动方向会使控制组判断更难, 运动背景中的目标线特征改变使控制组判断绩效降低; (3)和控制组比, 飞行员反应快正确率高, 其快速判断优势集中体现在从右到左运动以及小速率任务上, 且在不同运动方向和不同速率上的反应时均无差异, 飞行员的处理优势还表现在不受客体大小、视线方向改变和目标线特征改变的影响。结论:飞行员能在变化的空间中准确处理相对速度、相对距离、相对时间等运动信息, 能分离客体大小、背景、运动方向等因素对相对到达时间判断的影响, 在运动空间中飞行员具有较高场独立性认知特征和动态空间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主体、客体和主体性的规定如果单就历史过程的主客体关系来说,那么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定性都离不开实践。实践作为社会的人改造客观事物的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本身就以主体(社会的人)和客体(外部客观事物)为前提。在这里,社会的人之所以成为主体,因为他是活动施加者,他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当作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运动起来,借助于一定的中介手段,作用于客体。反之,客体事物(包括人自身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结果)之所以成为客体,因为它(他)在实践活动中是活动的指向者、承受者。如此,离开了主体,我们无从规定客体;离开了客体,我们也无从规定主体。主体和客体都是在它们实际相作用中,即在实践过程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的。  相似文献   

6.
客体运动方向的视觉工作记忆存储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变化觉察范式,以独立运动的客体为对象,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多个客体的运动方向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机制,即单个对象独立存储,抑或其存储受多个客体构型的影响。实验一和实验二相继考察了非目标客体运动方向变化,以及是否存在非目标客体对觉察目标客体运动方向的影响。结果发现,非目标客体运动方向变化条件下的觉察正确率显著低于不变的条件,然而只呈现目标客体条件下的觉察正确率与同时呈现目标和非目标条件无显著差异。该结果与前人在静态条件下对目标客体的觉察受目标客体和非目标客体整体构型影响的结论不一致。本研究的结果支持多个客体的运动方向信息在工作记忆中是以独立方式存储的假设。  相似文献   

7.
王志清 《心理学报》1965,10(3):77-82
問題 謝切諾夫曾提出,感受器官的运动在感知觉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他把知觉过程看作是主体对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积极过程。巴甫洛夫的反射学說,特别是关于探究反射的理論对这一問題作了进一步的科学闡明。有人以“比拟”假說論述过感性反映的机制,孰为感受器官以自己的运动重复被感知客体的特性,在对客体的这一重复、比拟  相似文献   

8.
模拟客体起飞和降落运动,探讨飞行场景中不同运动位置、不同意义客体和运动方向下个体运动空间定向判断能力。结果表明:(1)对降落运动轨迹的判断正确率显著低于起飞运动;(2)无意义客体偏高轨迹的判断正确率显著小于偏低轨迹,表现出方向偏差;(3)飞行场景影响方向偏差的表现形式,当飞机降落运动时,易将偏低路径判断为与预设轨迹相同,而飞机起飞运动时,易将偏高路径判断为相同,表明降落时飞机被知觉为会向斜下方越飞越低,而起飞时飞机会向斜上方越飞越高,表现出飞行惯性。结论:运动空间定向判断受到重力表征及个体知识经验等共同影响,具有认知可渗透性。  相似文献   

9.
模拟客体起飞和降落运动,探讨飞行场景中不同运动位置、不同意义客体和运动方向下个体运动空间定向判断能力。结果表明:(1)对降落运动轨迹的判断正确率显著低于起飞运动;(2)无意义客体偏高轨迹的判断正确率显著小于偏低轨迹,表现出方向偏差;(3)飞行场景影响方向偏差的表现形式,当飞机降落运动时,易将偏低路径判断为与预设轨迹相同,而飞机起飞运动时,易将偏高路径判断为相同,表明降落时飞机被知觉为会向斜下方越飞越低,而起飞时飞机会向斜上方越飞越高,表现出飞行惯性。结论:运动空间定向判断受到重力表征及个体知识经验等共同影响,具有认知可渗透性。  相似文献   

10.
一、皮亚杰的客体永久性概念及有关争论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ce)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皮亚杰认为,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获得的一个主要认知成就就是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是最初的守恒形式,又是以后具体运算期儿童物质、重量、容积等守恒的基础。正如胡士襄先生所指出:“它在感知运动期的作用是帮助儿童解除自我中心倾向,使主客体分化,使儿童认识到自己是客观存在世界中的一员。世界并不依存于他,不是以他为中心,反而是他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皮亚杰认为这是儿童认识发展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考察了背景线索连续性对客体心理表征连续性的作用。采用2(目标客体运动形式:连续和不连续)×2(引导线索运动形式:连续和不连续)两因素被试内设计,12名被试参加实验。结果发现,目标客体在时空上不连续时,连续线索条件下对颜色变化检测反应时小于线索不连续条件;目标客体在时空上连续运动时,不连续线索条件下对目标颜色变化的检测反应时高于线索连续条件。因此,不连续背景线索对物理层面上连续运动客体的表征有干扰影响:连续背景线索对物理层面上不连续运动客体的表征有促进作用。这说明特殊的时空条件如背景线索引导会对客体表征连续性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Lars and the Real Girl》是一部生动阐述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理论的影片。文章旨在结合Winnicott的客体关系理论,分析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主人公如何通过充气娃娃这个过渡性客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改变、从而修复创伤的过程。重点分析主人公如何因生命中重要客体的丧失而形成创伤,如何从主观全能感走向具有现...  相似文献   

13.
巴甫洛夫有句名言,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方法是客观规律的主观运用,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变客体的工具或桥梁。正确而有效的方法之确立,一方面依据对象的性质和状况,受制于客体的发展模式和运动规律,一方面取决于主体的特殊需要和实际能力,受制于主体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4.
蒋在哲写的《领导哲学》一书,前不久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第九章论述了领导主体与客体。作者认为从客观上考察领导活动,是领导主体与领导客体的无限矛盾运动的过程,这是领导活动中的最基本的矛盾运动。下边摘其主要论点。在领导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依赖、  相似文献   

15.
以往对客体连续性表征问题的研究认为,客体在物理形式上保持时空连续性是维持其相应心理表征连续性的关键。探讨了外部线索是否有助于对物理形式上存在时间或空间分离的运动客体形成的连续性表征。采用2(线索:有和无,被试间变量)×3(客体运动类型:时间分割、空间分割和时空连续,被试内变量)混合设计。结果发现:无线索下,客体在时空上保持连续性条件下的颜色变化检测绩效高于时间或空间分离的条件;有线索下,上述三种条件下的颜色变化检测绩效无差异,对时间或空间分离的客体来说,线索对颜色变化检测成绩有显著提高。这表明,外部线索可以对物理形式上时间或空间分离的运动客体形成连续心理表征,故物理形式上客体时空连续性并不一定是维持其相应心理表征连续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视觉空间关系分为类别与数量两种表征。研究通过控制起参照作用的运动客体消失状态与定位客体出现时间,分析客体运动信息对两种关系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运动信息在各间隔时间对类别任务影响呈序列排列,运动方向较轨迹信息有优势,轨迹较法线信息有优势;数量表征仅在0ms间隔受运动方向促进,在其他间隔下,三种位置上的判断均无差异。结果表明运动客体类别表征比数量表征更持久;且相对类别表征,数量判断作为精确距离表征不易受运动方向和轨迹信息影响。  相似文献   

17.
沈模卫  李鹏  郎学明  陈硕 《心理科学》2007,30(4):796-801
自Luck等人的研究以来,诸多研究者对客体信息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表征与存储问题进行了探讨。现有研究主要采用呈现于静态场景的客体作为刺激材料,而不涉及对客体运动特征信息的短时存储。本研究结合多客体追踪范式和视觉工作记忆的变化觉察范式,通过比较检测项全部呈现方式与单检测项呈现方式条件下,客体运动速度的视觉工作记忆绩效,探讨了多个客体的运动速度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方式和容量问题。结果表明,在工作记忆中能够存储约3仑独立客体的运动速度信息。  相似文献   

18.
问题对主动触觉长度知觉的研究,较为重视触知方式的影响作用。如Hohmuth 等人的研究。王甦近年来从触觉长度信息加工的角度,着重研究了触知方式对触觉长度知觉的影响作用。如用食指从客体一端摸到另一端,触觉长度信息是通过手的连续运动而得到的,在知觉进程中有信息的不断累加;如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客体的两端,则可立刻知觉客体的全部长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客体是包括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政治领域是许多学科研究的客体,而每一学科又总是从自己对象的立场出发来研究它。历史唯物主义根据自己的对象从一般意义上考察政治,诸如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以及从发展的、普遍联系的和消亡条件的一般规律出现的原因来研究这些关系和与其相关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問題是认識論的一个基本問題。任何一种这样或那样涉及认識問題和科学方法論的哲学覌点,都不能不以对此問題的一定的解决为出发点。主体-客体的认識論問題包括两类問題。本文只討論其中的一类問題: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方面来探討主体本性的理論认識問題。无論內省心理学或者行为主义都不能解决主体-客体問題。此二者虽然是心理学的两个流派,但其理論覌点却是带有哲学性质的。在哲学上,內省心理学与现象学相似;而行为主义則与现代邏輯实証主义接近。 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主体-客体問題上有两个出发点:第一,认識关系是从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中派生出来的;第二,认識任何时候也不是由个別的、孤立的个体来实现的,而只是由包括在集体的实践活动中的那种主体来实现的。人,就其自然存在来說,还不是认識主体。人类之意識到主体与客体的区別,是很晚的事情,晚于他意識到自己作为自然界的物体而区別于其它物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說,认識論主体乃是存在于諸个体的活动之中的社会。社会主体才是眞正的认識論主体。社会是通过历史上創造了的认識活动的方式和积累的知識系統而成为认識主体的。个体之成为认識主体,要看他掌握社会在其历史过程中創造的认識手段的程度如何。个別个人只有通过与其它人的关系才能认識自己。主体意識自己,即意識自己与客体的区别,首先是通过个別主体的启我意識。然后主体才理解到一切知識与客体的区別,而这只是在哲学已經形成和科学知識的最初因素已經出现的情况下才达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