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工程师伦理思维的培养是解决当前工程行业伦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伦理思维是工程师职责本质的回归,其内在地蕴含三个维度:工程活动合规律性的"真"、合价值性的"善"以及合精神与情感性的"美"。求"真"是求"善"与求"美"的基础,求"善"是求"真"的价值范导,而求"美"则是求"真"、求"善"的最高旨意。作为求"真"、求"善"与求"美"三者价值指归的统一体,伦理思维有利于工程师建立新的工程观,建造有益于公众福祉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工程。  相似文献   

2.
正向天主祈求乃是每一个基督徒都必须高度重视的日常神业;是每一个爱主的人都必须实践的灵修要素;是每一个度现世生活者都必须熟练掌握的神秘武器、力量源泉。因为只有不断地祈求天主助佑,求他赐给我们超性神力,我们才能战胜人生旅途所能遇到的种种诱惑,保持心灵纯善,日进于德,承行主旨,荣主益人,救自己的灵魂。主耶稣曾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你们求,就给你们;你们寻觅,就会寻到;你们敲门,就给你们开"(路十一9);"如果你们中有两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祈求,无论求什么,我的在天之父必定给他们成就"  相似文献   

3.
"三爱":爱学习、爱吃苦、爱帮人"三顺":顺天意、顺时代、顺民心"三求":求做合格公民、求做合格道人、求做合格善人一、"三爱":爱学习、爱吃苦、爱帮人(一)爱学习本人出生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贫苦家庭。在父母自身都无法生存的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有上学的条件的,只有有权势、有田  相似文献   

4.
何小平 《法音》2008,(1):10-15
一、发心决定得戒品位的高低发心,本义是说发誓愿以求一切诸佛种子之无上菩提心;平常说的发心,其实说的是一种誓愿,亦即是一种内心的向往。誓,其要义是自制其心;愿,乃为随心而求、志求满足。发心大,愿力就大,就能与佛菩萨的本愿契合,可速疾成就无量殊胜功德;发心低下,愿力就低微,不仅受戒时难以领纳戒法,而且持戒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修行就难以成功。虚云老和尚在"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讲道:  相似文献   

5.
正通过本期体道班,我感受到了中华道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我又对一个词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大道至简"。反观内心,之前我心浮气躁,由于习气使然,现在仍然没有完全改正这一点。以前,我一直是为了追求境界而追求境界,为了求道而求道,殊不知"求道,道已远"。追道越急,道离我们越远!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当下我们都可以用心去感受和体悟。道不远人,人自远。我在乾元观的这些天,感觉身心清净,发现只要我们心中有慈悲,以平和之心去看待世间万事万物,就会处处自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对近几年关于Being问题的讨论做个补充.从原创文化视野看,希腊不仅是西方文化中求"是"与求"真"的源头,而且也是文学艺术与宗教中崇尚"出神"、神秘、热恋、迷狂与虚构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崔发展 《孔子研究》2012,(1):104-114
乾嘉时期,"实事求是"作为主流话语,可以视作一个经学阐释性命题。在阐释学的视域下,这一命题或可细分为"实事求是者"(阐释主体)、"实事"(阐释对象)、"求"(阐释方法)与"是"(阐释目标)等几个方面。而其具体内容亦可简括为只要自己("实事求是者")从坚实的、客观的阐释对象("实事")出发,通过可操作性、可重复性的阐释方法("求"),就能将客观的经文、经义或儒道("是")阐释或还原出来。通过尝试性地展开这一命题,它所内含的一系列问题也会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8.
正"求人不如求己"源于《论语·卫灵公》中孔子之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可见这是孔子用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之一。何谓"求诸己"呢?宋儒多将其解释为"反求诸己"。它又来自《礼记·射义》:"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是说:射箭的时候,先要求自己心平体正,认为一切妥当才发射。发射出去而打不中目标,也不应该埋怨胜过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天风》2015,(7)
<正>祷告是基督徒灵命的呼吸,基督徒在上帝所赐的每一个日子里,以祷告的方式,向上帝陈明自己的心意,求上帝赐予智慧能明白神的计划,求上帝赐予力量能遵行神的旨意。祷告时我们当注意以下几点:祷告不只是向神说话,更要听神说话。祷告不是自顾自地说个不停,之后就以一声"阿们"结束,这就好比一个病人跟医生说了好大一通病情,之后跟医生说声"再见",扭头就走了。祷告是神与人的沟通,既要向神说话,更要听神说话。向神说话,是陈明我的心意,或敬拜赞美,或感恩感谢,或祈求代求;听神说话,是神向人启示他的心意,或借着圣经的话,或借着环境,或借着某个人的话,向  相似文献   

10.
《孟子》论性,唯"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章最为难解。考该章"性、故、则、利、凿、致"六字尤其是三见之"故"字及孟子的论证理路或修辞,可知该章是言性崇本之意并扬性善、顺性说。"故"字初义从"攵、古"二符出,有人为、过去两基本义,后义又衍生出原本、本初义。"则故"之则、故二字各与"惟尧则之"、"夷子二本故也"之则、故用法同,"本、故"字义同而联构的"本故"一词又义同《荀子》"将皆失丧其性故也"之"性故"。刘宝楠以"性"解"故",杨倞以"本性"释"性故",又以"本"释"故",此用法亦见《中论》"丧其故性"及《庄子》"始乎故,长乎性"等。孟子持性善论,其"天下之言性也"章强调就本性而言性:言本性则当利本性,就人言之则当顺人之善性而为,"则故—求其故"并称即皆求其原、效其本;"则故—求其故"而循本顺性则若治水之"行其所无事",反之则是穿凿。  相似文献   

11.
求必得着     
叶予之 《天风》2008,(9):10-12
经文:腓4:6;路加11:9-13 在<(马太福音>21章22节中说:"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在<雅各书>4章2节也说:"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这两节简短的经文都告诉我们:祷告中存在和强调一个"求"字.祈祷一词的原意就是"要求"、"请求".就是向上帝表示自己的愿望,向上帝要.  相似文献   

12.
三乐     
段国栋 《天风》2005,(4):35
知足常乐:不存贪婪之念,没有非分之想,淡薄名利,看破世俗。失去的不再计较,得到的敝帚自珍。常 言道,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为人处世不妨多一份宽容豁达,何必为不切实际之想折磨自己。有一古联: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能无私,无私可无欲。无求无私无欲,自然就会心地坦然,永葆精 神绿地常青。因此说,"知足常乐"并非不思进取的消极情绪,而是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13.
0.8哲学     
"0.8哲学"是开始悄悄流行的新词汇。"0.8"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凡事不求完美,但求八分好。从小到大,我们被要求做每件事都必须"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但事实上,"全力以赴"不一定就能"做到最好",期望越大,要求越高,包袱越重,出错的概率相应也较高。一个人若永远处于神经被绷至极限的高度紧张  相似文献   

14.
敦煌写卷S.5588,首尾皆残缺,故学界多以其现存首句"只为求因果"中"求因果"三字冠名。《求因果》与大多数敦煌写卷一样,为唐五代时期的作品,但具体年限难以断定。这是一篇佛教思想笼罩下的"劝善文",尽是佛教语言和思想。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甚至民间思想。这与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时代背景相关,因为儒、道思想在中国的根基和影响巨大,佛教想要发展壮大必须与其调适兼容,当然各个教派之间思想的共通性也是一大因素。"求因果"吸纳了儒、道思想中与佛教教义相通的某些成分,甚至只是借用某些表达方式和思想框架,来表达佛教劝人修身向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江勇 《思维与智慧》2013,(18):36-37
写下这样的题目似乎对先生不恭。其实,任何人与钱的关系都是千姿百态、千丝万缕,更何况是像启先生这样"一字千金"的书画大家。第一次去先生家的时候,我就认定他很有钱。那是1983年的一个傍晚,中文系学生办刊物,我去先生家求刊名题字。到他家时,他正在和他的侄子吃晚饭。  相似文献   

16.
同情的宝贵     
冀慎杰 《天风》2008,(16):21-21
有一天,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街上走,一个乞丐上前求他说:"我肚子饿了,请给我一点钱买点面包吃."屠格涅夫说:"好"就伸手到口袋里去找,可是袋里空无一物.  相似文献   

17.
正苏东坡很善于通过讲故事来表达一些难言之隐。当时,他和弟弟苏辙都在朝中当官,东坡是翰林,苏辙在行政部门,手中有一点权力。有一故人找到苏辙,想求个差事干干。事情很长时间没办成,那位就来见东坡,希望他能"以一言为助"。苏东坡一听,觉得这事挺不好办,答应吧,这"一言"难讲;不答应吧,故人情面难却。于是他就讲  相似文献   

18.
正《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前句是根本的价值观,后句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总的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指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世界是和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于《论语》首章的解读,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笔者采用"集译"的体例,对有代表性的中、英、日多个译本进行辨析和商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论语》首章应视为孔子"君子学"的开篇,体现出君子学习的三种境界:一是学习实践,二是相互切磋,三是求之于己。这就从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和学习态度入手,揭开了孔子"君子学"的恢宏篇章。就此而言,《论语》首章开的是"君子学"之宗,明的是"学习三境界"之义。  相似文献   

20.
求而不贪     
正唐代围棋大师王积薪,总结出"围棋十诀"流传后世。其中第一条竟是"不贪胜"。围棋作为一项比赛,争的就是个输赢,"不贪胜"如何理解呢?下棋为了胜利不假,可以求胜而不可贪胜,"求"是朝着既定目标努力,"贪"则是对欲望无限放大——既要赢得快又要赢得多。"贪"会让人心态失衡,人往往因此急功近利、铤而走险,最终痛失好局。理解"求而不贪"的深刻哲理,对人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