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日本,本土神道与外来佛教扮演了一对"自我"与"他者"的角色:当神佛遭遇之初,后者以"他者"之普遍性包摄"自我"之特殊性的形式将日本人对神的崇拜纳入对佛的信仰当中;而由此产生的文化压抑和原乡迷失,又推动前者以强调特殊之"自我"有别于普遍之"他者"的方式摆脱对后者的依附。由此实现的神佛关系逆转不止具有维护自身文化传统的积极意义,更内含了一种以"自我"包摄一切"他者",即民族中心主义的极端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节,作者借林黛玉之口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诗学观。这些观点基本和前代诗歌理论家的观点基本一致,也有作者个人独到的创作体悟和诗歌审美倾向,可谓是生动的诗歌创作教程。  相似文献   

3.
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园空间布局和谐,因景域丰富、建筑巧丽、院落曲折被称为"吴下名园之冠"。在造园技法中,借景被称为"造园技法之首",留园通过借景的造园技法经营空间,使留园获得"象外之象"的意境美。文中分别从留园远借虎丘塔、邻借漏窗与诗文牌匾、仰借冠云峰、俯借波光水影和镜借"鹰犬相争"石这五个方面展开对留园借景之意境美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临窗斋手记     
正虔诚,叩拜心中的佛寺庙,并非千篇一律屋宇高大,亦不一定都香火旺盛梵音袅绕。可以肯定的是,有了寺庙便有神佛,有了神佛就有朝拜者。佛佗保佑。无数不同的人,默念着许下这相同的祈愿。一烛一香,一叩一拜,信徒虔诚。心中似乎毫无杂念,无非契合某种心理暗示。佛像威仪,慈目低眉,脸上透出洞察一切的睿智微笑。拜倒在  相似文献   

5.
命与运     
正人之一生,无非"命"与"运"。若作一个简单的比附,"命"是人之"体","运"是人之"用"。"命"是"本","运"是"末",一目了然。《红楼梦》借空空道人之口,对甄英莲有八字判语:"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英莲被拐卖,辗转落入"呆霸王"之手,一个清白女子,就这样生生被荼毒。人生遭际之残酷,让人惊悚。中国人的字典里,"福、禄、寿"三个字最受欢迎。过去人家的中堂里,总有一副对联,也多与这三字相关。春节迎春接福,总要在大门上张贴一个大大的  相似文献   

6.
正月满则亏有道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自然现象如此,世间之事亦然。昔春秋战国、秦汉之际,多少功臣名将贤相,煊赫一时,权力、荣誉达到顶峰,举世无双,最终的结局令人叹息。一代功臣文种,是范蠡曾对越王勾践建议"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的人。借范蠡之口,说出了文  相似文献   

7.
荆浩<笔法记>是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时期的重要理论著作,是书借"石鼓岩子"之口传授笔法,立意奇特不落凡俗.其画论包括:图真,六要,四品(神妙奇巧),笔有四势,二病(无形有形),间及画史批评,最后以"可忘笔墨乃有真境"作结,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庄子·德充符》里记载了一个"真人"故事。这个"真人"跛脚驼背,但跟他相处的人会整天不愿离去,女生更是哭着、喊着要嫁给他。鲁哀公跟他相处不到一年的时间,竟然决定将宰相这一重任交付给他,最后甚至以国相付。可是,没过多久,这个"真人"便辞职而去。这让哀公惆怅了许久,恍如国中之人再无可与"为乐"一般。于是,哀公只好向国内最有智慧的人——"孔子"(《庄子》常借孔子之口来讲述道理)倾吐苦衷。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庄子·至乐》髑髅寓言旧注的检讨,重新抉示了该寓言所蕴含的幽微意趣,并就此对所谓"至乐无乐"之要旨及其与庄子寄托于"齐物论"、"逍遥游"中之所"乐"的关联作了相应探究。《至乐》作者借梦中髑髅之口称道"死之说(悦)",与其说意在以死避生,不如说是在以死劝生。这对世人作向死而生的规诫,与《庄子》内篇取不同话题讽喻劝世之风致并无不侔。生死影从,《至乐》由死的"无所待"警诫"有所待"的生,其初衷在于使生人更大程度地进于"无所待"的"天乐"之境,而较小程度地为"有所待"的际遇所牵蔽。  相似文献   

10.
神坛鬼影录     
神佛世界本为子虚,却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讲得神乎其神;鬼域之都实属乌有,亦被神汉、巫婆传得活灵活现。其实,神亦鬼,鬼亦神。因为,有  相似文献   

11.
《孟子》"交邻"章包括两节:第一节借实事以彰明天理,仁者与智者无优劣、乐天与畏天无高下是孟子王道政治学的根本智慧;第二节借大勇以夯实上帝,文王之勇、武王之勇志在安民是孟子王道政治学的终极诉求。通过文献考辨与义理诠释,可知《孟子》"交邻"章文法严密、意涵丰硕,整章以"畏天之威""一怒安民"统摄全体、涵盖乾坤。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主旋律"这一说法开始,主旋律电影在我国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之路。近年横空出世的《战狼》和续作《战狼2》,一举扭转了主旋律电影的市场颓势,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战狼"大获全胜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改变了人物塑造方式,将个人意志与国家意志相糅合,借英雄人物之口宣示国家意志;二是在与现实背景的映照之中,完成了影片对大国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借近30年来启蒙运动之研究所引入的温和启蒙和激进启蒙之区分,作者重新考察了17世纪后半叶发源于荷兰的、并往往被看成是"激进"的斯宾诺莎哲学给古典思想带来的智力危机以及给欧洲现代史带来的革新。借斯宾诺莎的核心概念"自然"以及"自然之惊奇",作者细致检查了斯宾诺莎一元论是如何挑战了当时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为什么上帝与自然之一体化打乱了当时的日常生活观念,尽管这一挑战也并非没有留下一些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4.
插曲是阿提卡旧喜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喜剧诗人借歌队之口直抒胸臆的地方,也是观众和读者理解诗人政见和意图的场所。本文试图疏解《阿卡奈人》的插曲正文,以此探寻插曲对喜剧诗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职业女性 如何应付 男同事、 上司的夜 晚之邀 呢? 找一个借 口婉拒。 找一个借 口如家人 “生病” 等婉拒, 如他仍不 死心,那 就对他说 改天吧”,以免令他难堪。一般聪明人碰了软壁后就不会邀你与公事无关的约会。 化妆避免浓艳。既然要赴约,一定要精心打扮,否则同事或上司会以为你不尊重他。但不要浓妆艳抹,以免让人家误以为你的刻意妆扮是为了吸引他,触动其非份之想。 绝不可穿过于暴露的服装。过于暴露或者透明度极高的服装都不适合在男性面前穿,尤其是与之共进晚餐或同赴舞会时,否则会让人觉得你很轻佻,同时又可能为别有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史记·伯夷列传>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一段话,有一种看法认为它表示司马迁本人对天道的一种疑惑,另一种看法认为它不过表明司马迁对当时天人感应说的批判.这两种看法均是误解.实际上,司马迁只是借"或者"之口表达了古往今来芸芸众生内心里共同的迷惑.这个迷惑之所以产生,除了未能确切理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还有其更为普遍、更为深刻的个人认识原因和社会历史根源.这说明探讨"或者之惑",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宋元易学对墨梅艺术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易学的理学化实现的,主要体现在创作论和批评论两个方面。影响到创作论上,一是在创作技法上宋元墨梅艺术创作讲求由象数阴阳推究作梅神理,二是在创作主旨上借《梅花太极图》批判佛教的世界观。影响到批评论上,一是借气化原理来解释墨梅"清美"和"生意"的风格,二是借"周子太极图"来比附扬无咎所创空圈之法。宋元墨梅艺术所受易学之影响本于《易》而超越了《易》,具有借易学发扬儒学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8.
周大夫经历周平王东迁后,感于"黍""稷"二物,有所兴怀而作<黍离>.诗中直接呈现出周大夫心态随"稷"之变化而变化,又借心忧之思,而发问于苍天."彼"、"此"蕴藉之辞,"中心"情感之演变,"悠悠"感慨,却点到为止,寄情极深,精约而含蓄,正体现出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孔子的"一贯之道",具体展开了二重维度:一是孔子对尧舜三代以来历史文明核心价值理念之传承的一贯性,二是孔子在其思想的完整结构之中对这一价值理念之贯彻的一贯性。此二重维度上的"一贯之道",作者认为实即是《论语》的"允执其中"。"中"即"皇极",即天道,即性,即"仁",是为"中体"。"忠"以"正心"为义,"恕"以"如心"为义。"忠"借内省过程使本在之"中体"得以自觉建立,是为内在精神活动意义上的"允执其中";"恕"借经验活动使"中体"得以展布流行,是为外向行为实践意义上的"允执其中"。以"仁"为中体,以"忠"、"恕"为中体得以内在建立与实践展开的二重维度,孔子不仅继承了三代以来的"一贯之道",而且切实地重建了个体的心身秩序。"仁"的哲学,即是"中"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孟子其实有两种"义利关系"学说:"以义制利"说和"唯义无利"说,分别对应于论说的语境和游说的语境。在论说的语境中,孟子认为"利"之所得正当与否,要看其是否合于"道",只要合于"道",在道德上就是正当的。此外,孟子还表达了对"社会交换"、"士"的社会功能和个人利益的社会分配原则的深刻见解。在游说的语境中,孟子要说服诸侯们接受自己的学说主张,就只能采取这样的手段:教唆诸侯们借"仁义"之名而谋其"大欲",反过来希望借诸侯谋其"大欲"而推行"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