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社会政治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从其本质上讲,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对于一个时代来说,人们普遍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理想,是被该时代的经济与政治状况所决定的。这是社会政治理想与社会物质生活以及客观政治环境的联系。 但是,当我们对同一时代的具体的个人进行考察时就会发现,同一时代的人虽然都生活在同一个大的环境之中,作用于他们思想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变动是相同的,可是每一个人的社会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2.
<正>关于人的本质,卡西尔在其《人论》一书中指出,"人是什么?人是创造和使用符号的动物,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没有符号系统,人的生活就一定会像柏拉图著名比喻中那洞穴中的囚徒,人的生活就会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就会找不到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这个理想世界是由宗教、艺术、哲学、科学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为他开放的。"卡西尔从  相似文献   

3.
信仰的境界     
信仰就像人的清白一样:一个是能让人看到的清白:一个是自己能够切身感受的清白;一个是坦荡无私的清白。一个人的信仰只有心灵坦荡、灵魂清白、表里如一,信仰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反之,心灵自私、灵魂不纯、心口不一,就会因这样的人生态度而陷入心灵不安、精神空虚。最终导致信仰生活处于满足个人利益和欲望的境地,最终导致信仰的毁灭,让纯洁的信仰失去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唯我独卑     
正中国有个成语,叫"唯我独尊"。今天我仿造一个成语,叫"唯我独卑"。一个人,太风光不好,太倒运也不好。太倒运了,则容易暮气沉沉;太风光,则容易骄矜过甚,瞧不起人。总是,风光之后,有一段蛰伏或者霉运;霉运之后,则东山再起。人生有了这样的起伏或者说波澜,人就有了格局和气度,比较容易走向儒家所谓"中和"。"致中和"是儒家的人格理想,但离开  相似文献   

5.
在人的一生中,往往会面临许多选择,而有些选择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选择得当,就可以顺利地踏上人生的坦途;而选择失当,就可能陷入人生的困境。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人们常常会做出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选择。因而当我们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时,确实应该三思而后行。一、理想的未必适合你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自然之理。然而对任何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你理想中的职业、家庭、生存环境并不一定适合于你,适合于你的并非一定是你理想中的模式。事实常常是你千方百计要摆脱的很可能正是适合你,而你费尽心机要得…  相似文献   

6.
关于财富与人的话题有人提出过这样的一个假说:在一个系统内,初始状态有富人也有穷人。然后,我们让系统内的所有财富重新平均分配给系统内的每一个人,结果会怎样?可以想象得到,只要一个小时以后这样的平均就会被打破。比如:有人拿着分到的钱去下馆子,而有的人用分到的钱去开馆子,一个小时之后,财富就又不平均了。一年以后,也许会长一点,五年以后,原来的富人还会是富人,原来的穷人还会是穷人,又回到了初始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1)荣誉政治——“有才干的”人进行统治的制度,会“科学地促进自由”……紧张地推进工作的社会民主主义,不会给自由留有余地。其中唯一自由的人,将会是一个其全部理想是做一个普通人的人。不过,社会民主主义也许可能采取更自由的形式。它可能让文明的好处集中于杰出的人物身上,这些人物的影响应该回过头来对公众的生活起指导和熏陶的作用。这将会是荣誉政治(timocracy)——有才干的人进行统治的政治制度。……这样一种荣誉政治(罗马教会是这种制度的良好范例),将会与目前只靠取消传统优点来生存的社会贵族政治不同。情况将会是这样的:人们生来是平等的,但  相似文献   

8.
我们总是以为,我们会找到一个自己很爱很爱的人。可是当我们回首,才发觉自己曾经多么天真。假如从来没有开始,你怎么知道自己会不会很爱很爱那个人呢?其实,很爱很爱的感觉,是要在一起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才会发现的。茫茫人海可以找到一个心爱的人,这是多么大的福气,或许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应该也不会糟糕到哪里去,所以要知福惜福好好珍惜,多说关怀话,少说责备话。如果你懂得珍惜,你会发现你获得的越来越多,如果你一味  相似文献   

9.
红尘与菩提     
当一个人走向完美与理想的道路,必然会遇到的许多困境,在被红尘所染者的眼中,这是烦恼;而在超脱者的眼中,却是菩提!有很多事,放开一点,包容一点,转一个弯,就可能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高祖权 《天风》2002,(7):61-61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和谐与美满的婚姻,但是很多的婚姻并不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和谐与美满。理想的伊甸园式的生活模式,应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完美的伴侣,但是理想终究是理想,有时候往往一些突如其来的因素和事实还会对某些脆弱的婚姻构成冲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家庭中要求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发言权,“女主外,男主内”的家庭模式也不再是新鲜事。而且文化程度越高,年龄越小的夫  相似文献   

11.
当人们拥有一套新的居室后,注意力会很快转移到居室的装修与布置,尤其是要构思一个理想的卧室,因为卧室是居住环境中一个最为重要、最能体现情调的空间。人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卧室中度过的,对卧室装修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然而,不同的人对卧室有不同的构思,有的人喜欢富丽堂皇,有的人追求典雅朴素,有的人则追求如梦如幻。由此可见,卧室的装修与布  相似文献   

12.
智慧语丝     
正当你很容易相信别人时,你就会经常被别人骗;当你经常被别人骗了之后,你就会不再容易相信别人;当你不容易相信别人时,你就会开始只相信自己;当你很容易相信自己时,你就很容易被自己骗。——朱德庸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是虚拟的,所以无用。如果自己不去做,那就不会有希望。——柴静《看见》一个人越有思想,发现有个性的人就越多。普通的人是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帕斯卡尔《思想录》  相似文献   

13.
追求真理,是人生的天职。但人要有所追求,就难免犯错误。人为什么会犯错误?或者说怎样才能避免或减少错误、获得真理?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在我们国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之后,在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候,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就具有特  相似文献   

14.
我虽然人在北京,可是心里时刻惦念着五台山的研究和发展。在自清才同志的关怀下,五台山研究会成立了。之后,又办起了专业杂志,而且办得很好。看到事业的兴旺发达,我非常高兴和感动。再加上今天在座的有这么多年轻人参会,更增加了信心,我们的事业前途无量。五台山研究会在开始成立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到五台山文化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名称呢?因为中国是一个多种民族、多种信仰的国家。信仰佛教的人比较多。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华西差会的教会小学在清末民国时期经历了一个兴起、发展及衰落过程,但这一过程与差会的福传事工发展趋势却并非完全同步,有其自身的特点。差会福传事工的活跃始于义和团失败之后,而教会小学的活跃则始于清末兴新学时期,二者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均发展到高峰,但之后的福传事工规模基本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而教会小学却急剧衰落。影响差会福传事工发展的主要是各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而影响教会小学发展的则主要是传教士基于教育事工这一传教工具对宣教事业的"边际效应"来进行博弈取舍的主观因素,本文试图对此进行讨论和探析。  相似文献   

16.
佳肴与神     
一个当年知青讲述的一个小小经历,很值得崇信鬼神的人深思.   有一天他和几个知青在村子溪边的竹林里有个大发现:掀开地上的竹叶,便可以看到一只只蛰伏着的大螃蟹.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他们无不惊讶:在城市里这是上等的美味佳肴,人们求之不得,在这里为什么无人问津?年轻人管不了那么多,抓了几十个,带回去美餐一顿.这些螃蟹有的被蒸了吃,有的被蘸了佐料之后生吃.当地农民看到之后,慌忙对他们说:“那里的螃蟹是神,吃了会死人的,我们谁也不敢碰它们的.“他们不信.然而不久,他们当中有三个人得了重病.一个人的眼睛瞎了;另一个人患了肝病;再有一个则是得了肺病.……  相似文献   

17.
仁是孔子理想社会关系的概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的仁学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历来讨论仁的内涵的论著汗牛充栋,但仁的内涵似乎越来越难于把握。本文认为,仁是孔子对他所处的历史时期所能意识到的人的美好的本质力量的概括,也是孔子理想社会关系的概括。前者也是君子人格的具体表现,后者又是个体自觉地对社会群体肩负责任的实践行为。作者以《论语》中孔子论仁的材料为依据,把有关论述进行排列组合,从中发现凡是孔子那个时代意识到的人的美德与能力都属于仁的范畴。作者认为仁构建了孔子理想的社会关系,构造了君子的人格,仁的基本内涵不止属于孔子以及孔子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也属于人类遥远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选择     
正选择有时候确实是很难的,譬如男女情爱中的悲欢离合,人会在选择的困难中纠结起来,感受十分痛苦。但我常常感到选择还不是最考验人的,最需要做好准备渡过难关的还是在选择之后;再艰难、艰苦的选择放在人生里看,也只不过是一个节点、拐点或者转折点,选择长不过人生,也难不过人生。  相似文献   

19.
一 理想是有魅力的,因为它通过人的奋斗和追求可以变成美丽的现实;追求是高尚的,因为它是使理想之花结出现实之果的耕耘。那么,什么样的理想才值得耕耘,什么样的耕耘才富有理想,这是一个值得严肃思考的  相似文献   

20.
谁知少年心?     
少年,每一个把笔指向他们的人,都能感觉到一种来自心灵的震颤。他们是太阳底下最真实的一群,他们有激情、有梦想,有对生活一如既往的热爱和憧憬。只要你有过十七八岁如诗如画的年龄,你就会理解他们。他们的理想像朝霞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