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正止,则观其所好"止,则观其所好",是照见人心的一面镜子,是《史记》赐予人们的厚礼,好比远古的老井,那甘甜的水流向人们的心里;又仿佛淡淡的乡愁,萦绕在人们的梦里……"止,观其所好",是鉴人的小常识。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爱好,发现这个人的本质。古人云:"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止,观其所好",就是静观其止,冷  相似文献   

2.
正月满则亏有道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自然现象如此,世间之事亦然。昔春秋战国、秦汉之际,多少功臣名将贤相,煊赫一时,权力、荣誉达到顶峰,举世无双,最终的结局令人叹息。一代功臣文种,是范蠡曾对越王勾践建议"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的人。借范蠡之口,说出了文  相似文献   

3.
《史记》与《周易》六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特别是《易传》对《史记》影响特别深刻:司马迁从肯定《易》术的角度记载了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卜筮事件,他的及时立功名的取士标准来自《易传》刚健奋发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史记》整合此前学术的思想方法就是《易传》百虑一致殊途同归的思想,《易传》的重时观念影响和审微思想为司马迁观察历史提供了理论依据,司马迁在写作历史人物传记时所运用的典型化手法则来源于《易传》名小指大思想。  相似文献   

4.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老子为苦县人,今当河南鹿邑。其地本属陈国。陈为楚灭,恰当孔子之卒年(公元前479年),故老子出生于苦县时,尚陈国所有,当为陈人,非楚人。陈人为舜之后,非楚民族之后裔,此《史记》之误,宜加纠正。至于老子之学术思想,与其职守有关。任周守藏室之史,犹时时在记录与天下各诸侯及管理周室之史料,且必上及夏商等古史,则于百千年之史事,已能得其变化之理,今所谓“史学学”。唯其以掌握史学名于诸侯,  相似文献   

5.
6.
《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文学著作,其中的人物传记不仅继承了《左传》优良的叙事传统,开启了后代以人物为中心,“以类相从”的写人文学的不二法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史记》这一叙事写人的创作传统。本文试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史记》的人物传记在叙事结构方面对《水浒传》中为英雄立传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郑博思 《现代哲学》2020,(2):137-141
传统观点认为历史上的道家可以分为"黄老"与"老庄"两个主要派别,"黄老"道家注重倡导君道无为的政治哲学,"老庄"道家主张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本文认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载以《渔父》《胠箧》《盗跖》《庚桑楚》为代表的《庄子》诸篇带有鲜明的黄老学理论立场和思想特征,这些篇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或者应该被纳入先秦黄老学的研究范围内,而对于《史记》所言"道德家"之理解也不应局限为狭义的黄老学,而是既包含"黄老"亦包含《庄子》在内的广义道家。  相似文献   

8.
《周易》的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立文 《周易研究》2002,1(1):46-53
《易经》和《易传》是《周易》中不同的两个部分。《易经》的产生 ,与上古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是当时天与人、因与果、天命不易与靡常冲突融合的产物。《易经》中最具特色的是辩证的变易观。《易传》实现了由《易经》卜筮向义理的转化 ,“太和”是其人文精神的精髓。《周易》智慧对中西方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对孔子形象的独特解读,在《史记·孔子世家》一些颇有争议的笔墨中表现得尤为明晰。司马迁把源自《国语》的两段文字,放在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乾侯,定公立数语之后,非但未与子不语怪、力、乱、神构成矛盾,反而表明已届不惑之年的孔子,学识渊博,见解卓越,能不被怪象邪说所迷惑。司马迁在《孔子世家》还客观、大胆地描述了孔子的出身情况,从中可透视其不为贤者讳的实录意识,以及勇于挣脱儒家教条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10.
正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是《周易》的重要观点。禁绝坏事,宣扬提倡好事,顺从天道,美善自性,此乃大道至简。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顺天,是顺应天地,遵守天地之道。休命,则是约束我们的心性,告诉我们不能仅从自己的性情出发,因为有时人性好贪。子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提醒人们,行善会得到天地馈赠的福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经典蕴含了智  相似文献   

11.
正《周易》作为国学经典之一,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数千年来,它历久弥新,内蕴博大精深,上论及天文,下讲及地理,中谈及人事,包罗万象,广大精微。它贯串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和刚健有为的创新理念,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的文化特色,影响巨大,意义深远。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此句名言,语出《周易》,原句为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  相似文献   

12.
正天命天命,属于中庸之道,给人类的行为做好指导。天命,告诉人们:不可一意孤行,避免偏离正轨,步入旁门左道。天命,还告诉人,应该尊重天意,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既然上天赋予人类善的本性,就应该追随这个本性,这是唯一的道路,而践履道路的方法,是  相似文献   

13.
正识鉴《世说新语·识鉴》指点人们通过事例,正确地知人论世,赏识人才,分辨黑白,鉴别是非曲直。经典记载识别人事的例子比比皆是。大部分内容,都是根据某人曾经的言谈,断言他将来的成就或结局。其中有一则故事:潘阳仲看见王敦少年时候的样子,就对他说:"您已经露出了胡蜂一样的眼神,只是还没有嗥出豺狼般的声音罢了。你一定能吃人,  相似文献   

14.
正德行国学经典《世说新语》中,"德行第一"。德行,决定着人们的言行,影响着人们对人、对事、对物的取舍,在孩子的早期启蒙中必须引起重视。德行与孝道比肩,一个拥有良好德行的人必然受人尊重。德行不是名利,不是头衔,也不是权柄,它如同海而纳百川,厚德而载物,再大的风浪中,也  相似文献   

15.
正知人则哲"知人则哲"句语出《尚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智谋所在。知人则哲,是一种识人的智慧。不管是大敌当前,还是和平年代,知人则哲,于人生和大业,必然是有益而无害。知人则哲,就是能鉴察人的品行和才能,体察人心,认清事物本质,又能掌握人与事物的变化之道。如此能识时务, 任人唯贤,尊重人才者,才是具有大智慧的人,理当为俊杰。  相似文献   

16.
正树豫务滋,除恶务本"树豫务滋,除恶务本" 是执政纲要,是一条光明的通天大道,为人们擦亮双眼,使人认准目标。"树豫务滋,除恶务本",犹如金枪铁戈或者锋利的刺刀,勇于挑战邪恶,将恶魔除掉。决不允许邪恶逍遥,严防祸及己,殃及国。"树豫务滋,除恶务本",是一种修身之道,是治理的绝招。一个人高尚品德的培育,不可能一朝一夕见效,而是要循序善诱,潜移默化,不断地提高。自古就有"夫子循循然善诱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中国,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典型的“圣人”具有导向作用,《管子》塑造圣人品格,当然也是为了给人们确立人生目标。故而,学习圣人也就包括学习养生在内。在《管子·白心》篇中有一个养生的重要命题,叫做“执仪服象,敬迎来者”,这不仅是就如何“成圣”说的,而且对于一般人的生活而言也具有养生的借鉴价值。根据圣人理想人格的修养标准,《管子》不仅将治国与养生结合起来,而且具体探究如何“理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语出《周易》,数千年来流传至今,道出万事万物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规律,令人感慨万千。其意为: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它是一剂镇静剂,清醒头脑,发人深思,规谏劝诫。易学讲"君子有道"。只有具谦让之德的君子,方可畅行  相似文献   

19.
庞慧 《管子学刊》2005,(3):124-126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中的“汉兴……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这句话,是关于汉初人口状况的最早记载。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影响到人们对汉初人口数量及其他相关历史问题的看法。学界对于这句话有着多种理解。本文认为司马迁此语,应当仅是针对汉初朝廷直接控制区内的户口而言,当时占去最富庶的东、南半壁江山的诸侯王国,是被排除在外的。  相似文献   

20.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其中思想更是博大精深,自成体系。本文将以其中一篇《货殖列传》为例,从政治观、经济观、历史观三个方面对《史记》的创作思想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