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给谬误面子     
对与错、好与坏、真理与谬误,并不总是截然对立、水火不容的。有则寓言说得很形象,说谬误邀真理去河边游泳,真理不知是计就跟着下水了,结果谬误跑上来穿上真理的衣服走了。真理被搞得很狼狈,它要么得一直躲在水里不出来,受冻感冒,伤及身体;要么只能赤身裸体地在人们面前出现,惹得四处大声惊叫;甚至还会招来围观殴打。  相似文献   

2.
“砰!砰!砰!”一个匆匆而来的路人急切地敲打着一扇神秘的门、不久.门开了。“你找准?”门里的人问。“我找真理。”路人答。“你找错了.我是谬误。”门里的人“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路人只好继续寻找。他超过很多河道、翻过很多座山、可就是迟迟找不到真理、后来他想一真理和评议既是一对冤家.那说不定谬误知道真理在哪儿。于是他重新找到谬误.谬误却说:“我也正要找它呢。”说毕又关上了门。路人不死心.转悠一圈后又继续敲开了谬误的门,可谬误留给他的却是一副冰冷的面孔。就在路人近乎绝望地在讲课门口徘徊的时候,不断的敲门…  相似文献   

3.
对弗雷泽《金枝》的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Ⅰ 人们必定自谬误开始,然后才从谬误进入真理。 这就是说,人们必须揭露谬误的根源,否则,即使听到了真理也无济于事。当别的事物占据了它的位置时,真理就不会出现了。 要使人信服真理,光说出真理是不够的,人们还必须找到从谬误走向真理的途径。 我必须一次又一次地投身于怀疑之水。 弗雷泽对人类巫术和宗教的观念的描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经他描述的这些观念看上去象一堆错误。  相似文献   

4.
智慧语丝     
正我希望,在我们如此快节奏的生活和城市里面,在我们无数的诱惑和欲望面前,学会笨一点、慢一点、二一点、傻一点。——陈坤找到谬误要比找到真理容易得多。谬误浮在表面,一下子就可以找到它;真理却藏在深处,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歌德不是为了追求幸福去寻求健康,而是带着幸福去创造健康;不是为了追求幸福去实现梦想,而是带着幸福去让梦想放飞。当幸福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标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时时刻刻保持幸福。  相似文献   

5.
牧人与羊     
范晨光 《天风》2004,(5):6-7
难10:1-18,25-30 以大家所熟悉的事物,引发人去思想揣摩奥秘的真理,重要的教训,这是主耶稣在世传道时常用的方法。他用比喻、故事、寓言把关于他和他国度中的真理启示于人,使当年的犹太人,乃至我们今天读到这圣经的人们,能够从中更形象、更生动地明白他的教训。今天我们所读的这段圣经,正是主耶稣用寓言的方式所讲的关于牧人与  相似文献   

6.
中性认识     
真理与谬误应以符合率(主观符合客观的程度)作出量的界定。当符合率大于1/2时,这个认识才是真理,其余为渗入的谬误;如小于1/2,则为谬误,其余为渗入的真理。当真理和谬误作为对立的两极相互渗透,达到平衡,使符合率等于1/2时,这个认识就是中性的,既不是真理,也不是谬误。如微粒说认为光是粒子,波动说则认为是波,它们对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总体认识来说,则是中性的。又如水成论认为岩石是  相似文献   

7.
颠倒的世界     
进入不惑之年,想起孩提时奶奶说的:话颠倒。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一种或多种因素作用,时常把时空中的事情弄颠倒了,出现了颠倒现象,就是这些颠倒的现象,组成了颠倒的世界。世界上许许多多的颠倒,使人的需要变成失常,把希望变成泡影,把喜悦变成愤恨。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这是共认的颠倒。是非颠倒,黑白颠倒,真理变成了谬误,而谬误却变成了真理。以无序对有序,有序自然成了无序,在学校里,该讲课的去听课,而该听课的去讲课,用功者老不及格,  相似文献   

8.
许多批评者指出,约翰·密尔在《功利主义》第四章中对功利原则的证明明显地犯有许多"声名狼藉"的逻辑性谬误。他们认为这些谬误主要包括两类:模糊性谬误/自然主义谬误和合成性谬误/划分性谬误。批评者们之所以如此严厉地批评密尔,或者是因为他们没有厘清密尔证明背后所预设的一些假定,或者是因为他们未将密尔证明功利主义的论点与他的其他著作联系起来。如果人们怀着同情的心态来对待密尔的证明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发现,密尔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犯有"声名狼藉"的逻辑性谬误。  相似文献   

9.
丢失的衣裳     
正张嫂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身旁趴着宠物狗花花。忽闻屋外风声骤起,天色旋即暗了下来。要下雨!张嫂赶紧放下毛衣,奔阳台收衣裳去。张嫂的手伸出阳台,正要将晾晒的衣裳往里拎,突然,身后咣的一声巨响,张嫂吓得手一哆嗦,衣裳掉下楼去。张嫂回过头来,见是茶几上的花瓶翻倒在地,花花正躲在墙角落里,用犯了错误的眼神望着主人。花花,你又闯祸了,等我捡回衣裳再收拾你。张嫂扬了扬手吓唬道。  相似文献   

10.
《天路历程》中的寓言将班扬与激进分子和国教徒区分开来。激进分子抹杀了清教教义中永世和今世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滥用简明直白和经验的原则来解读《圣经》中的寓言,激起了轩然大波。班扬“籍先知以设譬”,强调寓言是在今世表达永世真理的手段,是他清教身份的载体。以帕克为代表的国教徒认为寓言与国教主张的语言机制背道而驰,班扬为寓言辩解表明了他的不从国教者身份。《天路历程》赋予了穷人获取和传播永世真理的优越感,说明寓言是班扬穷人身份的标志。这三种身份相互关联,构成了班扬完整的宗教身份。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理想国》第五卷到第七卷的哲学家论证所塑造的真正的哲学家是一些眼睛只盯着整全真理的人,这使得他们从现实中抽离出去,并且与现实对立.柏拉图企图论证他们在把握真理上所具有的各种美德同时也是统治城邦所需要的各种美德,但他因此陷入逻辑上不相干的谬误,在具体的论证中遭遇到各种困难,最终不仅承认哲学家对于城邦是无用的,而且哲学家在不理想的城邦环境中必然遭到败坏.通过哲学家的教育所造就出来的哲学家,也由于所追求的理想生活与城邦现实生活的分离而不愿意成为城邦的统治者,只能通过外在的强迫,这不仅没有缓和,还进一步彰显了柏拉图哲学家论证的内在逻辑困难.  相似文献   

12.
肤浅与深刻     
肤浅是一汪浑浊的水 我们常见的人类认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肤浅的、深刻的和谬误的。在这三个认识层次中,肤浅犹如一汪浑浊的水,认识之光经过它的侵蚀,其亮度将大大地削弱,我们看到的事物只能是一个朦朦胧胧的影子。深刻则如洁净度很高的玻璃,我们的认识之光完全能够穿透它达到我们的认识对象;而谬误,则干脆是一堵不透光的墙,认识之光被它死死挡住,我们根本不可能通过它去认识事物的客体。 肤浅犹如衰老 在现实生活中,远离真理的谬误最容易得到纠正,肤浅才是最难克服的——因为肤浅往往没有过错。肤浅是平庸的,毫不突出的寻常…  相似文献   

13.
潘统利 《天风》2009,(3):13-14
这段圣经记载了一次历史性的会晤,是在耶稣钉十字架前不久.主耶稣暗暗地带领彼得、约翰、雅各到一个高山上,然后在他们面前变了形象,他的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  相似文献   

14.
不论在我国、印度,还是在西方,人们在研究正确思维的同时,对谬误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下面简述西方学者对谬误的研究情况,并且略加涉及个人的一些看法。西方古代和近代都有很多学者研究过谬误,他们的研究角度、目的彼此间不尽相同。下面只谈亚里士多德、边沁、弥尔三人的研究情况。亚里士多德著有《工具论》,全书有六篇,其中《辨谬篇》专门论述什么是谬误和如何防止、反驳谬误,其他各篇也或多或少地论及谬误。亚氏之所以较多地论及谬误,是因为他的逻辑学是应论辩的需  相似文献   

1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手段和方式,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的标准是客观存在本身。理由是,人们的实践受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违反客观规律就会失败,符合客观规律才会成功,对成功的社会实践的总结就是真理,反之,则是谬误。可见,客观存在是确定真理性的标准。而实践则只是获得和检验真理的手段或方式,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肤浅与深刻     
1 肤浅的特征是从众 在许多时候,肤浅是毫无意义的东西,让人更遗憾的是,肤浅接受被普遍认识的真理同时,也接受还没有普遍否认的谬误;排斥被普遍排斥的谬误的同时,也排斥那些被普遍否认的真理。也就是说,肤浅者只肯定别人肯定的,也只否认别人否认的。至于那些应该肯定而别人没有肯定的东西,他是断然不会点头的;同样,对于那些应当否定而别人没有否定的东西,他也不会带头说不。所以,一般来说,你想在肤浅者的口中去讨到什么让你开窍的钥匙,往往是徒劳的。这犹如你指望会唱歌的鸟儿担当你的识谱老师,结果当然不会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7.
真理的寓言     
有一位哲人,他带了许多的弟子。他教这些弟子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如何辨别真理与谬误。  相似文献   

18.
去吧乘上载满爱的列车,别回头,因为这不是分离。去吧!敞开满盛热情的心灵,别落泪,因为这不是分离。群羊漫野山岗,正等你们去放牧,只有你们的爱抚,他们才会燃起生活的希望。幼苗破土荒野,正等你们培养,只有你们的浇灌,他们才能茁壮成长,才会给人沁心的芳香。去吧!高举真理的旗帜别畏惧,因为这不是分离。去吧!迈开坚强的步伐,别害怕,因为这不是分离。干枯如竭的心灵,正等你们去滋润,只有你们的爱心,他们才能放出束束光芒,才能使福音之光播撒四方。整装待发的信友,正等你们去领导,只有你们的指引,他们才不致走错方向,…  相似文献   

19.
逻辑是关于思维的科学,是寻求真理的工具。但是,正确的思维只有同谬误的思维相比照,才有实际意义,才能显示出它在认识中的作用和价值。因此,谬误研究应为逻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汉语中,“谬误”可泛指一般的错误、差错;也可用作与真理相对的反义词,指与客观现实不一致的认识。作为逻辑术语,“谬误”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谬误,指在思维议论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错误,包括思维形式上完全违反形式逻辑的错误,言词上与形式逻辑有关的错误,以及实质的即关于事实或内容的错误。狭义的谬误,指貌似正确的错误推理,亦即违反形式逻辑规律、规则而产生的错误。中国古代逻辑中的谬误论,讨论广义的逻辑谬误。  相似文献   

20.
关于真理的本性是什么的问题,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其中,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F.H.布拉德雷(F. H. Bradley)主张真理是有等级的,而任何命题都不能被简单地说成是为真或为假的。本文试图简述他关于真理的等级原则,并分析其中包含的问题。首先,我们会讨论一下什么是布氏所谓的真理和谬误;然后来看看他对几种常见真理观的批判以及他所持有的关于真理的等同理论;在此基础上笔者将阐述什么是他所谓的真理的等级;最后,我们会分析这种等级原则面临的麻烦。在笔者看来,布氏的原则包含着严重的困难,而他之所以要坚持这种原则,其实还是出于自己一元论立场的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