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华简《筮法》的问世,使我们在探索"卦气"思想来龙去脉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步。首先,清华简《筮法·至》的"四正之卦见,乃至"及相关卦象,与卦气思想中"四正卦"之说相契合。其次,从挂扐数"五、九、四、八"及"太乙九宫占盘"来看,《筮法·得》所谓春夏秋冬"见八"、"见五"、"见九"、"见四"与《淮南子》等所记各月对应数字"八、七、五、九、六",皆言"卦气"并用于占。再次,《筮法·卦位图、人身图》中"雷树收藏"对应"震劳兑罗",与《易纬·稽览图》中《震》《离》《兑》《坎》表征"生长收藏"相类;《筮法·四季吉凶》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按"八卦卦气图"顺时、逆时方向发生由吉(大吉、小吉)转凶(小凶、大凶)的变化过程,又与《春秋繁露》所载阴阳二气消长盈虚同途,再次证实简文中"卦气"思想的印记。清华简《筮法》多节内容,汉代皆有所承,且与今本《周易》"卦气说"存在诸多相融、相通之处,"卦气说"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2.
清华简《筮法》的问世,使我们在探索"卦气"思想来龙去脉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步。首先,清华简《筮法·至》的"四正之卦见,乃至"及相关卦象,与卦气思想中"四正卦"之说相契合。其次,从挂扐数"五、九、四、八"及"太乙九宫占盘"来看,《筮法·得》所谓春夏秋冬"见八"、"见五"、"见九"、"见四"与《淮南子》等所记各月对应数字"八、七、五、九、六",皆言"卦气"并用于占。再次,《筮法·卦位图、人身图》中"雷树收藏"对应"震劳兑罗",与《易纬·稽览图》中《震》《离》《兑》《坎》表征"生长收藏"相类;《筮法·四季吉凶》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按"八卦卦气图"顺时、逆时方向发生由吉(大吉、小吉)转凶(小凶、大凶)的变化过程,又与《春秋繁露》所载阴阳二气消长盈虚同途,再次证实简文中"卦气"思想的印记。清华简《筮法》多节内容,汉代皆有所承,且与今本《周易》"卦气说"存在诸多相融、相通之处,"卦气说"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3.
中医经络学说,从其哲学渊源而言,主要有:"参天地",以"十二经水"悟人体之"十二经脉";援"六律",分别十二经脉之阴阳,与脏腑相配,纳入五行体系,而和中医固有理论体系深度融合;援"八肱""奇正",创建了"奇经八脉";顺"天时"而参悟经脉循环无端;"副天数"而有365穴;取象于"水",纳入五行体系,而有"五腧穴";"重效验",对经络理论作持续的修正和充实。经络、腧穴调控健病的原理是"气"平,即"大能量"平衡。  相似文献   

4.
在《道德悬解》一书中,黄元御会通理学,将"道"释为"太极"以及一段"妙理",称"道"为"无"。黄氏认为"道"生未判之"中气",此气旋转,判而为阴阳二气。这使得"无"生"有"的思想有了"理"生"气"的意味。黄氏结合易学,以河图与五行生成之数诠释"道"与阴阳二气的关系,认为"二气"已判,"道"寓于"二气"之中,并与"中气"合。河图之"五"与"十"符示"中气",且为"道"之所寓。除"五"与"十"以外的八个数虽本为五行之生数与成数,然黄氏视之为阴阳二气生之位与成之位的符示,数原本符示的五行则是阴阳二气升降变化的外在显现。如此,医学中的"中气"被附以形上学的内涵,成为了"道"的体现,而与五行相应的五脏之间的关系则被黄氏视为阴阳二气升降变化的外在显现。基于此,黄氏提出了先后天之本皆脾胃的思想以及独特的脏腑气化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书虫的雅运     
作为书虫,我这一生,实实在在的是诸事不顺。在人家,常常是大道通天,八面风光,而我,却是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迷雾的远方。直到近年,局面终于稍有转变,虽然算不上苦尽甘来,然而曾经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夹带那些挥之不去的烦心事,渐次从我的生活中隐退了。山光悦鸟性,池月空人心。此处"空人心",不是心灵被掏空,不是一无所有一片空白,恰是相  相似文献   

6.
农历二零一三年是癸巳年,俗称蛇年。觉传先生所书"龟巳祈福",音同"癸巳祈福",为千百万大众祈福蛇年吉祥如意、平安祥瑞。"龟巳"为道教尊神真武大帝象征。真武亦称"玄武",又称"真武大帝"、"玄天上帝"。根据阴  相似文献   

7.
孟子"浩然之气"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然之气"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特有的概念,养"浩然之气"是孟子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由论意志坚定的"不动心"而及"浩然之气",后者是精神心志之气而非生物之气;养"浩然之气"需"配义与道"、"集义而生"、"心勿忘"、勿止勿助,是一长期的道德积累和践履进程而非神秘不测的意志内省;孟子言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并非意在"以人合天",而是文学夸张、自信张扬.  相似文献   

8.
陈丹  刘剑 《宗教学研究》2020,(1):190-198
流传于湘黔交界地区红苗民众中的"扫保冬"仪式是驱逐寨中的"瘟神恶鬼",保护全寨人畜平安度过冬季的传统民俗活动,其科仪文本独具特色。田野调查发现,该仪式的展演不仅集中体现了当地民众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心理素质和他们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因而是我们认识红苗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9.
"浩然之气"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如何理解"浩然之气"也一直是孟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孟子·公孙丑上>在"浩然之气"的一段文字前,又提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所以学者往往用"体之充"之气来理解"浩然之气",或未对二者做出明确区别.  相似文献   

10.
李存山 《哲学研究》2012,(3):38-48,127
<正>中国古代的气论思想内容非常广泛,我曾将其概括为"一气涵五理",即"气"概念中包含着哲理、物理、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参见李存山,2006年)从气论在哲理上的意义而言,它是中国哲学自然观的主要形态。因为中国哲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或"推天道以明人事",所以气论与儒家的仁学、道家的道论等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倾向或特质。本文就此而  相似文献   

11.
"四端""七情"是儒家情感哲学的核心内容,分别代表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先秦儒学对自然情感做了初步归纳,最为完备的表述是"七情"说。孔子对道德情感多有指点,孟子进一步总结为"四端"说。朱熹正式探讨"四端"与"七情"的关系问题,《朱子语录》中提及"四端理发、七情气发",但在其"心统性情"的架构中却将两者同归于属气之"情"。朱子思想内部关于"四七分合"的矛盾对东亚朱子学产生深远影响,在朝鲜儒学史上形成了持续日久的"四端七情论辩",其中以李退溪为代表的岭南学派主张"四七分理气",以李栗谷为代表的畿湖学派主张"四七气发理乘一途"。从孟子到朱子再到退溪,儒家情感哲学关于四七关系的理解经历了"正—反—合"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修心如何     
人生在世,重在修为。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愿尔顾修名,慎勿污青史"。无论是"修名",还是"修身",凡此种种修为,无不皆是修心。修心如何,修心是"戒",是"养"。因此有戒贪杯、戒好色、戒贪财、戒使气等种种说法。而"酒、色、财、气"中,最重要的却是"气",一气之下,理智丧失了,失足了,便成千古恨。故而,凡修为归根到底就是"养气"。历史上,孟子、苏辙称得上是善于修为的人,  相似文献   

13.
张载认为,太虚至善,太虚是"至虚之实",太虚之"实",本质上是气。"神"是太虚内在的条理、规律。太虚本体是气与神的合一。阴阳之气创造了物质世界,太虚则论证阴阳之气创造物质世界何以可能。太虚也是一德性本体、价值本体。张载论证太虚至善,指向两大现实人文关怀:首先,由太虚至善推导出"天地之性"存在正当性。孟子思想对张载人性论有所影响,张载"君子有弗性",源自孟子的"君子所性"。其次,仁是"事"之本体,人世间的制度与伦理,都必须以仁为体,才能获得存在的正当性。仁实际上成为人类文化与制度文明背后隐伏的道德基础、价值依托和人文精神。仁义精神的张扬,实质上是人作为主体性存在的挺立。本体主体化,儒家为天下立法,是张载德性本体论的内在旨趣与"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朱熹论"命"     
史少博 《管子学刊》2007,(3):107-109,125
朱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把"命"分为"气之命"和"理之命",并且认为"理之命"操之在我,而"气之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不能为的,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罕言命"。  相似文献   

15.
正人民出版社,2016年,27万字以理学为核心的宋学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高峰,而张载则是理学开创者和关学宗师。国内张载理学研究长期受"以西释中"模式影响,形成研究的"性质视角",倾向于把张学定性为"气"论或"自然哲学"。始于21世纪初期从"定性"研究到文献集成的转向,强调把研究的出发点从"原则"(定性)转向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20,(8)
正"为主做工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付出与奉献,为社会带来了一方稳定与和谐,为信徒带来了平安和喜乐。"这就是孟玉英牧师侍奉生涯的真实写照。她是山东省宗教研究所成员、山东省基督教两会神学思想宣讲团成员,曾被山东省宗教事务局评为"山东省优秀宗教工作者",为主做了美好的见证。  相似文献   

17.
"生之谓性"是先秦告子提出的命题,二程进行了新的阐发,将儒家的心性论哲学提高到新的高度。二程引入"气"的概念,以"生之谓性"诠释"性即气",以"天命之谓性"诠释"性即理",折衷告子与孟子之间的歧异,打通生命实存与德性超越之间的隔阂,用以对抗佛教空无寂静之性,解除佛教对儒家心性哲学的威胁。二程又通过生、性、气、理的沟通,不仅使"生"上升为本体概念,也使"理"不再是一个悬置的抽象本体,而是内蕴于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宇宙大化之中,进而打通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隔阂,以"生意"作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显现,并落实到人的生存境域,成为其工夫修养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孟子认为,人外在形体与内在德性是相表里的,这是一种"身心合一"的身体观。这种身体观由对孔子"仁"的发展和突破而来,这是基于人心善端的扩充论证了人性善。扩充的过程就是通过身体之气特别是"浩然之气"对善端进行存养,不但可使内在德性充实完满,而且这种道德之气还使外在形体生发出光辉,从而达到一种美的境界。这种美还不断地以各种形式显现于天地万物。最终人不仅"身心合一",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由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合办的"浙大东方论坛"第八次学术会议——"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究讨会",经过三天的研讨,于2008年10月12日在杭州落下帏幕。来自浙江大学、浙江省艺术研究所、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美国RUTGERS大学、  相似文献   

20.
别盯着杯子     
一次,我们几位同学去拜访大学时的老师,老师问我们生活得怎么样。一句话勾出了大家的满腹牢骚,大家纷纷诉说着生活的不如意:工作压力大呀,生活烦恼多呀,做生意的不顺呀,当官的仕途受阻呀……一时间,大家仿佛都成了上帝的弃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