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内走     
正诗人大解的一首诗叫《向内走》,诗云:"我曾不止一次寻找道路/试图走向远方/而实际上,一个人走遍天涯也离不开自身/倒是回归自我者获得了安宁/因此我决定,向内走/也许穿过这个小我,就是众生。"这就是作家穆涛所说的"内装修"。在这个越来越浮躁、功利的时代,向内走,不失为明智之举。可是,很多人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对名利的追逐上,对利益的算计  相似文献   

2.
正那是我人生的冬天。怎样战胜人生的冬天呢?我去请教一位曾教过我的教授。"是不是我还不够勇敢,行动还不够有力?"我问教授。"不。对付人生的冬天,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也不做。"教授说。"什么也不做,怎么可能去战胜人生的冬天呢?"我不解地问。"你知道水是怎样对付冬天的吗?"教授说,"水对付冬天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是哲学的失去了的童年。人在童年最具纯正的天性,哲学也是如此,雪莱曾说,古希腊史是哲学家、诗人、立法者的历史,后来的历史则变成了国王、教士、政治家、金融家的历史。最早的哲学家是一些爱智慧而不爱王国、权力和金钱的人,自从人类进入成年,并且像成年人那样讲求实利,这样的灵魂是越来越难以产生和存在了。一个研究者也许要详析希腊各哲学家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把他们划分为不同的派别。而我只是一个欣赏者,当我用欣赏的眼光观看公元前五世纪前后的古希腊哲学舞台时,首先感受到是哲学家们的一种共同精神素质,那就是对智慧…  相似文献   

4.
正这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理论:我们生活在一个个社会角色中,而常常失掉了自己的"真我"。我们每个人真的有"真我"吗?这似乎是个问题。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曾说,当一个人向别人介绍自己:姓名、出生地、住址、职业、爱好,等等,总有一些东西剩下来——那就是自己的"存在",不能被思考和言说。这剩下的东西,或许就是"真我"?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  相似文献   

5.
唐英 《思维与智慧》2006,(12):39-39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出生在武汉,童年却是在北方度过的。记忆中的童年是幸福而温暖的,尤其是住宅后边那座小山,承载了我童年的欢乐,留下了我童年的足迹。40年过去了,它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  相似文献   

6.
静拥月色     
正每当夜幕降临,心里便生出期待。那月色,静谧安详,如约来到我身边。静拥月色,我心释然。爱上美丽的月色,始于我的外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童年记忆的天空,明月皎洁,给大地披一层银辉。我在竹制的老式摇椅里,在晚风的轻拂中,听外婆讲那些可爱的传说。嫦娥奔月,外婆讲了许多遍,每一次那嫦娥奔月的原因都不同,可是我  相似文献   

7.
父亲     
童年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是一首充满阳光的诗,是一支无忧无虑的歌。而我快乐童年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就是父亲。父亲是村里唯一读过高中的人,他有很多连环画、小说、还有当时流行的《晋阳文艺》、《鸭绿江》杂志。其中武侠小说最多,那是父亲的挚爱。父亲睡觉之前都要看书,否则无法入睡。那些书被父亲翻了无数次,变得蓬松起来,书角卷起来,怎么都捋不平。  相似文献   

8.
木拖板忆往     
正夏天到了,大家纷纷换上风凉的拖鞋。有种拖鞋,现在不少年轻人已不知为何物,而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却是在它的"踢踢拖、踢踢拖"的声音中,走过童年岁月的。那就是"木拖板"。木拖板是弄堂人家夏天脚上  相似文献   

9.
明代著名无神论思想家--吕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市面上有一本书比较流行,那就是《呻吟语》。该书不仅内容丰富、文笔隽永、饱含人生哲理,而且还包含许多精辟的无神论思想。它的作者就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吕坤。一、"我只是个我"  相似文献   

10.
正有句话叫"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所谓人间事,无非就是张家长李家短、你恩我怨、流言蜚语甚至那些捕风捉影的是是非非。可是,谁要是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他就是君子、圣人。有人说,我不做君子、圣人,那我就可以说说了。那也不行。我们常说祸从口出,很多时候,一不小心,你的一句话就可能带来一场很大的麻烦。  相似文献   

11.
爱比恨容易     
童年给我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爸爸妈妈吵架,他们总是在吵。我12岁那年,爸爸妈妈离婚了。至今我还记得妈妈从法院回来的那一天,一进门就抱着我哭了:俪俪,法院只判了2000块钱的抚养费,我们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那一瞬我也很难过,我抱着妈妈说:妈妈你别难过,反正以后我也不会结婚,以后的日子我陪你一起过。我悄悄大哭了  相似文献   

12.
山上 《天风》2008,(12):33-33
我心中的那块土地,还是那么的美,美得让我常常牵挂。我在梦中一次又一次地呼唤,那山坳中的土地,是我母亲的故乡。  相似文献   

13.
教堂幽默     
《天风》2020,(6)
正何时黎明有一位圣徒问他的门徒:"我们怎样知道黑夜已过,黎明将至?"一门徒答:"当我在远处看到一棵树,看得出是榆树还是杜松,那就是天亮了。"另一门徒答:"当我看到一动物,分得清它是狐狸还是狼,那就是黎明了。"圣徒说:"都不对!只有当你看到其他的人,知道他是你的弟兄时,黎明才到了。不然,无论在何时,我们都仍在黑暗之中。"  相似文献   

14.
1995年,我正当壮年,万科地产也登上中国地产龙头之位,医生却告诉我:"你的腰椎长了血管瘤。若再如此忙碌好动,血管一破,你的下半身就得瘫痪了。"我问:"那我该如何应对呢?"医生说:"多静少动,最好坐轮椅。"在坐上轮椅之前,我得把今生最想做的事情做了,那就是登  相似文献   

15.
许多年过去了,我的心里一直盛着一片大水。其实,那片大水只是一座方圆10余里的水库。然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它绝不亚干广阔的海洋。  相似文献   

16.
新月如钩     
新月如钩,少不更事时,见了这残轮清辉没有些遗憾,倒觉得弯弯如小船,好看,且富有文采。不由时时凝目注视,身躯便坐在那白白亮亮的干净小船里扬帆跃舟,行云闯海,多少回看牛郎织女,太白金星,这一轮悠悠钩月钩起了我多少童年梦幻与遐想,伴我共度多彩的童年。  相似文献   

17.
一、从前有一位母亲携着他的幼子,向西盎山上天主的圣殿走去。她是哀尔加纳的妻子亚纳,那幼子就是撒慕尔,他们两人祈祷着拾极登上圣殿的台阶, 到达以后,母亲便转向大司祭赫利说: “我主,我求你!我主,望你长寿!我就是曾在这里,在你旁边祈求上主的那个妇人,那时我曾为这个孩子祈求,上主赏赐了我向他所祈求的。所以我要把他献于上主,他的一生岁月是归属于上主的。”(列王纪一1:26-  相似文献   

18.
自画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出生于奥尔登堡城,父亲出生于耶伏尔州,母亲出生于布加丁根,两地均临北海海岸。在我的整个童年时代,我们每年都到佛里兰岛消磨时光,并同大海一同成长。我记得,我三、四岁那年,我们曾住在斯皮格罗格,但根本不记得那里是大海,而只记得灌木丛和房屋。但几年后,我们住在诺德尼岛,傍晚时分,父亲拉着我的手,走下宽阔的海滩,向大海走去。退潮了,路穿过清洁的海滩,那番情景,令我惊讶,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9.
织机声声     
正童年时代,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春天到夏初,娘忙完生产队的农活,抽空在家织土布的情形,那"吱扭、哐、哐哐"的声音和线梭子在娘手中来回穿梭,娘的身子前后俯仰的情形。那时,大家的生活都很艰难。物资匮乏,加之我们兄弟多,所有的吃穿用度都要依靠父母,父亲当时又管着生产队的事,为全村老少的吃喝而忙碌,所以娘就更加辛苦。我们几个兄弟的衣服总是大的穿了小的穿,而且大都  相似文献   

20.
生活的形状     
正按我个人的经验,生活是有形状的,一种是"线形"生活,另一种是"板块"生活。"线形"生活,就是每天生活有规律、内容相似,如一颗透明的珠子,一年就是三百多颗,被时间这条线串成了一条链,若将年初这头和年尾那头这么一系,便成了人生的一个年轮。过去的几年,我过的是"线形"生活:清晨跑步,上午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