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蚊蚋     
自然界中有许多难得明白的东西,比如象怕鼠,鼠怕猫,猫怕狗等奇特现象,即便自称为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却最怕小小的蚊子叮咬。最让人可气的是,蚊子能让你抽自己的嘴巴,这可能是蚊子最为得意的地方。当然也有可笑的,那是我的布依民族有一则《打蚊子》的故事:即仆人为打财主耳光以解平日挨骂受罚之气,一日,在财主高兴会客之时,仆人当众狠很抽了财主一个耳光后,迅速将早已准备好的死蚊子放在手心,以此证明自己的忠心,赢得了大家的赞扬,财主本人也当众承认仆人好心。经上提到的蚊蚋,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咬人的蚊子,也就是埃及人遭受的十大灾难中的第…  相似文献   

2.
正食蚊鱼是一种体形很小的鱼类,大概有不到10厘米长的身体,原产于美洲。由于它喜欢吃蚊子幼虫,而且食量非常大,人们也常把它叫防治疟疾的"鱼大夫"。食蚊鱼无胃,消化道粗短,在捕食蚊子幼体时可谓狼吞虎咽。有时,一个夜晚,一条食蚊鱼便可吞食蚊子幼体40~100只,最多时能吞食200多只。因此,许多国家利用食蚊鱼灭蚊,既不污染环境,又能把蚊子幼虫消灭在水体里,可有效地控制蚊子的滋生,对预防通过蚊子传播的  相似文献   

3.
童稚     
吸铁石可以吸蚊子吗? 夏天的夜晚,蚊子是最令人讨厌的。看着雪白的墙上息着的蚊子,萌萌突发奇想:“妈妈,吸铁石可以用来吸蚊子吗?” 年轻的妈妈先是一愣,接着便笑了起来。柔声地说:“妈妈给你找一块吸铁石来,你自己用它去吸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则智力竞赛: 封建时代,A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便睡在躺椅上长嘘短叹,当时月光明亮,晚风凉爽,几分钟之后,A就睡着了,还做了一个情节大起大落的梦:先是进京赶考中了状元,被皇帝招为驸马,并被封为兵马大元帅;继而挂帅出征百战百胜,得到了皇上的一再嘉奖,他本人也因此而日渐骄横,一意孤行,致使再度出征时中了埋伏,全军覆没狼狈逃回,皇上见他损兵折将,便下令将其斩首,可怜堂堂驸马被绑上断头台,满脸横肉的刽子手也高高地举起了鬼头刀——也巧,恰在此时,一只蚊子飞了来,盯在了他的脖子上,妻子发现,举手就打,一巴掌把脖子上的蚊子打死了,而且妻子击中蚊子的一刹那正好是鬼头刀砍中脖子的一刹那,A也因此吓了一跳,居然活活吓死了。智力竞赛的题目是:上述故事根本不能成立,请回答:为什么? 该题的正确答案是:既然A已经死了,既然A并没有把他做的梦告诉你,你凭什么编出这样的梦? 应该说,答案并不复杂,但笔者发现,一般的应试者却未必注意到这个答案,反而在一系列细节上刨根究底,断定某某细节不真实或某某细节不可能,如妻子不可能如此打蚊子.皇上不可能轻易杀驸马等,而越是这样思考,也就越是陷入了舍本求末的迷途。  相似文献   

5.
吴兵 《天风》2016,(12):44-45
正1.道成了肉身约1:1-14基督的降生,是一个神迹。这个神迹的意义并不仅仅停留于童女怀孕生子,以此来彰显上帝奇妙的保守,得以使耶稣基督自母腹中未沾染原罪;道成肉身的神迹乃是为了宣告:上帝愿意与人同在、与人认同、进入人的世界,而神性愿意借着进入人性来拯救、转化和提升人性。道成了肉身,提醒我们肉身是承载"道"(也就是神自己)的器皿。人性可以承载神性,只是需要经过洁净、更新和转化。"神成为人,为要让人分享神性",这是早期教父的一再宣告。圣经中也说:"他已将又宝贵、又极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的语境当中,道德行为不仅是一种规范意义的自我规约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交往意义上的自我呈现过程,这使道德行为具有一种表演的属性。对人而言,道德行为不仅是一个"做得对"的正当性问题,也是一个"做得好"的合宜性问题,而道德行为的合宜性则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加以呈现。进而,表演性不仅普遍存在于人的道德行为当中,而且还导致一种特殊意义上的道德行为方式,即道德表演。  相似文献   

7.
《原道》2015,(3)
中国传统儒家知人思想有着身心一体的理论奠基,因而它不把人的内在之"心"与外在之"身"完全分别对待,而更注重透过人的外在身体表现去把握其内在质性。知人思想源起于政治,发展于政治,最终脱离政治而获得独立地位,这是中国知人文化的早期发展形态。到了孔子之时的轴心时代,原先依赖巫、王以相接于天的传统也受到了冲击,人们可以不再向外追寻,而是面向自身,发现自我。这种自我发现使得人对自身的认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发源于政治的知人也就从政治中获得突破,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涵义。  相似文献   

8.
正"小蜘蛛,牵银线,荡来荡去荡秋千。怕白天,忙夜晚,织出一个大网篮。网苍蝇,网飞蛾,网个蚊子当晚餐。"这儿歌,引领我回到童年的夏日黄昏。红日西沉,燥热渐消,天色渐暗。蝙蝠在院子上空往来穿梭,蚊子在屋门口嗡嗡集  相似文献   

9.
宋健 《道德与文明》2015,(2):142-146
悲剧发轫于如何处理叛邦者的尸首。克瑞翁为使城邦稳定繁荣而反对埋葬,安提戈涅为对死者尽职尽责而竭力反抗;但真正可悲的是二人都将"人"视为工具而非目的,同为死尸所累而一同沦为"死尸"。更为可悲的是,柔弱的人是在"生活",而英雄却只属于"死亡"。《老子》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一语,不仅蕴含事实描述,还关涉价值引导。"慎思"的意义,不仅教导人类如何"共在",而且启益我们直面"他在"。  相似文献   

10.
<正>近代以来,经验概念成了西方哲学中的一个关键词。黑格尔曾经把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直接判定为"经验哲学"。他说:"洛克对于整个经验主义思维方式作了系统的表述……洛克的哲学是很受重视的,总的讲来,它现在还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哲学,并且在一定意义下,也还是德国人的哲学。"  相似文献   

11.
荀子将政治秩序之实现诉诸于集道德权威与政治权力于一体的圣王并尊崇之,其间原因既有迫于"今圣王没,天下乱"的现实需要,也有出于其"人之性恶"的理论逻辑的必然。荀子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为我们构想了一幅人类生存中"争则乱,乱则穷"的"自然状态"的图景,并认为摆脱"自然状态"、实现政治性秩序的唯一途径,必须诉诸于真正的德位一体的圣王。在因何而必须要秩序、由谁来建立秩序、又如何来建立秩序等问题上,荀子为我们呈现出了系统而条贯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张焕明 《学海》2001,(4):89-92
自然界的"先在性"并不直接影响人作为主体存在于自然界中.人与人以外的存在物的差别确证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即使是人的自然属性也是属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将不断被"人化","人化"的自然才显现其意义,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出现的"生态危机"最终只能由人来解决,从而构成对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的第二重确证.  相似文献   

13.
作为扬弃了本然形态的存在,现实世界形成于"事"。"事"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从抽象的形上视域看,与"事"无涉的"物"似乎具有本体论的优先性,然而,以现实世界为指向,则"事"呈现更本源的意义。人通过"事"而与"物"打交道,在此意义上,人与"物"的关系,乃是以人与"事"的关系为中介。"物"唯有融入于"事",才呈现其多样的意义。通过人的活动("事")而形成的现实世界既表现为事实界,也呈现为价值界,而"事"则从本源上为事实界和价值界的统一提供了根据。在理解现实世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避免化"事"为"心",而且应避免以"事"为"言";肯定现实世界基于"事",则既蕴含着扬弃存在的本然性,也意味着承诺其实然性。  相似文献   

14.
感动 《思维与智慧》2007,(11):12-12
亚洲的热带雨林中,有一种擎天巨树。它姿态秀美,树干挺拔,昂首于万木之上,使人无法仰视它的树冠。站在树下,听鸟儿往树顶上的鸣叫,小得像蚊子的嗡嗡声一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儒学的核心价值是仁,而仁学也是人学。儒学的人论包括人的地位与价值、人性与社会、人格与人伦、人的理想等许多面向。以人为本是儒学人论的基本立场,而儒学还认为,离开社会来论人肯定是不充分的;"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就理想的人"则是儒学人论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暮春时节,东风吹过,落花飘零,残红落尽,"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难怪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会泪流满面特立独行去葬花了。花如此,人亦如此,"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总是让人无限感伤。但吟诵白乐天的《大林寺桃花》诗,却感受到另外一番境界。白居易曾被贬任江州司马,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山水。时值暮春,山下芳菲尽落而山上古寺桃花盛开,白居易遂有感而作此诗。诗歌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15,(10)
<正>使徒约翰在《启示录》中写道:"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启14:13)约翰所记述的,是来自"天上"的一段对话,一呼一应之间,给了"在主里面而死的人"一个极其宝贵的应许——"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两千年来,这个鼓舞人心的应许激励了无数基督徒,为了"作工的果  相似文献   

18.
"性恶论"是荀子礼治思想的人性基础,他主张以礼义变化人的情欲之性。礼义化性主要通过对人的教化,使心认可礼义,进而通过心之所可来节制欲望,并发挥心的思虑功能使情欲对象符合礼的规定。荀子又认为"注错习俗"也可以化性,"注错习俗"的差异造成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个人修养应该谨慎于风俗习惯,国家的治理者则应通过礼、乐、刑、政等来改变恶俗,形成美俗。从礼俗关系来看,礼和俗都具有"化性"的作用,而美俗的形成依赖于礼乐教化,美俗应该是符合礼义的俗,是礼的民众化。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只蚊子向狮子挑战,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叮得狮子满头是包,狮子气得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得胜后,得意地哼着歌回家,不料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临死前悲哀地说,我连最强大的敌人都战胜了,却死在了小小的蜘蛛手里。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从佛教思想角度阐释基督教之"原罪".从"原罪"的产生来看,人类的苦难来自于始祖所犯的过错,而这种过错从佛学角度来看既是一种"我执"的产生,即"无明".而从"罪"的内涵来分析,"罪"这个世界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非本体性的状态,是人本来真实、清净、圆满状态的扭曲和破坏,是人对自己真实"本性"的背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