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蝉情,蝉趣     
正夏天是属于蝉的,蝉是夏日的精灵,没有蝉鸣的夏日,是枯燥无味的。自古以来,人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叫,文人墨客们多借蝉鸣来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怀,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一首清新淡雅的咏蝉诗:"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又有李百药的《咏蝉》:"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初唐著名诗人虞世南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相似文献   

2.
尚杰 《哲学动态》2005,(5):12-14
一网络技术:"不像"对于"像"的挑战 "网络"或"互联网"是当代科学技术成果,一种发明,来自于想象和需要,像从前人类曾经有过的所有技术一样,人类技术发明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方便,比如人们不满意用脚走路,于是就发明了轮子.但是轮子和脚的模样一点也不相像.同样的道理,无论互联网是否曾经受到蜘蛛网的启发,互联网与蜘蛛网也不相像.  相似文献   

3.
月亮,在中国哲学中不仅提供了穷则思变、乐观豁达的人生启迪,而且在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识中留下倩影。《诗经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陈风·月出》)相思之苦被月光冲淡,倩影似有似无的意象引起了诗人审美的愉悦。宗白华先生曾赞叹道:“月亮真是个大艺术家,转瞬之间为我们移易了世界,美的形象涌起在眼前。”(宗白华《 美学散步》)月亮的神秘魅力引起中国古人的关注:“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在《天问》中充满赞叹,月亮总出现在阔大苍凉的宇宙,而月的神韵、月的风采是那么冲淡高古,那么浩雅悠长。尽管人世间“逝者…  相似文献   

4.
梁发 《中国道教》2011,(6):18-19
在道家哲学中,道有体用.道体就是宇宙的本原,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从其“用”看,道就是法则秩序,能够顺应天地秩序而行的,那就是“常道”,所以能“周行而不殆”.因此《老子》首章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21章具体地描述了道的面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宋儒对“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一句,用“心地光明”作为注脚,充分显露出“道”的玄妙性与真确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道教》2018,(6):1-1
《老子道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云:道冲而用之,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又云: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德经》云: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宝。  相似文献   

6.
经纶 《中国道教》2012,(4):38-40
有关《庄子·秋水》篇"谨守而勿失"命题的注解还有待商榷。"谨守而勿失"究竟"守"什么?笔者曾在《〈庄子〉"无以故灭命"之"故"释义考辨》(《中州学刊》,2009.05)和《"反其真":〈庄子·秋水〉篇主旨新论》(《船山学刊》,2012.01)两篇文章中论及到该命题的释义,但不够具体和详细,现做一专门讨论,以就正于方家。今人对"谨守而勿失"命题的释义,如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曹础基的《庄子浅注》、孙通海的《〈庄子〉译注》等,多将该命题释为类似如下的表达:谨守住前三句话道理而不失去,这就叫做回复到天真的本性,且多将此命题用句号与其前三个命题隔开。①  相似文献   

7.
正秋天的味道开始逐渐浓郁,在我国古代,秋季有着许多如诗如画的雅称别名,考其渊源,十分有趣。国学经典《诗经·王风·采葛》曰:"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于是三秋便成了秋的别名。秋季有三个月,农历七、八、九月份分别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因而得名三秋。实际上"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表示时间很长,一天不见就像是过了三年那么久,形容思念殷切。此外,"三秋"  相似文献   

8.
衣锦还乡,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时的一种普遍的、近于本能的心理冲动和迫不及待的躬行实践。寒窗苦读时的精神寄托:“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已经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此时不八抬大轿赶回故乡去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更待何时?也不独士人如此,就连从心底里厌恶儒生的汉高祖刘邦,在千辛万苦夺得天下之后,也曾衣锦还乡。还大摆筵席,组织了百二十人的童声合唱团,唱他自作词、曲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又是击筑伴奏,又是踏歌起舞,煞是亢奋,也极风光。其时,…  相似文献   

9.
正这个时代,很少有人静下心来为所爱的人写一条短信,更别说写一封情书了。情书,是我们失落的一个最美丽的梦。让我们沿着时光之河回溯吧,回溯到遥远的年代里,去重温那些湮灭在时光尘埃下的情书,感受那些真挚热烈的情感。《诗经》中的《采葛》,恐怕算是最古老的情书了。"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  相似文献   

10.
台湾、港澳《老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港学者重视对《老子》的研究。台湾中华民国孔孟学会理事长陈立夫主编的《易学应用之研究》一书在“易为中国学术思想的根本”一篇中论道:《易经》乃古代学术思想之根本。至于老子五千言,自首至尾,一贯的都是在阐明“易”义,可以这样看法:一部《道德经》就是《易经》的注文。如云:“万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这一则见之于第二十五章,其对道之描摩,仿佛包羲氏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在校的孩子大都害怕即将来临的考试,甚至对于做习题也有畏难情绪,一旦他们再也经受不住压力时,就会有种种异常的表现。"《花季雨季》杂志社记者余雪松最近于《生命在心灵扭曲中挣扎》一文中报道了少年阿强因学习心理压力过重而导致"儿童分裂样精神障碍"。前不久,北京某中学一位女生的经历及发病过程与阿强  相似文献   

12.
道家论“混”“寂”,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二十五章》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里,“混”,即无差别的统合整一。“寂”,即寂寞无声响、寂静。指先于天地而又生育万物的“道”,处于一种与万物无差别地统一整合为一个整体而又寂静无声的状态。唐初重玄学家成玄英、李荣把“有物混成”,理解为“道非有而有、非物而物,混沌不分”和“不可以有无议,不可以阴阳辨”而“能生成庶品”;把“寂兮寥兮”理解成“道体窈冥”、“听之不闻其声响,搏之不得其形状”(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七)。在《道德义枢》中,“混”与“寂”也不是作为两个对立统一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材,理应高度科学化、规范化,然而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教材中有不少明显的逻辑语病。以下我们把散见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存在逻辑问题的语句加以分类,并作简要分析,以求教于识者。一、错在概念方面。1、概念使用不当。“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高中第一册《蝉》) 说明文《蝉》把蝉的幼虫生活的地下洞穴称作“储藏室”,而“储藏室”这个概念指放置暂时不用之物品的房间,如果  相似文献   

14.
正高旻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南郊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的三汊河口,相传其创建于隋代。据《清朝通志》记载:顺治三年,皇帝加封运河之神为"廷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吴惟华"以时致祭"。顺治八年(1651)吴惟华在三汊河岸筹建七级浮屠,名曰"天中塔"。塔成后,吴惟华又在塔边增建了三进的梵刹,称为"塔庙"。康熙四十三年(1703)康熙帝南巡,曾登临寺内天中塔极顶四眺,有高入天际之感,他从汉王逸赋《九思·哀岁》"旻天兮清凉,玄气兮高朗"句中撷出高、旻二字,故书额赐名为"高旻寺",写下《高旻寺碑记》,高旻寺一名由此得来。高旻寺在中国佛教史,尤其是  相似文献   

15.
正浩如烟海的宋词,描写春天的不胜枚举,读着宋词,一不经意就走进了或美丽烂漫、或多感多愁的春天。张炎眼里的一枝春,分明是雪后梅花展露的笑靥:"融融向暖,笑尘世、万花犹冷。须酿成、一点春腴,暗香在鼎。"曾纡也不忘赶热闹,在繁盛的东苑梅林:"靓妆微步,攀条弄粉,凌波遍寻青陌。"直惹得:"暗香堕靥。更飘近、雾鬟蝉额。"  相似文献   

16.
<正>《太平经》是指导早期道教形成的理论来源,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饶宗颐先生就曾引用汤用彤先生的研究说:"《太平经》者,上接黄老图谶之道术,下启张角、张陵之鬼教。"并认为"道教之创立,其渊源颇远,而实以《太平经》为其理论中心"~1。傅勤家先生甚至说:(《太平经》)"为道经之最先者,  相似文献   

17.
生命如蜕     
小时候,读法布尔的《蝉》,很是惊异且感动于他对蝉生活习性的刻画,科学幽默、妙趣横生。感觉他就像蝉的邻居一样,蹲伏在它的一边,边吸烟边观察,和蔼亲切地注视着这位生活在我们窗前悬铃木、桂花树或者梧桐树上的近邻。蝉的生活细节——在我们面前呈现。蝉在蜕皮时,“它会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身体腾起在空中,只有一点固着在旧皮上,翻转身体,使头向下,花纹满布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于是用一种差不多看不清的动作,又尽力将身体翻上来,并且前爪钩住它的空皮,用这种运动,把身体的尖端从壳中脱出,全部的过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  相似文献   

18.
菊花误     
正菊花素有"君子"之誉,傲霜斗雪,不合流俗,故被赋予凛凛人格。文人赋诗题咏,画家泼墨挥毫,都要表现菊的孤高标举。菊有共性,人有个性,于是,就有了"菊官司",姑且称之"菊花误"。《西清诗话》记载,王安石曾写了一首《残菊》诗:"黄  相似文献   

19.
老子史料学     
一、老子及其成书的年代中国古代哲学有与《易经》相参证的就是老子。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在讲完《易经》之后,接着也就讲道家的创始人老子(124-132页)。扬雄《太玄赋》“观大易之损益兮,览老氏之倚伏,省忧患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域”。桓谭在《新论》加以说明,日:“故密议氏谓之易,老子谓之道,孔子谓之元、而扬雄谓之玄”(《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易言阴阳,言损益:老子言刚柔。言倚伏,和后来孔子的元,扬雄的玄,  相似文献   

20.
江淹《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离,是中国文学中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早在《诗经》里就有“之子一,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润涕如雨。”〔1〕“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2〕这样的句子,堪称是中国送别诗的源头。到汉乐府、汉魏古诗中,送别诗日趋发展,《文选》已有送别一类。对于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而言,一生中辞亲远游、科举应试,甚至迁客贬谪等等常有发生。所谓“离群托诗以怨”,古人述别离之情的诗已成经典,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3〕、王维“渭城朝雨轻尘”〔4〕、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5〕等,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