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店儒简对儒家的学术价值是"提供了从孔子到孟子的桥梁"。这种学术思想的过渡性特征,同样既丰富又深刻地贯彻在郭店儒简的道德修身论上,具体说来:在道德修身方面,郭店儒简注重发挥了孔子那个"为仁之方"的"求己"与"内省"方法,所谓"君子求诸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之类,并藉此深化了诸如"君子敦于反己"和"闻道反己,修身者也"的修身之道,而且这种修身之道又肇端了孟子诉诸"反求诸己"来"尽心""知性"以及"知天"的心性修养之源。  相似文献   

2.
从《易传》对《周易·解卦》的解读来看,春秋时期及之前,人们对于"君子"与"小人",基本上都是着眼于"位"的区别——把握这一点,对于我们准确理解《论语》中孔子的君子小人说,具有重要启示。《论语》中以"君子"小人"同时对举者,除明确指向地位差异和道德差异的之外,其他纠缠不清者,可以划分为地位所带来的眼界差异、能力差异、修养差异等三种情形。在当今把"君子小人"固定为"德"的区别的话语背景下,笔者重新提出《论语》"君子小人"说的纠结问题,目的在于恢复历史原貌,使今人更准确地把握孔子学说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周易外传》讨论了君子如何与小人相处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涉及德性论,又有政治哲学的意义。传统文献中的"君子""小人"有两种含义,一以德言,一以位言,而《周易外传》所言君子和小人主要以德言。船山认为,君子善处小人的原则是"内不失己,外不废物",这一方面是君子成己成物之人格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因君子与小人的紧密联系而具有客观必要性。船山认为,"君子小人相养者也",君子和小人皆是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责任,有相应的位置。船山尤其反对一味打击小人的做法,因为"清浊太别则疑战承之",这其中隐含了他对政治根本原则及"党争"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和与同     
正《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杨伯峻先生的译文是:"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这个译文很好,引人深思。"和"不是"同"。"同",杨先生译为"随声附和",真好。"同"不是真心认同,觉得你讲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于《论语》首章的解读,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笔者采用"集译"的体例,对有代表性的中、英、日多个译本进行辨析和商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论语》首章应视为孔子"君子学"的开篇,体现出君子学习的三种境界:一是学习实践,二是相互切磋,三是求之于己。这就从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和学习态度入手,揭开了孔子"君子学"的恢宏篇章。就此而言,《论语》首章开的是"君子学"之宗,明的是"学习三境界"之义。  相似文献   

6.
《论语·里仁》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句,牵涉到“君子、小人”之别和“义、利”之辨,可是,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目前,还不能说已经解释清楚了。汉代以来的各家注解,虽算不上歧说纷纭,却也有些不同的说法。现在知道最早对这句话作出解释的是西汉时的董仲舒,《汉书·董仲舒传》:“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汉书·杨恽传》引用作:“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董氏说的正是“君子、小人”之别和“义、利”之辨,后人在解释“君子喻…  相似文献   

7.
君子与小人     
正在《论语》中,将"君子"与"小人"对举,粗略数了一下,大约有十三处之多。毫无疑问,孔子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所以他对人性中的恶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头脑。我们都知道,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是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性恶"的观点的,而荀子如此大胆的思想,肯定与孔子对人性之恶的深刻认识是一脉相承的。在《论语》中,孔子通过将"君子"和"小人"对举,来系统阐释人性中的各种恶的方面。譬如这样两则:"君子喻于  相似文献   

8.
正在《论语》中,讨论君子小人的不少,这给中国人一个不太好的印象,好像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很多,很麻烦。其实,用儒家的标准做君子,只有一个终极条件,就是真诚。先有"儒",再"儒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在孔子之前即有"儒"的说法。《周礼·司徒》中说:"师以德行教民,儒以六艺教民。"古代由"师"与"儒"负责教化  相似文献   

9.
<正> 《论语·里仁》中有一段话,《论语注疏》(何晏集解,邢爵疏)这样注释:君子怀德(孔曰,怀,安也。),小人怀土(孔曰,重迁。);君子怀刑(孔曰,安于法。),小人怀惠(包曰,惠、恩惠。)。《正义》曰:“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者,怀、安也。君子执  相似文献   

10.
孔孟都主张实施以伦理为中心的君子教育,对“小人”的教化也不放松,但与君子教育的目标不同,孔子明白指出“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孟子也说:“善政不如善教.”孔子主“性相近,习相远”,非常重视教育。《论语》一书多从“教者”出发谈君子教育,对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因之,此书可以看成我国第一本“教育学”教科书,孟子主性善,非常重视修养,《孟子》一书也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品德心理学”教科书,因为孟子重“内求”,轻“外铄”,他把教育问题心理学化  相似文献   

11.
正读《礼记·中庸》至最后一章,被第一段吸引:《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穿锦衣时,为什么外面要加一件罩衫呢?这是因为讨厌锦衣的色彩太过醒目了。由穿衣而推断出,君子的作风应该是:虽黯淡却日益彰显;小人的作风是:虽亮丽却日渐消失。因此,真正的君子作风这样要求:简单而  相似文献   

12.
《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语,历来有两种解法:一种以"德"分君子、小人,宋儒多如此解;另一种以"位"分君子、小人,秦汉儒者多如此解。以"德"分君子、小人,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语宣说的是一条道德原则;以"位"分,则可视为一条政治原则。作为道德原则来讲,以义利之辨分君子、小人,可视为一种修己之学,然修己本身不足以平天下。作为政治原则来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语有两层内涵:一是有"位"之"君子"不当与民争利;二是有"位"之"君子"当以"义"化民,此不仅合孔孟先富后教之义,且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亦得以充分体现。就此而言,以"位"分君子、小人,似更合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语的本旨。  相似文献   

13.
子夏之学基本特征是:在现实上表现为求成效的事务主义,在学术上表现为穷经的章句之学。这种特征可用小人儒名之而与君子儒相对,君子儒盖指"内及于性,外达于天"之儒,为思孟学派之特质,得孔子之道的正宗者。孔子之后,能绍述之者乃曾子,其后的子思与孟子俱依此而弘教。子夏与曾子并为孔子后期开坛授徒之弟子,但子夏德行存养上的"弱"使子夏之学沦为了小人儒,故其"内不能及于性,外不能达于道",而形上之道缺焉。子夏之儒的事务主义在后世为荀卿所继承,其流变为法家;而其章句之学在汉代则流为家法传经。二者俱远离孔子之道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4.
《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不少人据此论定孔子轻视妇女、鄙视小人。事实上,这种看似再无疑义的理解,事实上却与孔子思想相悖。在重新考察"养"字本义,并参验《尚书》《逸周书》尤其是《孔子家语》等相关记载后,我们认为此语系孔子承袭周代"敬德保民"理念,为其重民、爱民思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焦循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易传》"利者,义之和"以及《周易》中的"君子""小人"可以互相转化为依据,不仅将其中的"君子""小人"解为"以位言",而且对义与利的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作了深入阐释,较日本荻生徂徕《论语征》的解读更为深入,并为后世清儒所接受,为刘宝楠《论语正义》所吸取,而成为一家...  相似文献   

16.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时候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有些人学习,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这句话实际上讲的就是学风问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学习观—以学促德 1.人才选用需要学习.子日:"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2.学习的四个层次.孔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3.学习的内容.在"季氏"篇里孔子教育自己孩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所以在孔子看来要学诗和礼.4.道德的修行需要以学习为基础.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5.学习的重要性."学也,禄在其中矣."(《季氏》)"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6.学习的注意事项.子日:"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日:"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5,(4)
<正>"好生之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尚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阴阳不测之谓神"、"天地之大德曰生。"《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列子·说符》:"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文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前言孔子的教育理想,是使人成就为君子。孔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虽以行仁为己任,但孔子又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可见君子须文质两备。在孔子的文质见解中,质指孝弟忠信,文指礼乐。君子是一方面能行孝弟忠信,一方面又能实践礼乐的人。孔子的文质思想,一方面继承虞夏的忠孝思想,一方面发扬周公的礼乐思想。孔子又以文质论三代,《论语》及《札记》中四言“吾从周”,文质  相似文献   

19.
春秋末年是中国历史发生急剧变动的时期,旧的社会秩序正在走向崩溃,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起来。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里,如何立身处世,是否应该以及怎样坚守自己的人生原则和理想,并为重建理想政治和社会秩序而奋斗,是孔子始终关注并力图加以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孔子围绕这一问题的所思所言,虽然已成历史,但其中包含的某种精神和生活态度,对同样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知识阶层可能仍然有着一定的启迪意义。孔子谆谆告诫弟子:“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卜(《论语;准也》。下11(论语》只注篇名)儒者之所以划分为君子、小人,是因…  相似文献   

20.
“仁”是最能代表孔子哲学思想的范畴。“仁”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以下只注篇名)仁远乎哉?我欲仁,斯六至矣。(《达而》)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里仁》)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从这些论述看,“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