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那年一次偶然的因缘,我同可林一行数人,乘火车南下,参加庐山东林寺的念佛会。时值春夏交接,百花繁茂,灌木丛生。五月的天光云影,把庐山装点得清爽宜人。将近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寺院。暮薄苍苍,烟岚四起,西边的山头,那昏黄的斜阳正半衔着香炉峰,一派悠远。  相似文献   

2.
陈丰盛 《天风》2016,(9):22-23
记得十多年前刚结婚的时候,我们俩都二十五六岁。亲戚朋友在恭喜的同时,都不忘附带一句:“好啊!明年就可以生个孩子啦!”不过,因为要继续学业,我们打算暂缓要孩子。第二年,妻子回母校深造,弟兄姊妹讨论说:“可以先生个孩子,给你妈妈带啊!”我则认为孩子要自己带,也就没有考虑。第三年,妻子还在学校,  相似文献   

3.
杨联涛 《天风》2016,(1):10-11
正"生,还是不生?"值得我们好好思考,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对家庭教育、生养责任的深思。自从生育政策调整,全面放开二孩以来,在所有生还是不生的考虑中,折射出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与问题。"多给孩子一个伴"、"老了亲人多,热闹,养老压力小"等毫无疑问是要"生"的观点,折射出传统家庭"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观念,有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孤独是因孩子少才有的吗?孩子多就一定能养好你的老吗?  相似文献   

4.
景色壮丽的庐山锦绣谷下,面对云蒸霞蔚的香炉峰,一座古刹雄踞丘阜,红墙金瓦,气度非凡,这就是千古名寺,"净土宗"的发祥地——东林寺.东林寺地处幽谷,群山环抱,林木葱茏,风光锦绣.虎溪水从寺前潺潺流过,好似天然勾成的尘世与净土的标界.溪上,明代重建的虎溪桥头,一对虎头石狮历经风雨,  相似文献   

5.
正我一直在学习"接纳"与"放下",虽然愈学愈好,但有时候还是觉得不到位。因为,我还是会问:为什么?为什么这种事要发生?为什么事情会这样?为什么事情不能如我所愿?我发现,当我在问"为什么"的时候,其实是怀着一种受害者心态,想要讨回公道的。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先生不到四十岁。有一天,先生和孩子在地毯上玩时,倒在地上再没有起来,就这么走了,连一句"再见"都没来得及说。在谈话中,她隐约地问到"为什么"。我看着她充满泪  相似文献   

6.
声音的温度     
正几天前,单位里一个年轻同事敲我的办公室门,进来后问我:"我给您发了微信,不见您回复呀?"我说:"对不起,我没听见,有啥事你说吧。"可她却说:"您还是看微信吧。"说完就走了。我打开手机一看,原来是她老爸从杭州来看她,她的老爸也是我多年的文友,想今晚聚一下。你说这傻孩子,本是个有温度的事儿,就不能当着我的面多说几句话?一个楼层办公,还要发个微信。  相似文献   

7.
正我带孩子回了一趟老家,半个月后返回时发现,那些被我精心侍候过的花草,因为天气炎热导致严重缺水,很多已经成了"干柴",不由得心生伤感。虽然心知疏于照料,失去在所难免,但忆起十多天前它们枝繁叶茂、花朵繁盛的样子,还是非常感伤!清理掉枯死的花草,我对着一堆空花盆发呆,男主人安慰我:"你不是总说没花盆再种其他的花吗?现在有大把了。你可以重新把土翻一翻,种一些一直想种却没有种的花。"听了他的一番话,我豁然开朗,就像一道阳光,钻进心里头。可不是吗?空出了那么多花盆,又有理由买点喜欢的绿植装饰家里了。  相似文献   

8.
《天风》2020,(6)
正疫情期间,我没有正常地开展工作,全身心在家陪伴两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接受网课学习。我成了一名没有经过训练就上岗执教的"在家班主任",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挑战,我想绝大多数家长都面临这个巨大挑战,会有很多的不适应,甚至完全不在状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这段时间你有打骂过孩子吗?你有因为教育孩子的事情而气得吃不下饭吗?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回答说"我没有,我们相处得非常愉快"!  相似文献   

9.
香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焚香器具,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香、或陈设、或敬神供佛。文献记载,人类社会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使用各种香料以增香除臭、驱虫辟秽、防治疾病、驱寒取暖,而且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还是僧道巫医、平民百姓,对于香料和香炉都无不喜爱。历代用于熏香的器具,质地多种,造型也多样。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20,(9)
正前一段时间,我收到教会姊妹小宁发来的微信求助,她急切地想向我咨询。她的女儿小琳刚满14岁,正念初二,疫情爆发后,一直在家上网课。小宁急着说:"冯老师,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才向你求助,我和丈夫天天为孩子忧虑,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我安慰她说:"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操心的,你慢慢告诉我,孩子是出了什么状况?"她也发现自己太焦急没有表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爱唠叨的妈妈,有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儿子,为了让他记住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批评他时,常把他以前的"老底"翻出来,可是孩子仍然不见好,还是"小错不断"。对这个"小滑头",我真是又气又恨,因为我一直以为那是出干孩子的劣根性,却没有反思过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多年前的一个深秋,我曾出差到过贵州,到了贵州自然少不了要去看看黄果树瀑布。记得在上小学时,我就对黄果树瀑布情有独钟,那雄奇壮观的大瀑布从少年时起便悄悄挂在了我的心中,一直流淌了几十年,可惜始终未能亲临其境。这次有了良机,  相似文献   

13.
正儿子属九零后,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我任音乐教师且住在学校。有一首校园歌曲很流行:"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你是我们的好朋友……"我的母亲思来想去说:"就叫海鸥吧!"一来希望儿子成为人们的朋友,二来希望他能像我从小到大品学兼优。既生之,则养之;既养之,则教之。除照顾日常生活外,望子成龙的我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看图识字,写字画画背唐诗……以致儿子上学前就能背诵几十首唐诗,能认不少简单的汉字,能画一手像模像样的简笔画。我满心希望儿子能像我上学时一样,学习拔尖。入学后,没想到有失所望。儿子上课不认真,写作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看一档访谈节目,主持人问嘉宾在工作之余,最喜欢做什么?最喜欢去哪里旅游?最爱的一本书是什么?等等。嘉宾很认真地想了想,说:"我其实倒没有什么最喜欢的,生活中很多的东西我都很喜欢,没有非此即彼的情况,也没有什么不可或缺的爱好。"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问孩子:"你最喜欢谁,爸爸还是妈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06,(22):26
撒母耳是歌辖的后代,以利加拿之子(撒上1:20;代上6:27),作以色列的先知、祭司和士师四十年. 以利加拿住在拉玛,有哈拿和毗尼拿两个妻子,哈拿因为没有生育,心中十分愁苦,当她到示罗献祭时,在神的殿中痛哭,祈祷耶和华,许愿说:"万军之耶和华啊,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赐给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神顾念哈拿,她就生了一个儿子,给他起名叫撒母耳,说:"这是我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孩子断了奶之后,哈拿就把孩子带至示罗,先在神前献祭,再把孩子领到祭司以利面前说:这孩子是我向神求来的.所以我将这孩子归与耶和华,使他终身服事神.哈拿就回去了(撒上1:1-28).撒母耳则被留在以利面前学习事奉耶和华.他渐渐长大,神和人都越发喜爱他.有一天夜里,撒母耳已经睡着了,耶和华两次呼唤他,他都以为是以利,第三次才回答说:"请说,仆人敬听."神对撒母耳说:"我在以色列中必行一件事,叫听见的人都必耳鸣.我指着以利家所说的话,到了时候,我必始终应验在以利身上."次日撒母耳就把神说的一切话都告诉了以利,并没有隐瞒.撒母耳长大了,因为耶和华与他同在,将自己的话默示撒母耳,撒母耳就把这话传递以色列地,他所说的话一句都不落空,使得全以色列的人都知道耶和华立撒母耳为先知(撒上3:1-21).  相似文献   

16.
徐晓莉 《天风》2017,(10):19-20
<正>母亲是神放在我们生命中最伟大的守护者……前几天,我给母亲买了两件衣服,收到礼物后的母亲高兴得像个孩子,其实母亲已经七十多岁啦!想起母亲喜悦的样子,我的心也被温暖了……一个家,如果没有母亲,就不像一个家。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母亲,他就失去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就像歌里唱  相似文献   

17.
正有个人一生碌碌无为,穷困潦倒。一天,他实在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就来到一处悬崖边,准备跳崖自尽。跳崖前,他号啕大哭,细数自己遭遇的种种失败挫折。崖边岩石上生有一株低矮的树,听到这个人的种种经历,也不觉流下眼泪。人见树流泪,就问道:"看你流泪,难道也同我有相似的不幸吗?"树说:"我怕是这世界上最苦命的树了。你看我,生在这岩石的缝隙之间,食  相似文献   

18.
正我是总考第一的那类孩子的妈妈,有个被人称作"学霸"的女儿。总考第一的孩子,压力真的很大。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名次上从来没有进步一说,只有原地踏步和退步。所以,每次考了第一,女儿总会故作轻松地对我说:"老妈,下次未必是我了啊。"女儿能这么想,我就放心了,因为我也这么想。女儿在初三之前,其实一直  相似文献   

19.
正海伦·凯勒说:"我一直在哭,一直在哭,哭我没有新鞋子穿。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有人没有脚……"看到这句话,我心里一惊,我不也曾为没有鞋子穿而哭泣吗?不久前,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苦恼中。勤勤恳恳工作多年,可职称还是没评上。尽管别人都劝我说,评不上的因素很多,谁也不能否认我的工作成绩,可是我还是感觉很没面子。糟糕的情绪持续了很长时间,我觉得自己的表情都有点冷若冰  相似文献   

20.
小棉袄     
正妈只生了我一个闺女,她很满足。她常说:"闺女好,闺女是娘的贴身小棉袄。"而我这唯一的小棉袄却并不暖和,长大后越走越远,远到几乎只成了妈心里的一个念想。然而提及我这个唯一的小棉袄,妈还是很满足,总乐呵呵地说:"闺女好,虽不能贴身,但是贴心啊,走得再远心里都有娘。"如我这般的好闺女、小棉袄,"远、忙、孩子小……"却都成了不能经常回家看看的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