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鑫 《天风》2022,(3):50-52
成语"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也是孔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论语·颜渊》中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对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相似文献   

2.
凡夫 《天风》2009,(9):62-62
第六期《天风》在“媒体扫描”一栏中有一篇题为《忧心:乐于助人成‘另类’》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尤其是编者写的一段“随感”,觉得很有见地。的确是这样,我们不能让这个社会失去诚心和爱而变得越来越冷漠,我们需要付出真善美,去融化假丑恶。既然那些人知道在教堂里能够获得更多一点的爱心,那就让我们这些基督徒凭着自己的力量去证明这一点吧!  相似文献   

3.
胡煦之"体卦主爻说"及对"卦变说"与"错综说"之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林 《周易研究》2005,(6):43-50
胡煦是清初一位有独到见解的易学家,他考镜源流,参以心得,深契易理.胡煦根据<周易>建立的一套很精深的生成论哲学,不仅具有解经的意义,更含有哲学的意味.他提出的"体卦主爻说"比较严密地说明了卦爻的生成与变化,对<周易>中"内外往来,上下终始"的解释更为合理,更为贯通,从根本上纠正了"卦变说"与"错综说"之误,在易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思无邪"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为政"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思无邪"出自<商颂>,形容郊外牧马之气势,"思无邪"居末首,谓"思无邪,思马斯往",前面几首与其相配的,依次为"思无疆,思马斯臧","思无期,思马斯才","思无歝,思马斯作".按这个意思,"思无邪"似与前面不很匹配.前三句都是说"思"无可限制,没有尽期的意思,最后出来一个"邪""正"的问题,殊不可解;于是或以为乃孔子按自己的意思去发挥.  相似文献   

5.
周汝昌先生是著名的红学家,他不但对<红楼梦>有很深的研究,而对<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很有见地.尤其是他已是九十岁高龄的学者,头脑却异常敏捷,他随意拈来皆成珠玑.令人赞叹.但是他认为<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天"字是指"天子'而言,笔者认为欠妥.他又进一步阐释0K水浒传>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为此笔者愿以此文与周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6.
科学无禁区.不论来自何方神圣,它都要触动一下,搞清真相,这大约也是科学发展的一个规律.人们都承认,西方科学发达,而其中原因,说法纷纭,我以为其中之一,是不妨看一看近现代西方是如何斗胆地去触动上帝,以及硬是要搞清<圣经>真相的那种认真和努力.假若我们至今仍然相信月亮是天神居住的宫殿,人类决登不上月球;如果我们始终慑于痘娘娘的神威,天花也不会在今天青年男女的脸上绝迹.无数的事实说明,假使人们都浸淫于神灵创世和造人的神学,近现代科学就无从谈起.探索奥秘,质疑神圣,追求真相,执著验证,是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的思想条件,是一种科学精神.何宏博士的<"舍利子"之谜>,就颇生动地体现了这种精神.我们的时代,非常需要这样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孟子>当中讲述了一个有关齐宣王的故事,人们过分地关注"以羊易牛"这件事,而忽视了对直接导致此事发生的"见牛"的分析,从而也就没有认识到"见"当中所蕴含的道德本性.在孟子看来,我一旦"见到"了某物,它就已经依赖、从属于我,我就对它的生死存亡负有了道德责任,更不忍心去加害于它.而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恰恰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我们对一些伤害视而不见或见不到自己所加害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中庸>一书引"子曰"处甚多,"道不远人"章[1]即其例.此章论君子之道,内及"忠恕",与<论语>颇可映证.然细加推绎,又可见其说己非"忠恕"所能范围.深入研究此章,既有利我们看清<中庸>作者对孔子"忠恕"思想之发展,同时,对我们认识<中庸>所引"子曰"之特点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全能的父 <尼西亚信经>以"我们信独一上帝"开始,随即以"全能的父"形容这位独一上帝.我们所信靠的上帝,既是大有能力的主宰,也是慈爱的天父.  相似文献   

10.
袁磊 《美与时代》2004,(4):12-14
<人间词话>指出:诗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为"有我"之境;张先<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为"无我"之境.艺术创作也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郑板桥一竹画,曾题"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有我"之境;旧俄罗斯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无我"之境.<人间词话>还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概念作了更深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思想的现代叙述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严肃的拷问和危机中的变革. 从19世纪末"哲学"一语传人我国,严复、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相联通;到五四时代(1915-1928),经西学全盘输人之暴风骤雨般的洗礼,胡适写出<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完成<中国哲学史>之后,"中国哲学"就渐成为中国思想之现代叙述的通行表达方式,"中国哲学史"也在现代中国制度化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建构当中确立了不摇之地位.这一切的发生都显得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含具了相当充分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就在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鯈然其间而浑不自知之时,被公认是当代最大"哲学家"之一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发话了:"说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科学等等没有问题,但显然去谈这些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穿越欧洲模式之前的中国‘哲学',对我来说则是一个问题."他解释说:"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翻译'的转化等等,它是一种欧洲形态的东西,在西欧文化之外存在着同样具有尊严的各种思想与知识,但将它们叫做哲学是不合理的."因此,中国仅可以说有思想,而绝无严格意义上的"哲学".  相似文献   

12.
"才"是程颐在释<易>时所使用的独特概念.从根本上说,"才"来源于<易传>中的阴阳观念.但程颐在使用这一观念时摆脱了以非统一、即对立的关系来理解传统的阴阳,而是在一种更独立的意义上去使用阳或阴的观念--"才".在<程氏易传>中,"才"象征着某种不屈于人生欲望的克已能力,同时它又是某种在政治生活中拯救时局的才能.可以说,"才"之观念反映了程颐易学的某些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21世纪初,重新研究和翻译中国最古老的"五经",有什么意义呢?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朝,这些经典已经是很古老了.而现在呢?我只能引用"五经"项目主持人、我的老朋友施舟人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施舟人把多语种"五经"的翻译和基督教<圣经>的翻译作比较.我认为这个看法是对的,尤其因为从年代来看,这两种经典是在同一时代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1月8日,<南方周末>报第10版刊登了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马彦军的一篇文章,题为<一个副省长"借佛敛钱"的内幕>.丛福奎原是一个普通技术员,通过自己艰苦努力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并成为河北省常务副省长,具有20多年的党龄.就在他有了权利的时候,开始蜕化变质,多年来,与"气功大师"勾结,从信佛到打着"做佛事"、"做善事"的幌子,在短短4年间,肆无忌惮地进行权钱交易,先后向6位私营企业主疯狂索贿、收贿1700万元人民币,从而堕落为人民的罪人.读完此文,发人深省,给人警示.我们不禁要问,堂堂副省长为何会堕落到此种地步?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如随着地位的变化,他对自己的要求逐渐放松,官本位思想日益严重,对利益和金钱的追求过度膨胀等.但迷信鬼神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5.
读王家台秦墓竹简"易占"札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些学者认为,王家台秦基竹简"易占"可能有两个不同的抄本,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秦简"易占"少督卦中的"口小于",有人认为是"周小子",但我们认为更有可能是"晋小子","易占"右卦中的"平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宋平公",但我们认为是"晋平公"的可能性更大;秦简"易占"可能真的如有的学者所说即是汲冢‘易繇阴阳卦>,而且秦简"易占"或<易繇阴阳卦>可能与汲冢书中的其他"杂碎怪妄"之书大有关联.如果秦简"易占"涉及晋小子、晋平公的观点成立的话,则其与殷易<归藏>不相关的材料就更多,其是否为殷易<归藏>就更值得怀疑了.  相似文献   

16.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证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里的eudaimonia概念是"在两种意义上说的",而非只具有一种意思.它既是"活得好"也是"做得好".这一区分构成了亚氏伦理学主要论证的基础.它是一条贯穿许多主要论争的单一线索.对于这两种用法的区分将能够提供对这些争辩的一种统一性的解决.尤为重要的是,它将使我们得以用一种不十分费劲的方式去阅读那荆棘丛生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的第六到第八章.幸福是"活得好"还是"做得好"这一问题是一个比涵盖论-理智论的论争更为基本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涵盖论-理智论的论争之所以会发生,正是由于争论双方都没能在作为"活得好"的幸福与作为"做得好"的幸福之间进行区分.他们共同地设定幸福的意思在于"活得好",然后开始争论它到底是各种善的复合、还是专注于思辨.本文将首先表明对于活动的讨论在亚里士多德幸福论之中有着何种位置;然后,我将论述"做得好"和"活得好",并将讨论下面一些争论主题:(a)幸福的两种标准;(b)思辨生活的非实用性;(c)首要幸福与第二等级幸福这一层级的性质,以及(d)道德与思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尼西亚信经>以"我们信……"开始,然后申明大公教会对天父上帝、耶稣基督、圣灵的信仰."信"是基督徒生命的关键,因为我们是基于上帝的恩典,透过信仰为我们死而复活的主耶稣基督,让我们得以称义(罗1:17;3:26,28),与上帝和好(弗2章),我们可以得救,得着永生(约3:16).对上帝及耶稣基督的信仰是基督徒安身立命的基础.在谈论各教义课题之先,要先谈谈什么是信仰."信仰"一词有两种用法.按第一种用法,信仰是名词,指所信的内容,可说是基督教信仰的教义.基督徒相信上帝创造世界,相信耶稣基督拯救我们脱离罪恶和死亡的权势,相信圣灵在教会和信徒生命中工作等,都是信仰的内容.教会聚会中的唱诗、讲道、祷告、礼仪,以至教会提供的各种教导,以至神学工作者的著作等,都涉及以不同方式表达的信仰内容,而<尼西亚信经>就是对基督教信仰内容的权威性表白.信仰的内容乃是教会对信仰的对象--三一上帝--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现时研究王阳明的资料,一般强调阳明"致良知"的个体性方面,较少有整体性的表达;并且对<大学问>重视不够.<大学问>是王阳明晚年的终极性目标,"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致良知"所要实现的思想的整全表达.良知的核心是仁,仁表现在关爱、关怀时有差别,这是儒家所承认的;同时由孺子、鸟兽、草木、瓦石等事事物物,体验万物的良知.由此可知,中国哲学本来就关怀生态,我们过去重视不够,值得反思.本文拟对王阳明<大学问>"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如何实践"致良知",发挥仁学本义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周易>的"保合太和"说在理学史上的重要影响是由张载发端的.太和"中涵"两体或万物是张载"太和"论的重要内容,由此构成的整体气运动,"时措"而"时成",始终条理的相互呼应."仇必和而解"的命题亦可以在此前提下得到恰当解释."太和"在王夫之发展为宋明理学诸宇宙本原概念的统一体,超越了张载对"太和"概念内涵的规定."太和"意味无处无时不和."一物两体"说在张载主要是一种思维方法,王夫之却经由此方法进一步去追溯实体.张载的"不有两则无一"与王夫之所注的"非有一则无两",体现了双方重两与重一的思想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周易>哲学的"中道"法度有三个:"三才定中",发轫于天地,展现天地贞观的宇宙图式;"体用得中".思辨于筮法,萌发道器合一的本体架构;"时行成中",着跟于天下,诉说乐天知命的生存情怀.这三者各有特色,又相互关联,共同组建了<易>之生生之道.其影响也早已远远超出了易学范围.对其探讨,有助于我们把握<周易>哲学的底蕴,也有利于我们洞悉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