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琴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乐器,其中最为独特的当属无弦琴.<晋书·隐逸传>记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就是无弦琴的来历.按理无弦则不成为琴,所以陶渊明的无弦琴让人感到很奇怪,也促使人们不断去探究其中蕴含的奥妙.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无弦琴意蕴易学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无弦琴"不仅表达了玄学本体之"无"的意趣,而且也表达了对"有"的特殊作用的重视.这种求本而不舍末的哲学观念的人生实践,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间性、现世性特点.<周易>借重事象以明吉凶易理的文化传统是其重要影响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3.
生命之曲     
一片寂静,万籁无声,生命之曲在沉默。在这寂静中,意志失去生命,思想消失踪影。欢乐如同野鸟逃开人们。欲想打破这寂静的幻境,于是我操起手里的弦琴。这弦琴是我从基督爱情之火,夜莺之乡取来的。我的弦琴的声音非常甜美。来吧,请君坐下来听我弹奏一首新曲。  相似文献   

4.
《溪山琴况》是明人徐上瀛的一部琴学专著,在中国琴学史甚至音乐史中都有极高的地位,但由于"音义精微而笔墨冗长",读者往往难得其中真意。实际上,《溪山琴况》作为徐上瀛的大成之作,不仅是其古琴演奏经验的全面总结,更是其人生观的集中反映。从其中"雅"况入手,分析"雅"况与其他诸况之联系,试图找出本书的内在联络和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多次提到无声的音乐,如老子的"大音希声",陶潜的无弦琴,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以及礼记中的"无声之乐"等等.从表面上看这些命题均是对有声之乐的排斥,而对无声之乐备加推崇.然而它们深层次的内涵与美学意义则大相径庭.若不仔细分析,极易将其混为一谈.本文集中对这些命题做了分析,以期对它们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以琴入诗,以诗颂琴,自先秦《诗经》就已经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发展出独特的琴诗文化。琴诗作为一种特殊主题的文学作品,具有言志、放怀、悟道等审美作用。诗人通过"琴"这一对古代文人最重要的修身养性之器的吟诵,抒发内心的情怀,感悟人生的道理,获得心灵上的解放与对道的形而上之体悟。诗与琴是中国古人言志缘情的最佳途径,通过优美感人的琴诗,古人将诗乐文化的精髓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在其中寄托了其审美理想与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7.
明初正一道第43代天师张宇初与古琴有着不解之缘。他自幼嗜琴,喜与琴士交,凡遇操缦者必登门叩访。出于对琴的喜爱,张宇初积极思索其哲学意义与文化内涵,形成颇具特色的琴学思想,即弹琴要在"得性情之正",琴有修身立德、怡情养性的乐教功用。基于此,他将弹琴作为道教徒修身、悟道的应修技艺之一,在《道门十规》中要求门人弟子在闲暇时抚琴自娱。这一规定促使能琴的道士不断增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家琴"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司马承祯(639~735),字子微,盛唐时期道士,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著有《坐忘论》《天隐子》《服气精义论》等。司马承祯既是文学素养颇高的文人,又是精通音律的音乐家,《琴书大全》中说他"尝著《坐忘论》,因援琴而作《坐忘引》,又每调弦爱作商声,以其清泛疏越,故歌《白云引》,明其道号尔"~1。可见,司马承祯偏爱清素空灵之乐,弹琴奏乐也与其修仙之道相连。素琴之艺术性《素琴传》开篇按照为人立传的体例,明确指出素琴的出处、材料:"桐琴,字清素,临海桐柏山灵墟之木也。"~2字典中解释"传"为"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或"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有为他人作传者,也有作自传者。  相似文献   

9.
考察成人在错误信念(FB)任务上是否存在"知识偏差"效应。实验1重复Birch等的实验程序并未得到与之一致的结果,成人在FB任务上的表现不理想,且无"知识偏差"效应存在。实验2排除琴盒位置及颜色的突出性影响后,结果与实验1相似。成人在FB任务上的不佳表现与成人具有心理理论的事实相悖,说明把通过FB任务作为衡量心理理论的唯一评定标准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0.
刘勇 《中国宗教》2022,(3):80-81
吴派琴禅的特征体现在将禅宗超越二元分别的思想融入古琴技艺中,琴禅者或用琴修身理性,或以禅喻琴,从而禅宗“无住”“无相”“无念”的智慧融入抚琴弹奏的过程,使得人琴一如、自在无碍,听者聆之便能生起道心。在中国的古典艺术中,古琴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位居“四艺之首”。  相似文献   

11.
朱鹂 《天风》2010,(5):44-46
<正>"司琴"这个名称经常出现在我们崇拜的程序单里。从字面上看,"司琴"是指操作琴的人。几乎所有的教会都有这样的圣乐服侍者。合格的司琴不仅能够演奏乐器,还应不断提升教会音乐的服侍观念以及音乐技巧,成为  相似文献   

12.
济胜之具     
如果说,生命是一首美妙的歌,那么,这首歌的旋律是什么?奏响这首歌之旋律的琴又是什么?前段时间,在《世说新语》中读到:许玄度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译白了就是:许玄度喜好游山玩水,而他的身体轻健,特别地便于登山行远,因此,人们总是羡慕地说:"许玄度并非只有仰慕胜景的情怀,更拥有了能让自己登达胜境的强健之躯啊!"  相似文献   

13.
文之于义,有本义、引申义、通假义,读古书须通之,方能较少误会古人意。望文生义,难免背离作者立言之本旨。《论语》"小子何述"、"长而无述"、"述而不作"之"述"都用本义"遵循";"有耻且格"之"格"训为"标准"更为准确;"先之劳之"之"劳"是"忧"的意思;"仁者虽告之曰"之"虽"通"唯",训"只"(仅),"虽告之"谓仅告之,无附加信息;"不得中行而与之"之"与"通"举","与之"即举荐(拔用)之;"行中虑"之"虑"通"律",其义为"准则"。  相似文献   

14.
琴,又称为七弦琴,因其乃尚古之物遗存,所以又被称为古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民族乐器。相传最早为尧、舜创制。古籍中多有记载。如《乐记》中说:昔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太平御览》中有尧使无勾作琴五弦,《事林广记》中说:古之琴止五弦,以应五音,周之世添二弦,曰文弦、曰武弦。琴者,情也,传情以达志,借情以言性。古琴强调中正平和,适宜修身养性,抚琴听琴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画论中的"气韵",自谢赫提出之后贯穿于整个中国绘画史,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琴论中"气韵"这个美学范畴出现得比较晚。当对于画论和琴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古琴与绘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在"气韵"这个美学范畴上却有许多共通之处。通过对比研究,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琴曲     
琴无尊卑,曲有俗雅。 生命如琴,内在的心灵才是她的演奏者。  相似文献   

17.
有情、无情之辨为何晏与王弼圣人观分殊之要。现有研究一般从性情关系入手,以"性其情"来把握王弼之圣人观。然就相关论说来看,王弼之关注重点似在"无累"与"应物"。王弼与何晏均主张圣人"无累",但就如何实现"无累"却有不同。何晏延续了庄子以来"弃世则无累"的道家思想,而王弼会通儒道提出了"应物而无累"的观点。王弼之所以主张圣人"应物",在于其强调"得志"之重要;王弼之圣人之所以能"应物而无累",在于其"神明茂"与"通无"。理解王弼所言"累""得志""神明""无"等概念,均需从《周易》及其易释中探寻其源。  相似文献   

18.
正古琴音乐作为传统文人音乐的一种重要形态,经过历代的创作,逐步形成了大量的古代琴曲作品,其艺术内涵极为丰富,就存世琴曲的表现题材来说,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儒、释三家密切相关,而现存的3000余首琴曲作品中,又以表现道家文化内涵的作品数量最多。琴曲《神游六合》即是现存琴曲中的一首典型的道家风格作品,成曲年代及创作者均已无从考证。因其曲意深奥并在传承中受到人为秘藏、篡改等影响,所以流传极少。这首历史久远的琴乐作品蕴含了深刻的道家思想,明代朱权(1378-1448)评价说:"其曲弥高而和弥寡,是以鼓之者少而听之者稀。"通过现存谱本的比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用Ereignis取代"存在",意在摆脱存在的"有化",使存在归其本源并与价值的虚无剥离开来。Ereignis的本质不是存在的虚无,而是"无"之"在"即"无化"。"人"作为"有死者"对Ereignis的领会,本质上是对界限及有限性的领会,"无"乃是"剩余",Ereignis也见证了人之"无"。透过"话语"(Sprache)而通向"语言"(Sage)即真理,必诉诸于"最后之神",但"最后之神"到底反映了西方话语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20.
杨简接续和光大陆氏心学,以"心"为本,将"心"之范畴彻底化、圆融化,建立了完全意义上的心本体学说。杨简认为,本体之心是人人之所自有而又超越个体和时空的宇宙本根。它本然自足而自明自神,虚明无体而范围天地,发育万物,贯通古今,自善自仁。杨简心之本体具有六个特性,即内在性、超越性、神明性、虚而无体性、感通天地万物之性和道德伦理性。通过对"心"本体的阐释,杨简抛弃了陆氏"沿袭之累",继承陆氏又超越陆氏,因此,走向彻底的唯"心"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