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采立足于感性生命的基础性、多元性及创新性这一生存现象学立场,把基督教超验道德解释为颓废生命的虚幻的价值表达,揭示了其否定现实生命的存在意义及其美好达成的虚无主义实质。他认为,基督教道德的禁欲主义否定了人的本真感性及其升华的意义,本质上是颓废者对生命中障碍痛苦、厌倦无聊等必然感受的一种消极逃避;其同情主义尊崇病态而虚弱的生命,遏制了独立自强、竞取超越等创新品质的积极生成;其灵魂平等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否定了类的发展所需要的争高竞长及由此形成的等级分层的存在价值。尼采的批判坚持从"生命本身"出发理解和建构道德,废除了绝对化的超验视角和尺度,高扬了本真的个性化创新生存的美好意义;其局限在于没有看到人的工具性生产和互主体性交往对道德的深刻影响,忽略了休戚与共、平等互助等协调性道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论证差别原则中不平等的正当性,约翰·罗尔斯和布莱恩·巴里进行了帕累托论证。G.A.柯亨在《拯救正义与平等》中,对这一辩护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质疑。他提出帕累托不可比选项,揭露其帕累托论证的内在逻辑矛盾,并指出该论证的两难困境,以期推翻帕累托论证。柯亨的反论证目的在于批判人与人之间深层的不平等。本文在最后通过追溯柯亨语境中的"与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相融的不平等",考察他对"不平等"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社会平等是一种不同于分配平等的平等观,其以每个人都应得到平等尊重与对待为辩护基础,要求消除人们在支配、尊敬与地位等方面的社会等级差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安德森、舍弗勒、杨等关系平等主义者认为,平等的价值要义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非分配问题,社会平等才应是正义的首要关切,并意欲通过制度设置构建平等的社会。本文认为,将社会平等等同为一种正义观念的尝试是行不通的,因为这种尝试无法完全实现社会平等诉求。社会平等概念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其中包含正义的诉求,并超越于正义。  相似文献   

4.
非常喜欢一句歌词: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这句话平实、美丽而深刻!清清楚楚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最显而易见的关系和人生在世最自然最根本的需要。生活在生命与生命相互维系的氛围里,别人需要我们或我们需要别人,就象维持生命的水对整个人类是必不可少的一样至关重要。如果身边的人都弃我们而去,我们的生命将何以为继?有些人在生活不如意时,会轻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自以为他对自己的生命掌握着生杀大权,其实这是极端自私和残忍的表现。天主用爱救赎了人类,为了我们的重生,他把自己的独生子打发到世界上来,使我们藉着他的痛苦和死亡得到生命…  相似文献   

5.
大千世界,纷纭众生,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始终存在的。任何形式的不平等都表现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不平等是很有限的,可是我们感觉到的不平等却  相似文献   

6.
生命自主: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终极价值追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生命自主的含义人的生命 ,首先表现为一种自然存在形式和物质复合体 ,也就是指人的自然生命。但是 ,人之为人 ,不在于他有自然生命 ,而在于他还有着特定的人格 ,在于他的“价值生命”。“价值生命”作为对自然生命的否定 ,是人的自为之有的存在状态。在生命的类化过程中 ,人扬弃的是自然生命的自在性 ,超越的是生命的内在性和主观性 ,获得的是一个新的以意识自觉为前提的个体性的生命 ,即价值生命的创生。按照马克思的说法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这一有意识的生…  相似文献   

7.
在对分配正义的讨论中,平等主义观点近几十年来甚为流行。著名哲学家哈里·法兰克福对此提出犀利批评,并主张一种充足主义的观点,认为真正重要之事不在于比较人们之间是否平等,而是要让每个人都拥有"足够",即让更多的人达到充足的门槛水平。法兰克福的观点虽然具有吸引力,但研究发现,他对"充足"的定义非常模棱两可,对平等的理解也过于窄化,还忽视了充足门槛上下的不平等问题及其引发的不利后果。在这个意义上,充足主义其实并不充足。充足与平等都是分配中重要的道德价值,充足不能完全离开平等而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8.
自然生态美是地球经过长期发展演化而创造出来的自然本身的一种生境之美。自然生态美直接地呈现为一种整体的自然生命样态之美,具体地表现为自然生态的生机美、季相美、整体风貌美与和谐美。对自然生态美的把握与感受,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生命间的一种默契与相合,它不是一种置身自然之外的对象化感受,而是感受者与被感受对象处于同一时空境域,是一种互含互摄的、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是人全身心的投入与融合,是以人的全部生命熔铸于自然整体生命中而获得的一种"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合道"的超越性生命境界美。  相似文献   

9.
病胎淘汰     
正终止妊娠经产前诊断发现具有严重先天畸形或可能致死的遗传疾患的胎儿,亦称选择性流产。对于应否通过终止妊娠淘汰具有严重疾患的病胎,人们的认识不一。反对意见的代表主要是宗教界和自由主义人士,认为生命是上帝所赐,即使是一条残废的生命,也无人有权剥夺其生存的权利。生存权利平等是生命的基本权利,要用尊敬生命的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对待残疾的生命更应该有恻隐之心。赞成的意见认为,终止病胎妊娠,有利于阻断遗传疾病的延续,解除困扰家族健康的魔咒,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使人  相似文献   

10.
一种理想的财产权理论,应当既可以充分地尊重私人财产权,以便维护个体自由;又可以考虑到财产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分配,从而适当地兼顾社会平等。洛克等人所代表的自然(劳动)财产权立场强调了自由而忽视了平等;与之相反,费希特等人所代表的契约财产权立场则强调了平等而忽视了自由。针对上述困境,黑格尔试图依据"普遍人格"概念,构想出一种全新的人格财产权理论。它一方面借助普遍人格的"自我决定"能力,证成个体占有对象、确立排他性财产权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依靠普遍人格的"主体间性"特征,阐明将他者纳入考虑、与他者分享财产的重要性,较好地兼顾了自由和平等两个方面,在自然权利与契约权利之外,开出了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11.
契约论的基本思想是:道德应该仿效人们相互间所同意的互惠或地位平等的人之间的合作,或者预设于其中.一个行动是对是错必须取决于该行动是否符合或违反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平等的人们之间达成的或者可能达成的合乎需要的契约的对象.自利的契约论认为,各方的平等状况仅仅是事实上的,各方对原则的选择也是以理性地自利为基础的.非自利的契约论则认为,合理的互惠或道德上平等的人们之间的公平性的一种理想.  相似文献   

12.
萨满教研究有两大误区:一是心理意识范式误区,二是原始主义误区。在北极民族中,人与土地、景观、动物、神灵、宇宙之间的关系通过公共献祭仪式得以充分体现,其萨满教信仰建立在灵性本体论基础之上。在灵性本体论中,世界并非是二元对立的世界,而是由各种生命关系构成,社会概念包含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存在,因而北极民族形成了尊重自然、生命平等的理念。因此,将传统萨满教智慧与经验应用到环境保护、生态恢复、文明重构等社会发展策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关于基因技术应用的人性论论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对自身生命过程的干预和控制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也对人的尊严和价值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在新的情势下,怎样利用技术才能避免伤害,体现尊重人的精神?哈贝马斯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每个人只有将自己看作是人类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人种当中的一个份子,才能避免对其他生命控制和操纵,才能避免对待他人的工具化态度。只有从人类学的广阔视野出发,变人与人之间的主客体关系为主体间性关系,才能深刻理解生命伦理学尊重原则的哲学基础和人文内涵,从而为技术的道德化使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对自身生命过程的干预和控制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也对人的尊严和价值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在新的情势下,怎样利用技术才能避免伤害,体现尊重人的精神?哈贝马斯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每个人只有将自己看作是人类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人种当中的一个份子,才能避免对其他生命控制和操纵,才能避免对待他人的工具化态度.只有从人类学的广阔视野出发,变人与人之间的主客体关系为主体间性关系,才能深刻理解生命伦理学尊重原则的哲学基础和人文内涵,从而为技术的道德化使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从心本体论出发,进一步拉近了圣凡之间的距离。而王艮的"满街人都是圣人"说,则不仅在理论上为"圣凡平等"奠定了基础,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为由凡转圣和由圣转凡提供了最便捷的通道。他不仅把庶民的日常生活升格到圣域的高度,而且把圣人的道德属性降格为庶民的标准;使凡人成为圣人,又使圣人成为凡人;让精英化与世俗化同步,教化目的与平等理想共存。相对于宋儒"圣人可学而至"的精英教育理念,"满街人都是圣人"可以说是一种世俗社会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6.
当人们思考社会平等时,必须面对每个人之间的差异。罗尔斯在面对自然偶然性和社会偶然性的时候就出现了困难。实际上平等总是设定了不平等,没有不平等,平等就没有意义。平等就是用来证明不平等的正当性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恰恰运用了这种辩证关系,不断地夸大和设定各种不平等,以维系这个社会的平等的运行机制(机会均等)。如果没有不平等的存在,平等的社会机制就无法运行。在对平等的这种追求中存在一种同一性的逻辑,它忽视乃至否定了人的差异,追求社会平等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差异。这就是要让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实现。  相似文献   

17.
由儒、佛、道三大支柱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关注生命.尽管儒、佛、道对生命最深层次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其生命伦理精神是一致的.它们都主张以贵生精神看待生命的价值,以平等精神衡量各个生命的价值,以仁爱精神善待一切生命,以和谐精神调节生命之间的关系,并以超越精神面对生命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阿甘本以赤裸生命和例外状态为核心概念,建构了其生命政治哲学。阿甘本认为,现代政治的重要特征是,人的生命被政治化,人变成了神圣人,人的生命变成了赤裸生命。而这种赤裸生命所存身的空间就是例外状态,例外状态是现代政治治理的典范,而例外状态又以集中营为其典范。阿甘本的现代生命政治理论是对极权主义和现代政治的批判,它揭示了现代生命政治的困境,并试图用形式生命和共同体的建构来解决这一困境。面对阿甘本所提出的现代政治的困局,只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打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壁垒,才是彻底解决生命政治提出的困局之路,也是通向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即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同体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9.
平等问题是当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主题。马克思认为,平等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社会经济关系的观念表达,平等关系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性实践活动,而不是抽象的原则和观念;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真正的平等,所谓的平等只是以个人权利为核心、以商品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从人类历史发展看,现代社会的平等其实质是异化的扬弃和人的解放。对马克思平等观的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党和政府执政方略和治国理念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善待失望     
一个人容易在黄昏中被伤感笼罩,是因为他有着太多的失望。 一个人之所以会失望是因为他曾经热烈地希望过。人是靠希望活着的。希望给人的生命带来了热情和动力,即使希望不幸破灭,但那种希望的感情过程仍不失为生命的一段辉煌。因此,失望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从来不曾失望过。 没有过失望的人,生活的滋味不会完全,生命的过程不能完整。生命是由无数行为过程构成的,有行为就必有成功与失败;生活是酸甜苦辣酿造的,大凡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