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节日     
三清圣会道教信仰的最高尊神为“三清”。道教相信“三清尊神”是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出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出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出神宝君。三清都是元始天王所化法身。《列仙传》说: “元始天王在天地末分时之一元精气,在大罗天上,化身于三清。一化无形天尊(今称元始天尊),常住清微天之玉清境;二化无始天尊(今称灵宝天尊),常住禹馀天之上清境;三化梵形天尊(今称道德天尊),常住大赤天之太清境。亦即元始天尊常住的境界,是三十五天之上的玉清境;灵宝天尊常住的境界,是三十四天之上的上清境;道德天尊常住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道教"三洞"学说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古道教"三洞"学说对道教的整合和统一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东晋末年江南出现的一批早期灵宝经中,已经有相当完整的"三洞"学说."三洞"一词的最初出现与《三皇经》有关.其哲学思想的基础是汉代以来早期道教对"元气"论和"三一"理论的发展.而早期灵宝经将其与上清、灵宝、三皇等三组道经相结合,使之具有了"三洞经书"的涵义,并确立了元始天尊作为"三洞经书"共同教主的地位.作为中古道教各宗派中与佛教关系最为密切的灵宝派,其"三洞"学说一方面使道教统一的经教体系的建立具备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突显了这一时期道教理论建设中的"文化本位"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步入神州大地的道教宫观时,多数宫观内有座“三清殿”,是宫观建筑的中心,殿内供奉着“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那么“三清”在道教中的含义及其流变如何,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三清”就其文义的神学内涵来看,“清”是受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影响,即“清气为天,浊气为地”而来的,“清”在这里实指“天”。至于为什么用“三”来表述“清”,而不是其它数字,仔细分析主要原  相似文献   

4.
三皇经新考     
道教三洞经教传统,除了洞真(上清)、洞玄(灵宝),还有一洞,就是洞神(三皇经系)。代表洞神的《三皇经》是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可惜这一部重要典籍早己亡佚,故历来研究甚少。围绕着《三皇经》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对相关资料重新作了一番梳理,指出:《三皇文》传至葛洪有三条来路,一是帛和所得天文大字一卷本,二是葛玄一郑隐一葛洪这一传承的《三皇内文天地人》三卷本,三是鲍靓所得、葛洪兼受的“与世不同”的本子。杨羲等人也传《三皇经》,陆修静、陶弘景皆得之于此,可能与鲍靓本有关。此外,根据诸书称引,对广义的三皇经即《洞神经》及其内容、三皇神系、三皇道士的修行方式等,也作了一些探讨。认为:著录的《洞神经》14卷是刘宋陆修静编《三洞经书目录》时的情况,可作为三皇系经书断代的标准。实则称“洞神三皇”之书较此为多,皆陆修静之后增殖繁衍。又认为,南北朝时代三皇道士既有经戒(戒有洞神八戒等),又有法策符图、斋醮科仪等,又有法服,称三皇为一经教派别,也未尝不可。文末将《三皇经》亡佚的时间推测为元初焚经之祸。  相似文献   

5.
妈 祖 又 称 天 妃 、 天后 、 天 上 圣 母 。 系 道 教女 神 之 一 。 妈 祖 的 奉 祀起 于 北 宋 。 北 宋 宣 和 五年 1123年 ,赐 庙 额 曰顺 济 。 南 宋 绍 兴 二 十 六年1156年 封 灵 惠 夫人 。 元 世 祖 至 元 十 五 年1278年 ,再 进 爵 为 天妃 。 明 清 时 期 又 多 次 加封 共 达 36次 , 封 号 累叠 竟 达 64字 之 多 。 《正统 道 藏 》所 收 《太 上 老君 说 天 妃 救 苦 灵 验 经 》中 称 : 妈 祖 为 斗 中 妙 行玉 女 所 化 , 受 太 上 老 君之 命 降 生 人 间 救 民 疾苦 。 明 代 由 皇 帝 钦 定 妈祖 为 道 教 …  相似文献   

6.
茅山派     
道教教派之一。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所创。因于茅山筑馆修道,尊三茅真君为祖师,故名。此派主修上清、灵宝和三皇等经书,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主张思神、诵经、修功德,兼修辟谷、导引和斋醮。该派代表人物除陶弘景外,隋唐时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高道辈出,隐若道教正宗。及宋稍衰。北宋时与龙虎山、閤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元代以后归并于正一派。(钱安靖)  相似文献   

7.
正一道     
道教教派之一,或称正一教、正一派。元以后,为道教上清、灵宝和天师道等各符箓派之总称,与全真道同为道教之两大派。正一道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不重修持;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降神驱鬼,祈福禳灾。相传张陵创教时,称太上老君降授以三天正法,“教以正一新出道法”,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以“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云笈七籤》卷二十八),陵子衡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袭教居阳平山,岁以经箓授弟子,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世纪以降道教法次的逐步形成与道教仪式的发展趋向 五世纪以前来源不同的各种道教传统基本上只是各自发展,或仅在小范围内互有交流.大约从五世纪开始,以古灵宝经为先导,道门内部产生了凝聚联合的意识.(766)古灵宝经率先融合多种道教传统,"三洞"、"三乘"、"三十六部尊经"等具有凝聚联合意识的术语概念都是最早由古灵宝经提出的(767).由于古灵宝经出世不久即"风教大行",这些术语概念也很快在其它道派中流行开来(768)."三洞"说标志着南方三皇、上清、灵宝三大经派的联合,大约南朝齐梁时形成的"七部"(769)说标志着更大规模的联合.  相似文献   

9.
<正>志心皈命礼。青灵洞阳,北都宫中。部四十二曹,偕九千万众。主管三界十方九地,掌握五岳八极四维。吐纳阴阳,核男女善恶青黑之籍;慈育天地,考众生箓籍祸福之名。法源浩大而能离九幽,浩劫垂光而能消万罪。群生父母,存殁沾恩。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灵青虚大帝,青灵帝君。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青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炁和凝  相似文献   

10.
我们课诵《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时,在念完诸品经、诰后,高功便提提纲:“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深”,表白接云:“欲免轮回苦,大众转天尊”,于是便起天尊板:“太乙救苦天尊”,大众列队出坛转天尊。这一位太乙救苦天尊,在道门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由于他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寻声赴感,救苦救难,故而在信徒心目中有深厚的信仰基础,尤其在度亡斋醮上,不论使用何种科书,无一不请天尊加持。社会中有人根据《封神演义》等小说,把这位天尊称为“太乙真人”,当成一般神仙看待,殊不知,此天尊于天界品位之高,是与三清四御同等尊贵的。道教神谱中至尊至贵者,首…  相似文献   

11.
天师道认为,太上老君于东汉向张道陵天师传授正一盟威之道,二者由此形成师承关系。灵宝经不仅继承了该师承关系,而且新加入了老君向张天师传授灵宝经教的说法,陆修静《灵宝经目序》中也特意提到“老君降真于天师”,这些都是为了强调灵宝经原本就是天师道经典。东晋末葛氏一族在造构灵宝经之时,在老君和葛仙公之间新建立了师承关系。向葛玄传经的神之所以是太极真人,是因为太极真人为老君别称,太极真人与葛仙公的师承关系即老君与葛仙公的师承关系。如此一来,灵宝经就被纳入了崇拜老君的天师道信仰体系之中。与之类似,北天师道基于老君在北魏时期向寇谦之降授经教。由此可见,六朝时期天师道中存在老君向张道陵之外其他人传教降经的说法,并以此方式增加新的经典和教法。因此,灵宝经应被视为东晋时期天师道降经的产物,兴起于东晋葛氏一族之手,经陆修静整理改编之后为南朝天师道“三洞弟子”的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3月31日(戊戌年农历二月十五),适值太清仙境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圣诞,各地道教界纷纷举行祈福法会,表达恭贺之情,祈愿道祖庇佑,国泰民安,世界和平,道脉永续,教法兴隆。  相似文献   

13.
真武大帝诞辰真武,又称玄武、或玄帝。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一○一二年)为避“天尊圣祖”赵玄朗(赵宋王朝的祖宗神)之讳,改称真武。其诞辰为三月初三日午时。道书载:玄帝乃先天始气,太极别体,下降托生于净乐国善胜皇后。因念道专一,舍俗入道,居武当山(是山一名太和、一名仙室、一名大岳)。修烁期间感悟老妪“铁棒磨成针”之语的点化,道心益坚。四十九岁得上道功成飞升,为镇北方之神,号真武。赵宋以降,各代朝庭对真武十分尊崇,宋大中祥符(1008—1016)间尊为“镇天真武灵应祜圣帝君,”元丰间(1078—1085)  相似文献   

14.
“三十六天说”是道教诸多天界构成理论中最重要者。这一理论并非源自刘宋天师道经典《太真科》,而是肇始于东晋,受佛教天界观之影响,在中国传统“道-气”宇宙论的基础上,以灵宝经系“三十二天”为主体架构,同时将纳音理论中的“五方炁数”、道教的“玄、元、始三炁”“三清天(境)”以及上清经系的“九天”“三十六天”、天数“十二”等多种元素融汇其中。这些构成要素在东晋南北朝道经中已经出现,但尚未完成系统性整合。及至唐初,随着四种民天理论的定型以及三清天与三十二天关系问题的解决,“大罗天—三清天—种民天—三界天”的结构才趋于稳定,进而广泛流行并被不断修订。“三十六天说”是不断层累的产物,除主体架构相对固定外,后人在诠释时多有发挥,并在宋元适应性地增加对“玉皇”等新贵神格的对应。“三十六天说”可视作围绕其核心架构形成的一类天界理论的统称。  相似文献   

15.
《三皇文》在魏晋道教徒中是极受重视的道书,南朝时以《三皇文》为基础,续加增益,孳(阝孚)出一大组道经,陆修静总括三洞,将之编成洞神经,为三洞经书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巨,但这部重要经书明白大霁《道藏阙经目录》已著为阙经。直到现代陈国符先生著《道藏源流考》也认为它已佚失。于是当代学术界对《三皇文》的研究,便失去了第一手资料,只能依据有关记载和《道藏》中尚存的《洞神八帝妙精经》等,对它作一些推测,故而难免隔靴搔痒,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16.
真武大帝诞辰真武,又称玄武、或玄帝。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一○一二年)为避“天尊圣祖”赵玄朗(赵宋王朝的祖宗神)之讳,改称真武。其诞辰为三月初三日午时。道书载:玄帝乃先天始气,太极别体,下降托生于净乐国善胜皇后。因念道专一,舍俗入道,居武当山(是山一名太和、一名仙室、一名大岳)。修烁期间感悟老妪“铁棒磨成针”之语的点化,道心益坚。四十九岁得上道功成飞升,为镇北方之神,号真武。赵宋以降,各代朝庭对真武十分尊崇,宋大中祥符(1008—1016)间尊为“镇天真武灵应祜圣帝君,”元丰间(1078—1085)诏封为佑  相似文献   

17.
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都梁(今湖南武冈县)人,或云仪真人、盱眙人。约为宋末元初时人~①。其著述甚丰,计有《太上升玄消灾护命经注》、《太上大通经注》、《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太上老君说清静经注》、《全真集玄秘要》、《道德会元》、《中和集》、《三天易髓》等。其门人还辑有《清庵莹蟾子语录》六卷。《玄教大公案序》曰:“清庵李君得玉蟾白真人弟子王金蟾真人授受,为玄门宗匠,继道统正传,以袭真明,亦多籍见行于世。”~②其《中和集》卷五亦有“密意参同白玉蟾”句~③,可知李道纯为金丹紫阳派之嫡系。但…  相似文献   

18.
道教尊神     
道教信奉的主要神灵,有三清、四御、日月五星以及四方之神等。道教崇奉的神灵众多,天神、地祗、人鬼皆受奉祀。但尊奉的主要神灵,明代以前,屡有变化。东汉时,道教初起,奉老子为教主,以天、地、水三官为尊神。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根据天经,列真七灵位,以元始天尊为最高。自六朝至唐宋,三清遂显。唐王朝以老子姓李,尊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加以崇奉。宋王朝又以传玉帝之命,宣传君权神授,累上玉皇尊号;又崇奉真武帝君。明清以降,无大变化。其主要神灵有:  相似文献   

19.
在 关 注 称 为 “戏 剧 活 化 石 ” 的 傩 戏 的 过 程 中 , 笔 者 搜 集 到 数 量 不 菲 的 陈 设 于 傩 堂 中 的 神 像 挂 图 ,其 中 包 括 儒 、 释 、 道 三 教 以 及 师 娘 教 、 民 间 坛 神 等 类 别 , 但 犹 以 道 教 “三 清 图 ” 太 清 、元 清 、上 清 为 多 ,可 见 道 教 历 史 传 布 之 久 远 、 影 响 之 深 入 。 仅 就 黔 北 地 域 而 论 ,现 遵 义 市 所 属 十 三 市 县 均 有 傩 戏 分 布 。傩 活 动 的 主 旨 是 “民 间 或 疾 、或 崇 、即 招 巫 祈 塞 驱 逐 之 ” 《遵 义 府 志 》“风 俗 ”篇 。“巫 ”曰 …  相似文献   

20.
道教在唐代进入鼎盛时期,相传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老子化身在山西羊角山显现,自称为唐朝帝王之祖,故唐代李姓皇帝便自认为是道祖老子李耳的后裔,于武德三年(620年),诏改羊角山为龙角山,并建老子庙,此后道教宫观日渐弘大,遍及全国名山都邑。唐初在山西南部重镇绛州,于城内最北端高崖之上,居高临下建造了一座规模较大的道教庙宇碧落观,唐高祖李渊十一子韩王李元嘉的四个儿子李训、李谊、李谌、李撰,于唐总章三年(670年),在碧落观内塑造大道天尊像,还欲为其母房太妃在天尊像后立一篆书大碑刻祈福,由李训、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