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回族家庭伦理谚语内容的分析,从民俗学视角对回族家庭伦理谚语的形成及其所反映的民众观进行了探讨,认为回族家庭伦理谚语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经典的借用和转化、对相邻民族谚语的采借以及自身的创造三种方式实现的;从回族家庭伦理谚语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回族民众以父子关系为家庭本位,注重家庭成员平等关系,以健康、和谐为导向的家庭伦理观。  相似文献   

2.
当代回族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社会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对幼儿的早期教育中国的回族先民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维持民族生存,始终把自身的学习和后代的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不但学习伊斯兰文化知识,而且顺应时代的要求,努力学习中国汉文化和其它各少数民族文化,在与东、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吸取养分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回族在长期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培养人才对于传播回族文化的重要意义,所以,十分重视兴办教育、发展教育。回族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穆斯林家庭自发的宗教教育。到了明代中期,回族首先在西北开创…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2016年1月18日下午,广州市伊协、广州市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举行广州市回族特困家庭迎春茶话会。广州市伊协副秘书长、广州市回研会副会长钟有女代表向回族特困家庭发放春节慰问金,为特困人员送去一份冬日里的温暖,喜迎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广州市伊协摆林阿訇说,伊  相似文献   

4.
家庭伦理指家庭中的伦理关系及调节原则,是社会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人格塑造和家庭和谐的根本性问题。中亚东干人来源于分"三波"由中国境内迁居中亚的回族,(1)目前主要居住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也有少量分布,人口约16万人。  相似文献   

5.
西北回族聚居区清真寺具有数量多、各类宗教活动多,平时聚集人数多、社会影响面广等特点。近年来吴忠市在挖掘、发挥清真寺社会功能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民族团结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在西北回族聚居区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认为,西北回族聚居区发挥清真寺社会功能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群众自愿、量力而行、服务群众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正家庭伦理指家庭中的伦理关系及调节原则,是社会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人格塑造和家庭和谐的根本性问题。中亚东干人来源于分"三波"由中国境内迁居中亚的回族,(1)目前主要居住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也有少量分布,人口约16万人。百余年来,东干人保留了  相似文献   

7.
在伊斯兰宗教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生发而成的回族哲学,是中国哲学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花朵,内容丰富,别具一格。本文试从伊斯兰教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双维度审视回族哲学,探讨其间的起承转合,探讨回族哲学于回族、伊斯兰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乃至于对当下社会的裨益,以期引发更多人对回族哲学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正>唐柯三,名仰槐,以字行,山东省邹县邢村人,回族,是我国现代伊斯兰教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著名爱国人士。他出生于一个饱读诗书,虔诚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  相似文献   

9.
回族穆斯林社会大体形成于明代初期,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的回族,围寺而居,依坊行商是其显著的特点。数百年来,历经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回族穆斯林社会的基本格局无大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生活模式在旧有的轨道上运行。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回族穆斯林社会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表现不仅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还触及迁徙流动中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可以说,自回族穆斯林社会形成后,历史上无此引人入胜的变化,由此,也不得不引起我们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回族是形成于中国大地上历史悠久的民族,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和融合多种民族成分逐渐形成的共同体。本文基于中国梦的视角,客观认识回族穆斯林文化,并对加强回族文化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一、云南回族穆斯林、回族穆斯林文化是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云南省有回族穆斯林698 265人(2010年),占云南总人口的1.4%,全省16个州(市)的129个县(市、区)均有分布。相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宗教》2004,(7):61-61
近期,孙振玉在其主编的《回族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到,回族文化是一个具有世俗与宗教双重属性的文化,而且宗教属性在民族精神生活方面已超过了其世俗属性。对回族群众而言,伊斯兰教代表着他们的根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他们的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1920年代后期和1930年代初期,中国回族穆斯林学者在多种出版物中提出伊斯兰教和平本质的言说,受到基督教传教士、著名中国伊斯兰教研究者梅益盛(Isaac Mason)的批评,双方发生争辩。本文分析当时回族所处的中国社会环境,指出这场回耶冲突折射出辛亥革命后回族穆斯林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对回族自身民族建设的新诉求:即不仅仅要被承认是多民族国家的爱国的公民,积极主动强调自己的国家认同,而且希望改变主流社会对其信仰的漠视、忽视和错识,希望被承认为是一个和平的宗教的信仰者。他们所借助的外来的关于伊斯兰教和平本质的言说,正是他们找到的构建中国回族伊斯兰民族-宗教面貌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盖头是回族妇女特有的服饰,它的存在有着特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对回族妇女盖头文化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视角来了解回族的妇女、家庭及道德伦理观念。一、表象盖头是回族妇女用来遮盖头发的头巾。一般大小因人而异,长至肩臂。其颜色、质地、制作来源有多种。颜色通常有白、绿、青、素黑几色。其质地因穆斯林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丰富,有棉质、丝质、麻质、化纤数种。有的纯净朴实、不加修饰;有的绣以经文图案、配以边角珠链等饰物,看上去华美富丽。其制作来源有自制、地方产、国外进口三种。因回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受各地…  相似文献   

14.
南京是我国东南沿海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城市。全市8.4万少数民族群众中,90%是回族。由于历史原因,南京回族与全国各地的回族联系紧密,影响重大。因此,做好南京回族群众的工作,直接关系全市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对保持全省的民族团结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围绕尊重和保护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解决好清真饮食、殡葬服务等问题,一直是南京市民族工作的重点。2001年,南京市制定并出台了第一个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的地方性法规——《南京市清真食品管理条例》。该条例在贯彻实施的三年中,对保护、规范、促进南京市…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以来,大量进步回族知识分子致力于这场旨在振兴族教、启蒙救亡的社会运动。他们办报译著、兴学组社,向族教内外传播着具有现代意义的全新的民族观、教育观、宗教观等,有力呼应了"改造国民性""立新人""抗战救亡"的时代主潮,推动了回回民族、中华民族的现代历史步伐。 在这场历史巨变中,儿童教育问题也引起了回族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思考。当时回族报刊对此进行了探讨,呈现了现代回族知识分子在该领域的求索努力。  相似文献   

16.
回族遍布祖国各地,其体育运动项目有着地方性特征,凡地方流行的项目,也是当地回族人普遍参与的项目.在各类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与习练中,回族人以伊斯兰信仰为准则,能够强身健体、开启智力、陶冶情操、宜于社会及个人信仰的项目,往往参与者众,且会形成一定的特色,但影响信仰守持的项目则不会被回族人民接受.本文以武术和方棋为例,简谈回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伊斯兰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小郭庄穆民奔小康苏传录走进河南淮阳县小郭庄回族村,一排排新颖别致,风格各异,红砖青瓦的农家房舍,显示了小郭在的突出变化,令人惊叹不已。小郭庄回族村确实富了。1984年以来,人均年纯收入达1700元以上,很多家庭添置了新式家俱、电器等生活用品。小郭庄原...  相似文献   

18.
回族穆斯林生活习俗与卫生保健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穆斯林生活习俗与卫生保健述略李百川回族在它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由于伊斯兰教的深远影响和不断渗透,虽然长期与汉族杂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熏陶,但本民族固有的习俗仍世代沿袭,诸如饮食起居,家庭生活,以及婚丧、节庆、禁忌等各个方面,无不显示出自己的特...  相似文献   

19.
旨在充分展示当前西安回族绘画艺术成就和时代风貌的艺术盛会———西安回族画展于6月22日在陕西美术馆展出,画展共展出11位回族画家近70幅山水、花鸟、人物作品,代表了当前西安市回族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一次西安回族绘画艺术的检阅和广泛交流。近年来,西安回族文化艺术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书画创作队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涌现了一批学有建树的艺术人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赢得了同行、评论家和社会的关注。由陕西省穆斯林对外文化经济促进会、西安市民族文化馆、西安市民族书画研究院举办的西安回族画展共展出…  相似文献   

20.
《穆斯林的葬礼》是当代回族女作家霍达的代表作,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成功表现了回族人民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庭六十年的盛衰和三代人命运的起伏,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辛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交融中独特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