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喻经》全名《百句譬喻经》,是天竺僧伽斯那法师为了弘扬大乘教义,从修多罗藏中辑录成书的。全书两卷,共九十八则寓言,加上卷首引言和卷末偈颂,聚为一部,概称“百喻”。中天竺求那毗地法师在南齐建元初年来到建康(今南京),于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将此经译成中文。齐中兴二年(502)求那毗地病逝于中国。鲁迅先生在一九一四年七月和十月两次出资六十元,委托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并亲自为之断句。一九一五年一月《百喻经》刻成后,鲁迅以三十余部分赠亲友。  相似文献   

2.
元文广 《法音》2021,(10):13-22
佛教传入中国早期,中士僧侣从汉译佛经中集录出了许多部《譬喻经》.从现存佛教经录可知,其中抄撰年代较早、抄撰者可知的《譬喻经》,即东晋康法邃《譬喻经》十卷.梁僧祐《出三藏记集》曰:"《譬喻经》十卷,旧录云:《正譬喻经》十卷.右一部,凡十卷,晋成帝时,沙门康法邃抄集众经,撰此一部."[1]关于康法邃,目前仅知其为东晋成帝时人,撰有《譬喻经》一部,十卷,其它生平事迹不详.康法邃《譬喻经》不仅对研究中土僧侣抄撰《譬喻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现存几部名为《汉译譬喻经》的真伪问题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景天星 《法音》2021,(2):61-63
翻阅佛教典籍,有诸多"琴弦"之喻,然最为著名者,莫过于"因缘和合喻""狮子筋弦喻"和"不急不缓喻"。此三种譬喻分别出自《入中论讲记》《华严经》和《中阿含经》。一、因缘和合喻"因缘和合喻"见于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讲的《入中论讲记》。在《入中论》"第六菩提心现前地"中,月称论师有一颂:"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  相似文献   

4.
《百喻经》既是佛教譬喻经中的代表作,为佛教的广泛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又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佛教文学作品,在印度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一席。本文对其经名演变、汉译情况、分卷结构,及其在现当代的流行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着意从文学研究角度分析了它的内容与特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佛教譬喻的语源学含义、譬喻的形式和作用原理对佛经中出现的譬喻进行了研究。譬喻作为佛教重要的说理方法,存在顺喻、遍喻、分喻等多种形式。从佛教的语词相待性理论和藏识转识理论来分析和理解譬喻的喻依与喻体,藏识转识的流转过程,即是喻体和喻依产生新认知的过程。顺喻建立的双向维度认识效果和分喻建立的"发散-收敛"认识效果是佛教譬喻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学界内发表的有关《百喻经》的论文篇数不多,且多侧重于探讨《百喻经》的佛教思想,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分析《百喻经》,分析其“比喻”特征,均尚属零星。《百喻经》作为古印度的佛教典籍,其最大的魅力与特色,在于其用了幽默式的比喻手法来讲故事,从而提升了讲故事的艺术效果。而比喻与幽默手法的运用,使读者在轻松听故事时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究了《大智度论》之传译对鸠摩罗什、僧肇等《注维摩诘所说经》的具体影响,认为《大智度论》是《注维摩诘所说经》释经材料的重要来源。《注维摩诘所说经》对《大智度论》的征引不仅推动了般若学说在南方的讲说和传播,且对佛经义疏体的兴盛有助推之功。其解经例引故事以阐经义的方法,开启了东晋庐山慧远唱导"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之先河。唐代敦煌佛教讲经文"说缘喻"也是此种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南朝梁僧祐编撰的《弘明集》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护法弘教的文献汇编,收录了东汉至南朝齐、梁五百余年间阐明佛法的各种护法论集57篇,在其“弘道明教”的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其中既有对先秦以来推类方法工作机制及功用性的认识,也有类似于先秦惠施有关推类的界定以及对于“譬”的方法论效用的的认识。不仅于此,在整部《弘明集》中对先秦以来的推类方法的认识和运用比比皆是。而在同时期的佛教文学作品《百喻经》中,也能处处看到庄子式的寓言说理的结构式和墨子式的因果性类事理联结词。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几百年间,它们所辑录的东汉至南朝齐、梁的各种护法论以及以寓言譬喻大乘佛法,无一不是在自然选择着传统政治伦理传播活动中的“谈辩–用辩”方法,表达着对先秦以来传统推类思想及方法的传承。对《弘明集》以及《百喻经》的推类思想及方法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在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宏观定位研究与微观个案分析互动融贯的基础上,继续发掘、扩展更多的文献史料;同时也可以为当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传统逻辑课程的教学讲授,在“大历史观”的背景下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案例素材。  相似文献   

9.
敦煌出土的一些实用型文书(患文、佛文、邈真赞、斋文等)以及疑伪经《法王经》中,作者在描述人生短暂、生命易逝时,常使用"四蛇毁箧"和"二鼠侵藤"两个譬喻。本文以"二鼠侵藤"这一譬喻为研究对象,追溯该譬喻在古代印度的多个源头,分析该譬喻以佛教文献为中介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流变,同时考察该譬喻在西亚民间故事集《凯里来与迪木奈》以及欧洲《伯兰及约瑟夫书》等文献中的传播,梳理该譬喻在古代欧亚的双向与多维度的传承,比较该譬喻的涵义在不同时空的宗教与文化场域中的异同,为古往今来的人们在跨文明语境中的相互理解提供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实例。  相似文献   

10.
敦煌出土的一些实用型文书(患文、佛文、邈真赞、斋文等)以及疑伪经《法王经》中,作者在描述人生短暂、生命易逝时,常使用"四蛇毁箧"和"二鼠侵藤"两个譬喻。本文以"二鼠侵藤"这一譬喻为研究对象,追溯该譬喻在古代印度的多个源头,分析该譬喻以佛教文献为中介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流变,同时考察该譬喻在西亚民间故事集《凯里来与迪木奈》以及欧洲《伯兰及约瑟夫书》等文献中的传播,梳理该譬喻在古代欧亚的双向与多维度的传承,比较该譬喻的含义在不同时空的宗教与文化场域中的异同,为古往今来的人们在跨文明语境中的相互理解提供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实例。  相似文献   

11.
《百喻经》是一本寓言故事集。“百喻”即指全书收集的一百个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篇幅简短,都在一、二百字左右,最少的几十个字(共7 则),最长的八百字(仅1则)。寓言形象生动, 幽默风趣、通俗易懂。作者以这些加工过的民  相似文献   

12.
何欢欢 《哲学研究》2012,(2):106-112
<正>"瓶"(ghata)和"空"(虚空、空间,ākasa)是古印度哲人在阐释抽象哲理时最常用到的两个譬喻意象,以补充说明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随着论述主题的不同,"瓶"和"空"作为喻例可以分别形象地阐释或佐证不同的观点。在吠檀多哲学体系中,"瓶"和"空"两者被置于同一个譬喻,构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92,(7)
寓言是通过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深奥隐幽的道理,佛教是一个寓言的宝库,佛经中有大量生动活泼、极富哲理的寓言譬喻,其中许多已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蔡日新先生《也说佛学典籍中的用喻》一文,对此作了饶有兴味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三、《古兰经》中比喻的特色(一)目的明确众所周知 ,《古兰经》是一部欲将人类“从重重黑暗中引入光明”(14 :1)的辉煌典籍 ,其根本精髓是劝戒人类走“正路” ,而《古兰经》中的比喻的明确的目的性与其相一致。《古兰经》云 :真主的确不嫌以蚊子或更小的事物设任何譬喻 ;信道者 ,都知道那是从他们的主降示的真理 ;不信道者 ,却说 :“真主设这个譬喻的宗旨是什么?”他以譬喻使许多人入迷途 ,也以譬喻使许多人上正路 ;但除悖逆者外 ,他不以譬喻使人入迷途(2:26)在这《古兰经》里 ,我确已为众人阐述了各种比喻 ,人是争辩最多的(…  相似文献   

15.
平等     
理诤 《佛教文化》2011,(4):115-115
通常使用“平等”这个词有两种意义:一是平均,相等,相同。如《百喻经·二子分财喻》:“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二分。”意谓分物平均。如清李渔《意中缘·嘱婢》:“你不知道那女子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我料他决不肯嫁个平等丈夫。”  相似文献   

16.
药草喻     
《法华经》是佛教很有名的经典,这部经里有很多的譬喻,可以说是十分智慧,而且非常不可思议。“药草喻”正是经典中的一则譬喻。释迦牟尼佛的身边有很多弟子,当然这些弟子们的聪明才智各有不同,有些人的根性,只适合听闻人天乘的佛法;有的人属于声闻缘觉的根性;比较喜欢听远离尘嚣、看破红尘的出世法;也有人像大菩萨,根性好,智慧高,发大悲心,普度众生。集合了这么多不同根性的弟子在身边,佛陀在讲经说法,实行教化的时候,究竟是如何施教呢?  相似文献   

17.
<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亦能成佛"影响了禅的心性论;<涅槃经>对客尘烦恼的譬喻、对自性沉迷的譬喻,影响了禅的迷悟论;<涅槃经>对生死无常的譬喻、圆融通达的语言观、应病与药的对治门、超越对立的不二门,影响了禅的解脱论;<涅槃经>超越无常的涅槃妙有、不即不离的处世禅机、小大一如的空间意识、一切现成的现量境界影响了禅的境界论.精警生动、凝炼隽永的<涅槃>妙喻,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成为禅诗思想与意象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无尽藏.禅思禅诗在与<涅槃经>哲思的摩荡交汇中,获得灵性与诗意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以《坛经》中有关心性的一系列譬喻为中心,探讨其在佛教经典中的来源,以及在《坛经》中的新发展。通过整理可以发现,这些譬喻并非独创,而是绝大部分来自如来藏系经典,《大乘起信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坛经》在具体的呈现方式上又有所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修辞表现上的差别,更体现出其根底性的思想倾向、关注焦点方面的特点,如更关注由迷到悟的具体转变方式和过程,更强调自力和自具的清净本性等。通过"譬喻"这一侧面,我们可以对《坛经》的思想史背景、其与"楞伽师"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文的成立过程,有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南传巴利文《大般涅经》是南传佛教三藏中《长部》(又称《长部经典》的第十六部经,近代由江炼百据日译本转译为汉文,经沙门芝峰校证之后,刊行于世。初收入《普慧大藏经》,后由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本经是南传《长部》所收三十四部经中篇幅最长、记述佛陀晚年行...  相似文献   

20.
《杂阿含经》是早期结集的圣典,代表了佛陀在世时期的佛法实态。汉译本是刘宋元嘉年间,求那跋陀罗在杨都祇洹寺所出,宝云传泽,慧观笔受,分为五○卷,与巴利文本《相应部》相当。现存本内容次第都有错乱,如卷二十三、二十五,实为《阿育王譬喻》的部分异译。吕澂先生的《杂阿含经刊定记》,认定《瑜伽论摄事分》中,抉择契经的摩坦理迦(本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