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效刚 《学海》2006,(5):172-176
张爱玲的小说由一个个体化的叙述者,以一种先在的苍凉意绪,采用感悟式叙述方法叙述世俗生活,表达对人和生存的现代性理解,构成了苍凉感悟的小说形态。这种小说形态之中包含着关于世俗生活、实有与虚无、希望与绝望、“是”与“不是”的既各不相容又有序联系的多样性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我参加中考,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记得,那天,我带了一支铅笔,一把直尺,一个圆规,一块橡皮,三支圆珠笔,总之,该带的,不该带的,全带上了,攥在手里,满满的一大把。  相似文献   

3.
据传在周王朝太庙的石阶前,曾立有三尊人物雕像,分别为“玉人”、“金人”和“石人”的形象。这三座雕像有什么寓意?为什么会立于周王朝供奉祖先的太庙前呢?还是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三尊雕像的风采成仪吧。  相似文献   

4.
张阳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87-188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小说,可以说是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以小说形态出现的自传,小说里的情节几乎都有张爱玲本人经历作为创作基础,包括人物也多以张爱玲生前所结识的人作为原型。如宋淇就在给张爱玲的信中说:“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只要对你的作品比较熟悉或生平略有所闻的人都会看出来。”  相似文献   

5.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所描绘的意象、场景,处处弥漫着压抑的阴鸷气息,给悲催的结局平添了丝丝的感伤。行文中,让人窒息的阴鸷气与各种各样的封锁很自然地连接在了一起,处处体现着张爱玲的封锁情结和荒凉美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当前的伦理学研究主要应该面向人生,关注人生;在现实人生问题中,寻找伦理学理论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50年代,他出生于古吉拉特邦德瓦拉嘎镇的一户贫寒人家。他的父亲是个小商贩,为了贴补家用,他从小就跟随父亲一起做小生意,经常一起去镇里的火车站附近卖奶茶。但是这个“卖茶小子”却有着一个非同一般的梦想:他想当总理,他想借此来改变更多贫苦人的命运。但是他的这个梦想却常常遭到很多人的讥笑。  相似文献   

8.
赵红菊 《天风》2018,(12):29-30
人生几十年如白驹过隙,我却对第一次拜访婆家的情景一直印务深刻。那天,走过村口,走过拐角。忽然听到身边的他亲亲热热喊了声妈。我抬眼望过去;不远处的屋檐下,一位面容和善的阿姨坐在小凳上,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读得正起劲。闻声她抬头朝我们看来。旋即,字句停在嘴角,惊喜在眉梢绽放。她笑盈盈地起身迎接我们。直到我们随她进屋坐下.她才合上抱在怀里的书,小心翼翼地放在齐眉高的柜顶上……那时,我回家对母亲说,看得出来我未来的婆婆很有学问,因为我亲眼看见她读一本厚厚的书——那是我与圣经首次的一面之缘。  相似文献   

9.
四旬期圣灰礼仪日弥撒时神父按教会礼仪规定在我们额上抹灰时提醒我们说:人啊!你要记住“,你原来是尘土,将来还要归于尘土”(创3:19)。在现世,占有欲遍行大地,纷争、盗窃、抢掠、战乱不止的现实生活中,任何人如能潜心思考一下自已的人生最终归宿问题,他定会毫不含糊地承认:人世间的荣华富贵、  相似文献   

10.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对“仁”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的内涵是“爱人” ,其实质是指一种人生所应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原则。“仁”贯穿于各个方面 ,第一 ,非常突出地强调了对人的关心爱护 ;第二 ,是“礼”的执行与维护的保证 ;第三 ,和各种伦理道德品质密切相关。孔子以“仁”为核心建构他的思想体系 ,既有其特定的历史的契机 ,又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 ;“仁”的观念的提出 ,实际上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 ,在思想形态、主体意识上对“人”的发展和自觉。“仁”的精神不但无形地渗透在以后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潮中 ,而且对社会文化思想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艺术还要包括自然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了.但是除此之外,什么还能进入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学术界似乎还并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学者已经将人生纳入美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并没有将其看做审美对象只是从外部看待审美和人生的关系.朱志荣教授认为人生必须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且从审美关系入手将其和自然、艺术一起作为审美的三大对象.我们认为,在朱志荣先生的人生美学理论中,展现出人生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就拟对这些可能性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以反讽的意味建构了一对自私男女的凡俗情爱故事,而由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则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品意义等方面对这个故事进行了重置,消解了原著作品的思想深度,解构了原著作者刻意建立起来的反传奇意图,从终点又退回到原点。本文从女性性别视角,以表格分析和文本细读等方法具体阐释这种解构,借以探究影像对文字的曲解。  相似文献   

13.
朱鹂 《天风》2013,(4):62-62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人们爱用莫扎特的音乐作胎教音乐。据说科学研究发现,听莫扎特音乐能增加智商。虽然我们至今无法确知听莫扎特音乐是否真能使人变聪明,  相似文献   

14.
王荣伟 《天风》2011,(7):24-26
"我是律师,但是我首先是一名基督徒。"广州同益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陈铭弟兄如是说。2011年3月初,本刊记者在广州采访了曾获广州市律师协会2006年度"爱心公益奖"的基督徒律师陈铭弟兄。  相似文献   

15.
若霖 《天风》2011,(2):62-63
最近有一位信徒这样向我讲述他的困惑:信主快一年了,知道基督徒不能多喝酒,但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自己常常要请客人吃饭喝酒。曾经尝试过有两周时间不去参加任何饭局,然后发现那个月自己的业务量骤减。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并提的.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生的根本意义表现为善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如此看来真、善、美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审美的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激荡着人的情性与思绪,也安顿和抚慰着人的心灵人则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情景文融、物我统一的和谐境界.可以说,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整个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观照人的生存境况并努力成就自由完美的人生使人生得以丰富地展开.  相似文献   

17.
陈鼎亮 《天风》2010,(7):43-44
<正>王冬碧牧师,1912年出生于河南汝州的农村,自小跟从父母上教会参加礼拜,初中以前就读教会学校。1930年秋天,进入许昌市基督教信义圣经学院读书,两年之后又进入湖北滠口信义神学院就读。1944年,抗日战  相似文献   

18.
幼儿教育是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素质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幼儿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幼儿情操,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发展。因此,艺术教育的培养影响着幼儿全面发展进程。1.创设宽松、自由、开放、鼓励的艺术环境。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奥尔夫特别强调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便于交流和共享的学习环境,他曾经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雪峰 《天风》2013,(11):54-55
撒母耳集祭司、先知、士师于一身,是希伯来民族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宗教和政治领袖。撒母耳就任士师之前,以色列既有宗教腐败的内忧,又有敌国侵略的外患,他所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这种情况下,撒母耳恪尽职守,  相似文献   

20.
巴拉兹赋予纪录片“用画面记录人类历史的伟大使命”.英国BBC导演艾普特拍摄《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横跨半个世纪,用黑白和彩色胶片,记录了12位英国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大半辈子的人生经历.从他们的时间简史般的影像时空里,可以窥视英国社会个体存在的人生百态缩影,宛如一段开放性的、流动的人生旅程,从中可以体味他们的命运无常带来的喜怒哀乐.导演以时间为叙述轴线,以1 2位真实个体的人生轨迹为社会剧本,犹如以上帝之眼,带领观众默默地观看和倾听时间隧道里演绎最真实的人生戏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