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关于天地生成的思想是其以理本体论为基础并结合天文学成果所进行的天文学研究,本属于天文学内容或自然哲学内容,但往往被现代学者视为宇宙生成论并作为朱熹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本文认为,从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说,宇宙生成论问题在先秦哲学家庄子时业已得到消解,在南宋哲学家朱熹那里,他所探讨的只是天文学上具体的天和地的生成问题,即天地演化理论,可称之为“天地生成论”。  相似文献   

2.
李辉 《中国宗教》2023,(2):66-67
<正>道教美学思想源自老子哲学,《道德经》在哲学层面对“美”进行了简要的阐释;庄子在继承老子哲学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并且“在其中突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趣味,客观上建立了道家美学思想框架,奠定了道家—道教一脉美学思想发展的基础”。(潘显一、殷明:《论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嬗变》)庄子的道家美学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早期道教各派的改造、创新,于隋唐时期形成相对成熟的道教美学思想,并且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史。  相似文献   

3.
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刘一明(1734-1821),山西曲沃人,是我国清代乾嘉时期道教全真龙门派主要代表人物。其前半生为其寻求养生真谛走南闯北,后半生在复修甘肃榆中兴隆山道观的同时,对儒、释、道经典作了系统精深的研究,并改革、创新和补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理论和道学思想,重点在以下方面:一、宇宙生成论刘一明"宇宙生成论"的核心是研究道的实质是什么?他认为,"道"即"气",是"先天虚无真一之气"。此"气"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星球在宇宙间运行的动力,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刘一明"宇宙生成论"思想,源于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学,宋代朱熹的…  相似文献   

5.
朱熹哲学与自然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并不轻视自然科学,朱熹对宇宙、天文、气象等自然学说都有贡献。一、宇宙论。朱熹哲学是本体论和宇宙论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哲学特色。他把整个宇宙设想为动态结构。在宇宙演化论方面,受道家影响,且强调阴阳二气的磨擦、运转、产生了物体的重新组合,构成天地万物。二、天文论。朱熹对于回归年的计算、闰月的安排,以及由对日、月、地三者发光原理及运动关系的探讨,破除神学以天象比附灾异的思想,且认识到观测的积累以及观测工具的改进可使历法精密。三、气象论。朱熹吸取前人的科学成果,加以发展,对于雷电、霜雪、雹虹、潮汐和季节更迭作了解释。朱熹之重视自然科学,首先是由于他讲求实理、实学,排斥佛、老的虚理、虚学,故他自称“实学”、“实理之学”他还讲求实际调查观测,乃至亲制仪器;此外,他还讲求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以反对神秘主义。朱熹在科学技术昌明的宋代,广泛吸取前人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对诸多学科进行钻研,并从事教学,持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对明清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问题,不能片面地归咎于朱熹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晋宋之际形神之辩以牟子为先声。从牟子开始便自觉地援用老子思想阐发佛教神不灭论。罗含、孙盛也各自依据先秦道家的气论在形神问题上展开辩论。至慧远,则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的理论水平上依赖先秦道家思想,把晋宋之际的形神观提升到了当时的顶峰。  相似文献   

7.
早期道教选择性地接受了先秦时期的混沌意象,将其改造成道教的至上神。《山海经》中的浑敦;《庄子》是为“中央之帝”的浑沌及浑沌氏之术;加上《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一内涵极度宏大的宇宙生成论,使道教徒对之借鉴、思考的同时,也进行了积极的理论建构,将恍惚若存却又抟之不得的“道”,也即混沌,附着于历史人物老子的身上,使抽象的“道”具象化,形成了混沌、道、老子三位一体的道教理念,确立了以老子为创教宗主的具体形象。唐宋时期,由于内丹术的兴盛,混元气的重要性得以凸显,道教徒将抽象的混元气等同于创教宗主老子,重新建构了混元、道、老子三位一体的宇宙发生论。而混沌则退化为宇宙演变中的一个阶段,其本应有的神圣地位转移给了混元。  相似文献   

8.
被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奉为经典的《老子想尔注》,是对道家元典《老子》的注释;然而,此书虽然采取了疏解的形式,却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老子》释义。它系统地改造、利用渊源深厚、影响广被的道家哲学经典,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基于宗教的立场诠解《老子》,把老学的“道”论与长生成仙说、民间道术等融为一体,为道教的最终形成及广泛传播作了理论准备。正是由于对“道”的改造,《老子想尔注》实现了从道家哲学向宗教神学理论的转换。一《老子想尔注》为神仙方术、民间道术等寻找一种理论的依托,利用道家的哲学理论对长生之可能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9.
范蠡是早期道家的重要人物,他在很多方面传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活动中予以发挥和应用,开创了道家思想成功指导社会实践的新局面,为道家学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新的方向。范蠡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推天道以明人事等思维方式上,特别是他提出的“因”论更是对老子思想的重要推进,对战国时期的黄老道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黄老道家最重要的哲学方法论。范蠡上承老子,下开战国黄老道家,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述道家要旨相契合。  相似文献   

10.
“天地”“阴阳”易位与汉代气化宇宙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地与阴阳的关系角度看 ,汉代气化宇宙生成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西汉前期黄老道家首先建立气化宇宙生成系统 ,其中非无形气态的“天地”环节 ,是明显的理论缺陷。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的两汉之际 ,为了使“卦气说”与宇宙终极力量相通 ,《易纬》作者以更复杂的宇宙生成论 ,提出了阴阳二气同时分化为天地二体与乾坤二气的说法 ,初步凿通了“天地”这个理论障碍。东汉后期黄老道家复兴中产生的社会批判思潮与早期道教 ,为安置生命的终极关怀 ,超越“天地” ,建立了简明的气化宇宙生成系统。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其著作《道德经》中即有归根复命的内炼学说,又讲述了“长生久视”的终极理想,从而与先秦以来的仙人与后世道教的仙道有了紧密的内在联系。仙人与仙道是指春秋、战国之际的“方仙道”、“神仙家”,它源肇于上古的巫师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不死成仙的思想已颇为流行,故被世人所重视。关于老子与仙人、仙道的关系,以及他对道教养生学的影响与贡献,下面略加讲述。《道德经》一书文约义丰,自传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就有分歧。历代出现的几百注家各执一说,莫衷一是。作为道教而言,既继承了《道德经》的宇宙生成学说,又…  相似文献   

12.
刘聪 《管子学刊》2008,(3):71-75
《太极图说》与道教的关系是周敦颐思想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分析《太极图说》的内在理路,可以发现《太极图说》表达的是“时间在先”的宇宙生成意,其首句应为“自无极而生太极”。结合周敦颐在《咏阴仙丹诀诗》中自述其与宋初道士陈抟思想的关系,能够看出《太极图说》的“自无极而生太极”是直接源自于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当朱熹面对《太极图说》的三个不同传本,为调和《太极图说》与其自身思想的关系,他选择了“无极而太极”作为《图说》的首句,进而否定了《图说》的道教渊源。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先秦至唐道家和道教“理(治)身理(治)国”思想的发展。道家及道教各派都曾围绕着身理(治)身与理(治)国的关系进行过不同层次的探讨。从“天人合一”原则出发,道家和道教各派不仅将身与国比拟为结构和功能相似的有机系统,而且对于理(治)身与理(治)国的终极基础和实践原则作了深入地剖析。随着语境的变迁,特别是在唐代,原道家语义被转换或开掘出新的内涵,故“理身治国”的实质内涵也在变化。“理身理国”观体现了道家和道教各派对个体生命及其生存状态的深度人文关切。  相似文献   

14.
老子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靖 《中国道教》2001,(6):28-3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富有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 一、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 老子将“道”改造成为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七章》)。不仅如此,老子认为这个“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又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莫不遵循的规律和法则。老子把道与天、地、人并为宇宙中的“四大”,并且认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5.
五千言的老子《道德经》,无疑是一部垂范后世、辉映千古的人类文化经典.展阅全书,处处可见洞照宇宙真机和人生真谛的道家智慧.几乎每一章、每一句都值得现代人去品味、去体味、去回味.而源远流长的道教,正是老子思想在中国社会土壤中催生出来的最大的文化果实.道教尊老子之道而立教,老子之道依道教而传续不绝.道教在其本质精神上是对老子道家的一脉相承,它的教理教义无不深深打上了《道德经》的烙印.  相似文献   

16.
宇宙构成论、宇宙发生论和本体论是三种相互不同的学问,应注意加以甄别。王弼哲学的特点是不讲宇宙发生论,继承前人的宇宙构成论和本体论,实现了两者的融合。而王弼易老两注对宇宙构成论和本体论的融合又有不同,其《老子注》成书在先,可能受了何晏的影响,持“圣人无情”说,在继承汉代宇宙构成论的基础上追、究其构成的终极原因,把这原因归结为“道”或“无”。其《周易注》成书在后,持“圣人有情”说,在讲宇宙构成论的基础上探索不同时世分殊的形式,将这形式称为“义”或“理”。他的老学与何晏哲学的共同点较多,同属于正始玄学的初创期;他的易学对唐代理事说和宋代理一分殊说影响颇大,属于正始玄学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17.
老子养生思想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老子养生思想的宇宙观基础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 ,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老子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那么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 ,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 ,它在天…  相似文献   

18.
朱熹“理”的价值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是朱熹哲学的最高范畴,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朱熹哲学是以“理”作为一以贯之的主线而形成其内在联系,建立其逻辑结构的。“理”在朱熹哲学中,涵义甚为丰富,其“本体”义、“形式”义、“规律”义,学术界论述颇多,而对其“价值’议,却探讨不够。其实,“理”作为价值范畴,在朱熹哲学中的重要性并不比它的“本体”义为低,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本体”义更为重要,更能体现朱熹哲学的基本特征。朱熹哲学中,“理”的价值涵义,概而言之,约有四端。一、“至善之理”是万物价值的本原朱熹以理为宇宙的本体,理…  相似文献   

19.
张新国 《现代哲学》2020,(2):124-130
儒学的核心是仁学,对求仁之方、仁体论与仁学的现代转化的考察是儒学史的主体内容。宋代新儒学,从二程到朱熹,仁说思想渐成体系。朱熹仁说是宋代仁体论的代表,李侗对朱子学仁说思想的建构具有较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相对于胸中“全无见成规模”时的朱熹注重从宇宙论阐发仁,李侗注重将仁诠释为天理统体,诠释为贯通于万事万物之中的生机之根源。他还把这个根源理解和诠释为天理之未发,将人对天理根源的体认、察识理解为人心之已发,主张人应当注重在静中洞察此天地未发之理,最终将这种体验提升为对宇宙生生不已之仁道即“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气象的把握。考察朱熹早年仁论与李侗仁论思想,对于把握朱熹仁说思想以及宋代理学家仁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王卡先生在道教文献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向来为学界推重,但他同时重视道家思想、道教义理的研究,所著《道教经史论丛》(巴蜀书社,2007年)可见他深厚的学术功力和敏锐的学术思想,而他的遗著《道家与道教思想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亦是一部侧重思想义理的著作。该著从老子创立道家开篇,由此论及杨朱、庄子、黄老等道家学派的分化,出土文献所见道家思想,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哲学的发展,道教流派的传衍及其思想特征,现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