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华沃土孕育了道教。道教的根在中国,因此道教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道家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道教的前身是道家。汉朝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评价道家可以使人精神专一,然后身体也会随精神而专一,再然后人的行为和思想自然就合乎  相似文献   

2.
正李存山著《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一书于2020年1月由济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关于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代表性文章,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主题为"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所收文章有《"知人则哲":中国哲学的特色》《中国哲学的系统及其特点》《孔子与中国哲学"思想范式"》《老子哲学与中华精神》《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国学与中国哲学》等;下篇主题为"儒家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  相似文献   

3.
论中华民族精神及其核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对学术界诸说的评论我国学术界,在探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的过程中,呈现出诸多不尽一致的看法。有的把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自强不息、兼容并包、以德育代替宗教,看成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载《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有的认为,“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  相似文献   

4.
为弘扬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主流精神 ,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国内若干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共同主持编辑出版“中华主流精神”丛书 ,现面向全国征文。征文要求 :应对儒家精神作同情之了解 ,重点阐发其现代价值 ,具有高品位、高水准的学术专著或专题研究论文。专著 ,以 30万字为宜 ,截止到 2 0 0 2年 6月 30日。专题论文 ,以50 0 0— 1 0 0 0 0字为宜 ,截止到 2 0 0 1年 1 2月 31日。选题可自拟 ,亦可参考以下内容 :1 儒家学说对于消除当代物质文明日益发达而精神世界日见枯萎这一极不协调现象的重要指导意义。2 儒家道德学说与培养现代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道教史》四卷本台湾版序卿希泰道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它和儒、释两家一起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所说的道家文化,是包括了道教文化在内的。道家与道教,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先秦道家,是以老庄...  相似文献   

6.
正《当代中国特色宗教学十二论》(以下简称《十二论》)作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宗教学文库之一,已于2018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牟钟鉴先生长期追踪当代中国特色宗教学发展、系统诠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凝练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宗教模式的代表作。在我看来,该书体现出以下三个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华武德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无论过去和现在 ,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华武德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过去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地开发整理和研究。国防大学博士生导师、南京政治学院王联斌教授经过 10年的努力 ,精心撰写了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华武德文化的专著《中华武德通史》(以下简称《通史》) ,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书被列为“九五”国家重点图书 ,近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通览全书 ,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 ,着力探讨了中华武德文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雍涛:《实践论》、《矛盾论》的当代哲学意义《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总结。从文化现象看,“两论”具有“双重文化性格”,即它既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具有中国传统哲学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天下教育     
根据教育部网站1日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后中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八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精神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凝聚当代中华民族实践理念的精神整体。用实践观点的哲学视域研究中国精神,其学术旨趣在于以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为主题,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整体和历史逻辑中理解中国精神所具有的实践意蕴与文化传统;在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与"活的传统"中揭示中国精神的德性特质、心智结构,发现其民族性、世界性的意义;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语境中探索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社会基础与实践逻辑,阐释中国精神的现代性境界。  相似文献   

11.
张倩 《现代哲学》2007,(6):136-137
最近,广东学术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和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聚集广州珠岛宾馆,座谈广东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丛书》,并以中华民族精神研究为核心,就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丛书》由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组织编写,李宗桂教授担任主编,以中山大学为主的广东多所高校知名中青年学者共同完成。该丛书预定出版十本,目前出版了七本,分别是《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法律精神》、《中国教育精神》、《中国伦理精神》、《中国经济精神》、《中国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宗教学新论文丛"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由以下12部著作构成:(1)《经典与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2)《唯真与求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之探》;(3)《宗教学史论:宗教学的历史与体系》;(4)《宗教社会论》;(5)《宗教文明论》;(6)《宗教思想论》;(7)《世界宗教论》;(8)《中国宗教论》;(9)《基督教思想》;(10)《基督教文化》;(11)《中国基督教》;(12)《反思与会通》。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相似文献   

13.
李伟 《孔子研究》2023,(5):68-74+158
“文”“儒”会通的文化基础在于对“人”的价值肯定与“人本”精神,这不仅是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实质,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底蕴。因此,其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基础。强调“文”“儒”会通,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更加贴近“人民性”与“时代性”,进一步指明文艺创作的价值方向;另一方面则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开辟更为深广的实践道路,从文化传承、创作精神与人本价值等方面,真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时代实践中。更为关键的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时代性”,坚持“人本”精神的“人民性”,贯穿文艺创作研究实践中的“创新性”,将这三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更加高远的时代精神推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进行了全面阐述:立足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继承注重道德修养的中国文化传统,论证了党性修养的必要性;循着与传统修身思想相似的思维理路,从马克思主义人性历史性生成的视角论证党性修养的可能性;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转化传统修身思想中"重学""内省""慎独""知行合一"等内容,揭示了党性修养的具体路径和方法。《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两种异质文化的融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风格、理论视域的时空转换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这一探索不仅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光辉典范,而且对新时代增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代天台宗僧慈云遵式《注肇论疏》通过将僧肇《肇论》中的般若圣智诠释为“般若真心”,将二谛说与般若鉴照诠释为“二谛互具”“遮照互具”,以及以“一心三观照一境三谛”来诠释僧肇《般若无知论》与《涅槃无名论》,从而以天台宗思想异质化地诠释了《肇论》。这不仅是遵式对僧肇思想继承与发展中的宗派意识体现,也是历代注解《肇论》者普遍采取的方式,是中国佛教文化圆融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儒佛道文化的精神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16.
1999年商务印书馆第一次出版了《圣教论》汉译本(乔荼波陀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巫白慧教授由梵文译成汉文)。2000年,该馆又将其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再版发行。《圣教论》是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之一—“吠檀多”学派的根本经典。吠檀多哲学从七世纪发展到近现代,已成为印度哲学流派中的主流哲学。它不仅在印度知识分子中,而且在印度普通人中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性和精神性的影响。吠檀多哲学对中国人来说似较陌生,而对它的根本经典《圣教论》更不甚熟悉.。现在,《圣教论》汉译本的再版,对当代印度主流哲学——“吠檀多”进行介…  相似文献   

17.
<正> 新儒学是两宋文化的主流,其特点是儒家在充分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成分后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经典儒学原旨的复归。经典儒学,即以《论》、《孟》、《学》、《庸》、《易传》为代表的先秦儒学是由孔子建立的关于“修己”和“安人”之道的人道学说,这一学说后经孟子、《中庸》、《易传》的发展被奠立在“性与天道”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8.
1994年11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禅学研究》编辑部等单位联合发起召开了“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学术活初,以“禅宗与中国文化”为主题,以“东山法门”为切入面,对禅理、禅法、禅风、禅史、禅文化以及禅学研究方法、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应等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学术探讨。为了全面展示将这次会议的学术成果,最近武汉出版社出版了由萧、父、黄钊主编的《“东山法门”与禅宗》一书,该书分“东山法门论”,“禅宗精神论”、“禅史禅法论”、“禅与中国文化论”、“禅学研究述评”…  相似文献   

19.
《哲学研究》一九八八年第三期发表陈良运的文章《论<周易>的符号象征》认为,中国上古时代的《周易》就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的“自觉象征””但与黑格尔所定义的“象征”有不同:象征的“精神意义”不是直接与“感性形象”结合,而是与感性形象的抽象符号结合,形成独特的符号象征。化自然具象为观念符号,由观念符号组合出示“吉凶”的卦象,再由卦象生发出各种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阐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优秀伦理文化为宗旨。而作为一本高校教材,我们力求保证理论上的正确性、内容上的准确性和学术上的先进性,同时注意取舍恰当和文字简洁流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