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孔子正名思想的提出孔子的正名主张,显见于《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于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近也!奚为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阈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于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见.子路与孔子问答,关乎卫君待子为政事。对此,还可从《论语·述而》中找到另一记载,此即于贡与孔子问答: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相似文献   

2.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这段话出自《论语·宪问》。关于其中的“君子道者三”一句,历来说解颇不一致,概括起来,可得四说:一说“君子道”为君子之道(见邢《论语注疏》),此说以“君子道”为偏正...  相似文献   

3.
<正> 《论语》虽然不是孔子本人亲作,但直接记录孔子即事言理的思想观点。因此,应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基于这个前提本文主要依据《论语》来研究孔子的说诗。一、孔子说诗皆断章取义《论语》中涉及诗的共十七章,其中引诗句来说诗的有七章。(一)《八佾》: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二)《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相似文献   

4.
邹相 《佛教文化》2012,(6):98-99
《易·益》载曰:“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三国时魏国的王弼注解为:“迁善改过,益莫大焉。”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写道:“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从中可以看出,迁善改过的重要性。“迁”,即迁移、转变之意,即是说,要“见善则迁,知过则改”,唯此,才能“善莫大焉”。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5,(4)
<正>"好生之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尚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阴阳不测之谓神"、"天地之大德曰生。"《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列子·说符》:"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  相似文献   

6.
“恕”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二次。《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似文献   

7.
《论语·为政》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愚窃以为孔子论《诗经》而概之以"思无邪"者,乃其所题品之居《诗经》首篇者"关雎",所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中和风度也。此风度良为无邪之思兴发有则而不过所昭见,诚乃人性固有之直健笃善之实情所自然呈露。故此文所探究者,即于《关睢》所流咏之雍雅风度,体味人生如何"思"之以"无邪",进而觉悟人生之重、立人之难、齐家之基以至治国平天下之坚镇者,乃持守陶养人心本有之惇贞仁德,以为修身立人极之楷式,从而体达人生经世弘仁之真义也。  相似文献   

8.
<正> 《论语》樊迟请学稼章是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一篇重要文字,对这一章作认真的研究,对于把握孔子教育思想是很有意义的。这一章的原文是: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孔子答樊迟的话,清楚地反映出孔子的  相似文献   

9.
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筮书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部与《归藏》有关的古筮书,内容十分丰富。《周礼·太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注云 :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变也。《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杜子春云:《连山》,宓戏。《归藏》,黄帝。《论衡·正说》云:烈山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归藏氏得河图,殷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全部简文尚在整理之中,现在仅就已经公布的资料做些研究,论述如下。(一)寡曰不仁。昔者夏后启是以登天,啻弗…  相似文献   

10.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时候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有些人学习,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这句话实际上讲的就是学风问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学习观—以学促德 1.人才选用需要学习.子日:"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2.学习的四个层次.孔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3.学习的内容.在"季氏"篇里孔子教育自己孩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所以在孔子看来要学诗和礼.4.道德的修行需要以学习为基础.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5.学习的重要性."学也,禄在其中矣."(《季氏》)"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6.学习的注意事项.子日:"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日:"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周易外传》讨论了君子如何与小人相处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涉及德性论,又有政治哲学的意义。传统文献中的"君子""小人"有两种含义,一以德言,一以位言,而《周易外传》所言君子和小人主要以德言。船山认为,君子善处小人的原则是"内不失己,外不废物",这一方面是君子成己成物之人格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因君子与小人的紧密联系而具有客观必要性。船山认为,"君子小人相养者也",君子和小人皆是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责任,有相应的位置。船山尤其反对一味打击小人的做法,因为"清浊太别则疑战承之",这其中隐含了他对政治根本原则及"党争"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正对《周易·师·彖》"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之关键在一"毒"字。王弼注云:"毒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占又何咎矣’者,毒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之众,人必从之以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责乎?"1朱熹曰:"毒,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从之也。"2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的说法,释之曰:《彖传》:"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王引之曰:"《广雅》:‘毒,安也。’毒天下者,安天下也。《孟子·梁惠王》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是其义。……《老子》曰:‘亭之毒之。’亦谓平之安之也。"俞樾曰:"《尚书·微子》篇:‘天毒降灾,荒殷邦。’《史记·宋世家》毒作笃。  相似文献   

13.
"曾点气象"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曾点气象",事出<论语·先进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14.
《论语》学而篇首章之意蕴 ,时贤已有所论及。① 所论皆以现代之方法 ,侧重不一 ;欲求一正解 ,似仍未得精当、全面。兹拟从学术史角度作一注解 ,并略加论列。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以上是学而篇首章全文。乍一看 ,仿佛言及三事 :学习、朋友、君子。然此三事如何能统而为一 ,并未明了。今读易传 ,豁然开朗 :《论语》学而篇首章乃兑卦彖传象传之进一步疏解。兑卦之彖传云 :“兑 ,说也。”象传云 :“丽泽 ,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儒者解经 ,以意逆之 ,兑卦之主要意象是交流与沟…  相似文献   

15.
《论语》"五十以学《易》"章存在"易"和"亦"两种异文,作"亦"的异文晚出,与孔子思想存在矛盾,故当作"易"。此章是孔子在六十八岁以后所说的。此章中"过"通"祸",意思是如果再年轻几岁,从五十岁开始研习《周易》,就不会遇到大的祸患。  相似文献   

16.
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下)──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论黄黎星四、对易理精蕴的阐发弘扬之一:宇宙本体论《周易·系辞传》曰:“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易》,……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  相似文献   

17.
《管子》中多次论述了"谨慎",告诫人们:"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审知祸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微,违非索辩以根之";"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欲民之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饬小耻、禁微邪,此厉民之道也。民之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饬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其思想对现代有启迪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子思作《孝经》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缁衣》、《中庸》、《坊记》、《表记》出自《子思子》,已由郭店楚简的发现得到证明。 《李经》与《缁衣》等四篇好在“子曰”之后引《诗》《书》,风格相同,当属同一时代,同一作者的作品。 《论语》中孔子多言《诗》《礼》而罕言《书》,与《子思子》判然有别。用《诗》《书》发挥孔子思想,应是 子思的创造。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退而与万幸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继承了子思学 派的传统。《孟子》原有《说孝经》等“外书四篇”,《史记》等都曾引用。《说孝经》当是《孝经》成书于 孟子之前、孟子论述其师门所传《孝经》的证据。郭店楚简内多处论孝,与《孝经》相表里,表明孝是 子思学派论讨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焦循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易传》"利者,义之和"以及《周易》中的"君子""小人"可以互相转化为依据,不仅将其中的"君子""小人"解为"以位言",而且对义与利的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作了深入阐释,较日本荻生徂徕《论语征》的解读更为深入,并为后世清儒所接受,为刘宝楠《论语正义》所吸取,而成为一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周易》经文"乐其辞"的解读方式,马王堆帛书《易传》就言语问题阐明了如下观点:其一,君子的言与行是招致吉凶的关键,亦是君子与其臣属、民众乃至天地相沟通的重要途径,作为君子,必须谨言慎行;其二,从性质上来看,言有小人之言、君子之言与圣人之言的区别,圣人之言即为《周易》卦爻辞所承载的"古之遗言",亦即古代先王、尤其是周文王的仁德之教;其三,君子出言的原则和方法有多种,如"言当其时"、"易其心而后呼(语)"、使用"同心之言"等,但最终的落脚点是君子的德行。借助于对言语问题的阐发,帛书《易传》向我们展示了孔子言语思想背后广阔的道德境域,此正与六篇文本"观其德义"的思想主旨相契合,也是先秦儒家言语问题的根本归结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