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亦说孔子“喟然”“与点”张帆《论语·先进》“侍坐”章中曾点之志与孔子“与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古今学者在探讨曾点之志的义蕴时,几乎都不忘结合孔子因素综合分析,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以下说法:包咸、何晏等人的“春游融乐”说。何晏《论语集解》引包氏(咸)曰...  相似文献   

2.
释“加之以师旅”杨宝忠陈剑《论语·先进篇》载,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加之”之“之”,旧多不释,王力先生主编的《古...  相似文献   

3.
曾皙言志辨     
<正> 《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求、公西华侍坐”章中,曾晳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说: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詠而归。对于曾晳言志的含义,解释历来不一。一说  相似文献   

4.
《论语·先进》“侍坐”章辨疑两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论语·先进》“侍坐”章 ,古今学者曾经作过各种不同的诠释 ,但各种诠释均不尽如人意。本文对古今学者的各种观点加以详细的分析比较 ,并主要运用语境分析的方法 ,对这段话中两个难通之处提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正> 一、研究孔门弟子的意义研究孔门弟子,对解决许多与孔子有关的学术问题有直接或间接的帮助,是目前急需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一)是深入研究孔子和《论语》的需要。孔子的许多社会活动,是在弟子们共同参与下进行的,要想搞清楚孔子的这些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况,单从孔子本身往往不能解决,可是结合着对其弟子的研究,就能一目了然。如《论语·先进》中所记载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弟子各言其志的事,只要知道公西华的年龄,和曾皙谈话的具体内容,就可知道这件事的大体时间和地点。  相似文献   

6.
孔子与瞽者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见齐衰、瞽者 ,虽童子必变。”这一记载本之《论语》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见之 ,虽少必作 ;过之必趋。”(《论语·子罕》)“(孔子 )见齐衰者 ,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 ,虽亵必以貌。”(《论语·乡党》)何谓“瞽” ?为什么孔子特别尊敬“瞽者” ?《论语》郑笺云 :“无目眸谓之‘瞽’ ,有目无眸子谓之‘瞍’ ,有目眸而无见谓之‘蒙’。”“蒙”、“瞽”、“瞍”统称为“瞽” ,即今所谓盲人。注疏曰 :“齐衰者 ,穿着孝服的人 ;冕衣裳者 ,大夫 ;瞽者 ,盲人。夫子见此三种人 ,虽少 ,坐则必起 ,行则必趋 ;…  相似文献   

7.
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义利问题多有论述且影响深远。孔子说 :“礼以行义 ,义以生利 ,利以平民 ,政之大节也。” (《左传·成公二年》)因此 ,孔子主张见到利的时候 ,首先要想一想是否合乎义 ,要做到“见利思义” ,如果符合义 ,那就可以获取 ,“义然后取” (《论语·宪问》)。如果不合义 ,即使能使人富贵的大利 ,也不应要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当然 ,人不能不要利 ,但手段要合于义。他说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相似文献   

8.
明·冯梦龙《古今潭概·无术部第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博节度使韩简,性粗质,每对文士,不晓其说,心常耻之。乃召一士人讲《论语》。至《为政》篇,明日喜谓同官曰:‘近方知:古人禀质瘦弱,年至三十,方能行立’。”《论语》中的“三十而立”,是孔子说自己到了三十岁,已懂得礼仪,有一  相似文献   

9.
传统解释对《论语·微子·荷蓧丈人》中的“植其杖而芸”、“以杖荷蓧”的理解欠确切。在分析探讨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正> 《论语》《侍坐》章中,孔子令弟子们各言其志,却唯独倾心于曾皙的回答。孔子何以“与点”?这已成为“两千年来争论不决的一件公案”(徐复观语)。前人的说法多是猜测:何晏《论语注》引周氏语曰:“善点独知时。”邢昺疏曰:“善其独知时而不求为政也。”这本来是合乎情理的推测,刘宝楠《论语正义》却将其批驳一通:“若以《鲁论》所说,则点有遗世之意,不特异三子,并与孔子问意反矣。”他硬说曾皙是要用音乐去和谐“民声”:“盖三子者之撰,礼节民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仁的不同含义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论语》的记载表明:“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但是,《论语》记载孔子谈仁的话又相当多。这至少表明,仁在当时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高难问题。孔子虽然“罕言”,其弟子却不能因其高难而罕问。相反,也许正因为仁之高难,弟子们才要多发问。这是不是《论语》记载孔子谈仁的话反而多的原因?恐怕至少也应算是讨论中的一种看法吧。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委党校图书馆前面有一古老的凉亭。凉亭斑驳陈旧 ,圆顶上长满了青苔。它虽不起眼 ,但显得古朴庄重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那柱子上镌刻着的五条古训 ,它那娟秀有力的隶体字透出中国传统美德固有的生命力。“仲尼之言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仲尼”是孔子的字。这句话来自《论语·颜渊》。春秋之时 ,孔子目睹礼乐废弛 ,世风日下 ,一些士人蝇营狗苟 ,朝秦暮楚。他认为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指出“主忠信”,“敬事而信”,“谨而信”,“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他强调 ,一个人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任用 ,…  相似文献   

13.
<正>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一语,因不同的句读而有不同的解释,成为古今一大疑案。概括起来,对这句话的句读和理解,主要有四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杨伯峻:《论语译注》)。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使他们顺从,却  相似文献   

14.
<正> “五十以学易”出于《论语·述而》,是孔子的自述。全文是:“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是什么意思?何以学易必待五十?这就是个谜。为解这个谜,许多人作了解说,约有三种: 第一种,照文作解。如邢疏本的注说:“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在着意于解决何以学易必待五十的问题。因为孔子说过“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所以利用这个五十,将其和学易牵合在一起。但问题并不能因此而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哲学和文化的聚焦点 ,往往在一种语言现象背后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容。本文试从哲学和语源学的角度对《论语》等先秦经典著作中的“取譬”现象作一梳理 ,同时以动词“是”为焦点对西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作一研究 ,然后对二者作一番文化学考察。一、“取譬”何谓“取譬” ?《论语·雍也》有言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成现代汉语即 :能够处处以自己作比喻 ,可称得上实践仁德的方法。许慎《说文解字》 :“譬 ,谕也。”故“取譬”就是“以什么作比喻”之意。考《论语》语及“取譬”者另有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  相似文献   

16.
自从孔子说“郑声淫”(《论语·卫灵公》),《三百篇》中《邶》、《鄘》、《卫》三风的《诗序》中也跟着说“卫之淫风流行”、“淫风大行”(《诗·国风》邶、鄘、卫三风诸传),于是郑、卫之风淫的话就一直流传下来。其实,这件事是值得辨析的。所谓“风”,实际至少有三方面的含义,(一)社会风气;(二)民间歌谣的内容;(三)这些民歌的音乐节奏。古人用辞简约,有时单指三义中之一义,有时三义混融而言。如子夏说“卫音趋数”(并见《札记·乐记》与《史记·乐书》),《正义》说趋数,促速也,这显  相似文献   

17.
刘玉君 《现代哲学》2001,(3):97-100
一、从“为政以德”思想到“以德治国”方略 (一)为政以德思想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把道德教化比做是众星环绕的核心北极星,这是儒家对德治思想的形象比喻。按照《论语疏义》的解释:“明明德以亲民,本仁心以施仁政,保民而王,非自求尊荣与富贵也,是谓为政以德。”这里“为政以德”要义有三:一  相似文献   

18.
<正> “三归”一词屡见于《论语》等先秦文献,历代虽不乏注释者,然而至今未有令人满意的确诂。已故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认为:管仲有三归而富于列国之君,这件事前人没有作出适当的解释。按《论语·八佾》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官事不摄”是说管氏家臣众多,各职均备,不用兼职或代理。至于“三归”是什么,二千多年来还是一个谜。汉刘向《说苑·善说》云:“桓公谓管仲:‘政卒归子矣。政之所不及,惟子是匡’。仲故筑三归之台以自伤于民。”清武亿《群经义证》从这“台”字上获得了解决问题的钥匙,他道:台为府库之属,古以藏泉布。……《管子·山至篇》‘请散栈台之钱,散诸城阳;鹿台之布,散诸济阴’,是齐旧有二台,以为贮藏之所。……《晏子春秋·内篇》  相似文献   

19.
<正>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不是“礼”。基于这一观点,对孔子美学思想作如下探析。一孔子讲“仁”有广义、狭义两种情况。属于广义方面的例证,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相似文献   

20.
<正> 《论语·先进》载: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的这段话较为费解。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未曾有过爵禄的一般人,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我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杨先生的译文,乃本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略有取舍,总之是指仕进选用人才之事的。平日读古书,我发现古人引述前人的话,有时不拘泥于文字而檃括其大意。像上引孔子这段话,后人就说成: 礼失而求之于野。(《刘歆让太常博士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