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伦理"是中国文化最具标识性的基本话语之一,既不能与"道德"循环互释,也不能与"ethic"直接对话,否则将导致意义肢解甚至文化殖民,必须在话语体系及其辩证运动中才能倾听到其文化脉动."伦理"话语是由"伦"—"理"—居"伦"由"理"—伦理世界四要素构成的话语体系."伦"是"国—家"文明的特殊话语,是具有终极关怀意义、世俗而超越的伦理实体."理"是"伦"之"理",它不是西方式的认知理性,而是中国式的良知理性;在文化形态上,它不是理性主义,也不是情感主义,而是中国式的情理主义."居'伦'由'理'"是"伦"—"理"关系的文化原理和文化规律,其要义是从"伦"的家园出发,行"理"之达道."伦理世界"既是由"伦理"话语及其传统所创造的一种特殊世界观即"伦理世界观",也是其追求的终极理想."伦理"话语及其体系,携带特殊的中国文化密码,体现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气质,也具有特殊的文明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朱熹论"命"     
史少博 《管子学刊》2007,(3):107-109,125
朱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把"命"分为"气之命"和"理之命",并且认为"理之命"操之在我,而"气之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不能为的,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罕言命"。  相似文献   

3.
在《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第三章中,为了实践目的,康德提出感性世界与理知世界的区分。根据《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以下简称GMS),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既可以是两个世界,也可以是人看待自身的两种方式。康德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都对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做出区分。在理论哲学中,除了解决二律背反外,这一区分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实践哲学腾出位置。通过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的区分,康德解决了道德律与自由之间的循环论证问题,并通过这一区分试图论证道德律作为先天综合命题的可能性。尽管最终康德断言我们对理知世界一无所知,因而也对自由一无所知,所以道德律作为一项令式的可理解性仍然是一个问题,但至少在消极的意义上遏制了道德虚无主义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太极"是中国哲学理气论的重要范畴。吴澄是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认为,太极即道。他以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来区分太极与太一。在对太极的本体性作了初步阐发之后,吴澄又赋予太极以道德属性。吴澄以"理一分殊"的思想为太极作了进一步的诠释。太极与理、道、诚、天、帝、神、命、性、德、仁这些范畴都是同等意义的本体范畴。  相似文献   

5.
沈顺福 《孔子研究》2023,(6):140-150+160
天理是二程和朱熹哲学的核心概念,但二者对其理解不一样。在二程那里,天指苍天,天性、天命都是苍天之命令。天理即苍天之理,进而延伸为宇宙之理,天理观便是宇宙观。在朱熹这里,天被当作形容词用,表示像苍天一样的自然性、自足性和绝对性等,天理指具有类似于苍天性质的理,即,理是自足而绝对之理,而不再专指苍天之理。理学家的天理观由此由宇宙观转化为存在论。  相似文献   

6.
有关《周易·说卦传》首二章的说解,从汉代以来即聚讼纷纭,本文的目的,是想就其中关键性的“理”、“性”、“命”等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说卦传》首章云: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蓄,参天两地而依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相似文献   

7.
在本文中 ,我首先阐述和解释理解中国语言的基本语义特征和中国哲学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如下 :1 关于开放性句法和语法的原则 ;2 关于历史参照 (历史性 )和生活世界的原则 ;3 关于整体性与终极起源的原则 ;4 关于历史创造性的原则 ;5 关于内在实在外在化的原则。这五项原则确定和描述了体现在汉语和中国哲学中的本体宇宙观。人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体现出一种在关于易和道的中国哲学中展现和扩展的本体宇宙观。我将上述 5项原则结合在一个关于本体宇宙 人本概念的系统之中。提出一种中国哲学本体宇宙观的目的在于 ,阐明如何能够通过在一种…  相似文献   

8.
1990年10月,由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福建省闽学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发起和举办的这次讨论会在武夷山市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围绕朱熹学说的丰富内涵,朱子学在中国和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及现代价值等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现将讨论要点综述如下。 朱熹学说的丰富内涵 朱熹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学说涉及经学、史学、道学、佛学、文学、乐律和自然科学。与会者主要就其本体论、宇宙观,道德伦理观等展开了热烈的讨沦。 本体论和宇宙观。朱熹综合二程和张载的理气学说,建立起了以理为主,而以气为辅的系统的本体论和宇宙观。有论者认为朱  相似文献   

9.
张俊相 《道德与文明》2001,(2):42-46,50
荀子全面地批判和继承了先秦思想家的理欲观,建立了以其宇宙观、人性论为基础的"进则近尽,退则节求","以道制欲"的,充满了辩证意识的理欲观.荀子的理欲观是先秦理欲观发展的顶峰,其中诸多有价值的东西于今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唯物辯证法是关于客观世界及认識的发展法則的科学,是无产阶級的宇宙观和方法論。而对立統一的法則則是唯物辯证法最根本的法則。运用辯证法的这一法則,对我們认識和把握事物,以及解决当前实践中的問题,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毛主席教导我們說:“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現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又說:“辯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則,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如果文化真有明确疆界的话,那么每一疆界似乎都应该有一些自己的“界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代表或表达着一个文化传统的最基本的观念的词汇和格言似乎就可以被用做这样的形式上的界标。我们试将“命”这一独特的观念视为中国文化的某种界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边界意味着一文化之界限,而命恰恰是中国文化中的界限观念。说命可能首先让人想到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信的是那个不以“天”为定语的“命”,或者至少也是一个天已由之悄然隐去的命。古语有“安之若命”,今人则说“人不跟命争”或“认命”。这些说法均蕴涵着,命标志着人或人力的限度或边界。而这也就是说,这一意义上的命标志着人本身——人的可能性——的某种限度或边界。边界则意味着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今社会上的封建迷信活动不仅没有绝迹,反而十分活跃。不管是封建迷信,还是披着科学旗号外衣的现代迷信、洋迷信,其本质上都是愚昧落后、非理性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有大批的有识之士早就对封建迷信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这些批判的语言是炉火纯青、犀利有力的,其策略也是十分讲究、令人称道的。这在今天仍然是有借鉴意义的。一、对算命的批判算命术认为一个人是否尊贵,是否当官入仕,是否健康长寿,与其个人的主观努力、才能与德行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主要取决于其“命”的好坏,个人是无法把握自己的命…  相似文献   

13.
性命关系是全真道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陆西星探讨的核心理论问题。陆西星认为,性非命则得不到彰显,命非性则不能够灵,性乃命之所主,命乃性之所乘。两者又是相互依赖而不可偏废的。所以,修道之人不能只偏于一隅,必须做到性命双修,而在修炼的次第顺序上,则理应是在坚持性命双修的原则之下,先性后命,从而实现了性了命。  相似文献   

14.
《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从伦理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与价值,从而确证了"顺天"之于人之当为的根本意义。"顺天"也即"顺性命之理",因为"性"与"命"皆是天道在不同向度上的表现或要求。因此"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应然,也是人之生命最完美的终极表现。而其途径即"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即顺应天道之"正"。"养正则吉"可视为《周易》生命伦理的工夫原则,它不同于现代物理与精神"养生",这是一种涉及养万物之生、万民之生、个体身心兼养的全面的"养生"。《周易》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改造自然和处理人工干预生命进程等生命伦理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内学术界对于德文的Person和Personlichkeit这两个词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译法,因而导致了在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人的经典文献的翻译中,涉及这两个概念的地方往往出现令人困惑的混乱局面。关键问题在于应该对Person一词最初在康德那里的准确含义进行细致的梳理,它不能被理解为一般的"人"、"人身"、"个人",而必须将其理解为"人格";相应的Personlichkeit则应为"人格性",它是人格的纯粹理知的属性。用这一理解来考察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相关论述,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6.
汉代的艺术作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与当下的艺术作品最明显、最内在的不同之处就是它表现了汉代人的宇宙观。这里所说的宇宙观,并不是哲学意义上人对物质与精神相互关系的认识,而是原始信仰中对宇宙层次的基本划分及对宇宙不同层次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一场以昆仑山为背景,以西王母和东王公为主角的造仙运动在西汉末期拉开序幕。如果艺术作品是人类精神意识的视觉化产物,那么这场造仙的集体意识也导致了新的汉代艺术图式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基督教教职牧养人员通称‘教牧’。~([1])教牧是我国基督教信仰生活和教会行政管理的重要成员。教牧的体质状态和灵命境况直接关系到他们所牧养的群体和个人的信仰内涵与工作效率。本文通过海内外文献期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调研等,分析了教牧身、心、灵等方面的整全生命成长和教牧心、性、意、力的运行规律,旨在引领中国基督教在合法、合理、合情的处境中,渐渐趋近基督教中国化,尤其是教牧灵修生活中国化,并促进教牧与神、与己、与群体、与世界的和谐韵律关系,使教会成为教会、社会和个人的祝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萨满教的宇宙观、自然观、灵魂观等观念体系,提出了中国少数民族的萨满教哲学是一种萌芽状态的直观哲学,直观性是萨满教的主要特征的观点。文中指出,萨满教的观念体系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认识世界的神秘思维方法,还蕴含着探索宇宙之谜和万物本源的哲学思想。它是一种带有直观性、混沌性、类比性的综合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不仅在美学上颇有建树,而且对伦理学也有研究,其翻译并撰写了不少伦理学论著。国内研究者往往侧重于关注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超功利性,忽视了其美学思想的功利色彩。在其思想理论中,王国维看到了审美与伦理之间的相似性,认为美学之目的与伦理学之目的合而为一,试图以情感为中介通过审美感知的超功利性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借助美术中对生活之欲的描述来实现现实生活中个人欲望的解脱。同时,以美术来传达其对人生、生命价值意义的思考探寻,体现出其美学思想在伦理学上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西方社会发展转型中的伦理“断裂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伦理道德发展的一个基本理 论框架。这一问题轨迹,表现为“社会发展-道德问题-社会性问题-伦理断裂”。调研发 现,中国独特的伦理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诸多社会问题与西方问题 症状相似以及社会学意义上的数据类似,但是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伦理断裂”,伦理社会 并未解体。在问题症状与发生学相似的背后,是二者实质性的差异,它表现为家庭伦理对 原子式个人的遏制;“无伦理”的市民社会并没有成为现实,伦理社会有机体仍然相互 关联、贯通。然而,当代中国社会仍面临着伦理断裂的诱发性问题,包括道德贱民的产生 、市场契约—信用的盛行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伦理亏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