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爱的诗歌     
我们有一首赞美诗,题目叫“爱的诗歌”,第一句歌词是:“爱从上帝而来,爱本就是上帝。”我想就用这句话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 基督教的精髓就是一个“爱”字,爱神爱人。今天我要讲的是一位姊妹的事,她是1987年在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和儒家之“爱”略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和基督教都提倡“爱”,但“爱”在二者中性质是有差别的。儒家主张“仁爱”,力求君民互爱,这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追求充满“仁爱”的社会秩序。这种仁爱和爱神的关系不大。基督教要求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具有“圣爱”性质。因上帝爱我,我也要像上帝爱我那样去爱邻人,人们彼此相爱是为了爱神。儒家的“仁爱”要运用一定的善恶标准进行选择,是将“小人”排斥在外的;基督教的爱具有极大的超越性,主张爱一切人。  相似文献   

3.
在基督教中,爱是至上的,爱是教会的灵魂。上帝对人类的爱,人类对上帝的爱,基督徒对其他所有人的爱,构成了基督教的主题。整本《圣经》可以用一个“爱”字来概括,即神爱世人和我们当怎样爱神爱人。因此,基督教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基督徒虽然不靠行善得救,但一个得救的人必须用爱心的外在行动或标志,来衡量他(她)属灵生命,这是我们蒙神赐福的一个前提条件。耶稣在世时,曾对门徒们讲:义人要往永生里去,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准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做客旅,你们给我住;我赤身裸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  相似文献   

4.
爱的传递     
王康霞 《天风》2007,(6):44-45
我对着无所不能的上帝和上帝派来天使般的“大姐”,在心里无数次立下誓言:“我一定要传递那份真诚的爱。”  相似文献   

5.
爱的启示     
有关朱利安娜的生平资料并不详尽,人们称她为朱利安夫人。她也喜欢这称呼。她自称为“可怜的灵魂”或“单纯的受造物”。她的事迹,可从她的著作和关于14世纪的记载推断出来。 朱利安夫人出身名门。据说曾在卡路女修道院的狄克修会接受教育。她的作品显明她是完全建基在圣经和教会的教导上。因此,她能够持续地默想和沉思。并显然有卓越的理解和领悟力。 朱利安30岁时,因病受着极大的痛苦。直至逝世。在患病期间,上帝向她启示了16次。她遁隐度过余生,默想上帝的启示,学习上帝藉此对她的教导,并在上帝的恩典、知识与慈爱里成长。经过20年的默想,她把她的经验和智慧写下来。帮助我们达至喜乐和成圣。 没有其他书可与《爱的启示》相比。它之所以独特,在于它完全着眼于上帝的慈爱。它虽然没有提出日常生活的方向;但它能改变我们的人生,帮助我们在恩典中成长,使我们爱上帝更深,是别的书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6.
蒋心梅 《天风》2005,(12):25-25
感谢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当你被别人伤害,心里非常痛苦时,请你对上帝说:“天上的父,愿你名受尊崇。”当你被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激怒,生气,心烦急躁,要发老脾气时,请你对上帝说:“愿上帝的爱充满我,愿上帝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爱涌入我的灵魂。”说到你的怒气消失为止。  相似文献   

7.
徐萍 《天风》2003,(1):22-22
人处于罪恶之中,却无法自救,而上帝是爱,上帝是全能的,人只有依靠上帝才能得救。上帝在对人的拯救中走上了十字架,这是拯救的遭遇,更是上帝之爱与上帝大能的显现,所以耶稣被钉十字架正是上帝拯救世人的方法。 上帝拯救人的方式是上帝首先走向人,指引人重回上帝的怀抱,其中人的信也很重要。真正的信,不是迷信。基督教的信首先是听到道,然后信道,遵行道,使信者跟从上帝回归到真正的家园。这样一种回归,是通过耶稣的启示,上帝之光对黑暗的照亮。“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耶稣又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约12:46)  相似文献   

8.
微仆 《天风》2004,(1):16-17
·圣经中不单强调“信”,更注重彰显“爱”。 ·保罗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3:13) ·“信”是基督徒对上帝的关系,“爱”则是上帝赋予基督徒的生命属性,“爱”是基督徒生命的见证。  相似文献   

9.
朱锡升 《天风》2001,(9):48
爱是上帝最根本、最本质的属性。上帝的爱超乎世上一切的爱,上帝的爱最无私、最高尚,最圣洁、最伟大!上帝的爱是舍己的爱,世上没有一种爱能比得上上帝的爱。约翰说:“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上帝的爱奇妙难测,保罗说:“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  相似文献   

10.
战玉志 《天风》2005,(9):45-45
生命,到底有没有一个极限?中国自古以来就把“残”与“废”两个字连接在一起使用,好像残者即废,无可救药。难道残者就是废人吗?在我认识的许多伤残孩子中,就有这种观念,因着身体上的缺陷而自卑自怜,自怨自叹,甚至自暴自弃。我总喜欢介绍几位残障者基督徒,如何从生命的主、全能的上帝那里得着生命的秘诀,靠着那加力量、凡事都能做的神,克服了种种障碍,奏响了一曲上帝为我们而写的生命乐章。  相似文献   

11.
邵世洁 《天风》2006,(8):46
我是在18年前,从一本属灵文学书籍“海伦凯勒光辉自传”——《生活的故事》接受福音种子,进入教会。书中说:“我爱圣经胜过爱其它书,上帝是万物之主,四海之内皆兄弟,一时灵感通遍我全身, 在我的眼前展现出无数的奇景,我一觉醒来,欣赏上帝美与和谐的世界,腐朽化成了神奇;那看见而明显的是暂时的,那看不见内在的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2.
欣歌 《天风》2006,(3):34-35
子良在用心、用爱诠释着对音乐的热忱,如同他自己为“海边”这首温馨而浪漫的钢琴作品所述,海的宽阔就像是上帝的膀臂,他的无边无际就像是上帝对我们的爱,浪起浪潮会激发我对上帝的感谢和赞美。琴随意舞,子良用琴对上帝作美好的颂赞……  相似文献   

13.
信仰     
我相信上帝赐给我们生命,我们可以在爱中成长。我也相信上帝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正如太阳存在于每一朵花的色彩和香味之中一样。即使是我、在眼前一片黑暗之中仍能看到上帝的光明;在耳边一片死寂的缄默之中仍能听到上帝的声音。我相信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耶稣基督的教训生活在世界上。只要我们都能服膺他的诫命“彼此相爱”就可以迎接极大的快乐降临这个世界。我相信可以按照上帝的宗旨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一样,每个人都会爱众人。若盼望人家如何如何待自己,自己也必须如此如此地待人。我相信每个人的福…  相似文献   

14.
朱建军 《天风》2010,(9):38-38
昨天夜里,有个多年未联系的朋友突然发来邮件,没有寒暄,也没有问候,直接就问我:“上帝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你真的相信上帝是存在的吗?”我回复她:“许久不见,你好吗?为什么突然这么问?”  相似文献   

15.
    
沐恩 《天风》2001,(8):40
初恋情人的爱,是最纯洁的爱。这爱是不讲条件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这爱是不考虑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是只要被爱者幸福,而自己却能抛舍一切的爱。 圣经雅歌中告诉我们,我们爱上帝,就应如是的爱。我们爱上帝,时时思念,念念在心。雅歌中用了初恋情人思念良人,思念美丽的女子作譬喻,要求爱要爱得如此深沉,如此温柔,如此的惊心动魄。 主耶稣说:“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相似文献   

16.
永恒的爱     
金微 《天风》2001,(12):1
12月25日是普世欢腾、庆祝圣诞的日子。基督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有恩典,有真理。基督的降生,表明了父上帝的心意。 约翰福音1章18节说:“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父怀里的独生子”这几个字表明了父上帝最本质的心意,上帝爱世人,即爱所有的人,没有人可以阻隔上帝的爱。主耶稣对门徒说:“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婴儿即将出生。他问上帝:“他们告诉我明天你将要把我送到地球,不过为什么我在那儿会那么弱小和无助呢?”上帝说:“在所有的天使之中,我已经选中了一个给你。她将会等待你和照顾你。”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东正教道德起源有四:一是源于世俗道德,如善、恶、良心、正义、义务、幸福、爱等,道德学家对这些内容加上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使之带有宗教道德的属性;二是源于宗教特有的内容,如原罪、救赎、祈祷、灵魂、爱上帝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三是源于《圣经》、《圣传》和教父著作中的道德思想,爱心、和睦、弃恶扬善、做义人、勿当恶人、不可杀人等;四是源于上帝的启示和耶稣的话语,如“人若爱我,就必须遵我的道”。东正教道德学家说:“信仰和道德的关系,就好比一对孪生姊妹关系”,又说,只有在信仰三位一体、上帝创世、原…  相似文献   

19.
悯心 《天风》1994,(10)
耶和华上帝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 耶和华上帝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上帝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2:21~24)  相似文献   

20.
本期刊出编辑部三位同工撰写的见证,很有说服力。信仰是无国界的,但信徒是有国籍的。无论是王圣民姊妹、董大林弟兄,还是菊花等三位姊妹,他们身上展示的是基督徒“美的心灵,美的形象”,本身就是“无言的见证”、在充满对上帝的爱和对他人的爱中,享受上帝与我们的同在。“敲击生命之键”,真正从内心流出活水,使更多的人群分享我们来自上帝爱中的喜乐。这是三篇见证所表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