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改梵为秦”的中国化佛教音乐出现后,“倡导”和“俗讲”两种弘法形式接续促进佛教音乐中国化进一步发展:南北朝时期,“倡导”将佛教音乐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唐代,“俗讲”又为佛教音乐增添了浓浓的通俗色彩。由此,中国佛教音乐得以进入鼎盛时期。佛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是佛教音乐中国化逐步完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所谓“通俗讲经”一说。不过,就唐五代时期的僧讲、俗讲和斋讲三种讲经来看,僧讲是安居月对僧人的传法讲经,俗人不得参与。俗讲是在三长月举行的以劝人输财为目的的佛教讲经法会,只要能达到目的,讲经的内容和方式并不固定。斋讲是僧人受斋食后应施主之请的讲经,按照佛在世时即制订的规定,要如法当机。因此,佛教没有专门的“通俗讲经”。所谓俗讲是通俗讲经的说法,本无的据。  相似文献   

3.
观音信仰是大乘佛教领域最流行的信仰形态,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因其流传极其广泛、影响极为深远而为世人所瞩目,但观音信仰作为学术研究在学界特别是我国大陆学界并未受到应有的重  相似文献   

4.
说僧装     
佛教的服装文化同佛教的教义一样,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及风情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由于流传的时间之久远,地域之广阔、民族之众多、及风俗民情的不同,地理气候的差异,使佛教服装在各个地区、民族形成各自不同的服装文化。因此,佛教僧人的服装无论从色彩、种类或形式差异等各个不同角度都体现出了佛教服装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资料。一、佛教僧装的历史渊源从佛教僧人服装的历史渊源来看,佛教僧侣的服装,根据佛教的制度,仅限于三衣。如果依照佛典,僧侣最初只穿一件“粪扫衣”,…  相似文献   

5.
文溆是唐代中期一个充满传奇的僧人。他以俗讲闻名当时,民间为之疯狂,敬宗为其讲吸引而召见,文宗则依其音声以制曲。俗讲给他带来轰动名声之际,也造成他被多次流配。而在吊诡的命运中,其俗讲影响却得以不断扩大,从民间走向禁内。文溆的经历关联着中唐时期世俗文化之诸端以及当时佛教文化政策之走向,他是这个时期佛教世俗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6.
《法音》2020,(5)
正自佛教传入中土以来,便与中国既有文化开启了富于特色的交融历程。这种交融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在形式上的表现之一,乃是佛教文献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献载体的融合,例如具有中国韵文特质的偈语、碑刻、佛教序跋等。这些文献既记录了佛教思想、佛教发展流传史,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文献价值。但这种文献类型往往不为文学研究者重视,在编辑断代性文学总集时,也往往未收碑志、铭刻、摩崖等相关内容。对这些佚文进行研究,既可以补充文学总集,扩充作者序列和诗文篇目,又可以为佛教研究提供新的史料。笔者平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1,(7)
任何学说皆含有思想内核与外在形式,即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深刻的思想配以巧妙的表达方式,可奏相得益彰之效,所谓“文以载道,道因文远”。佛教为一智慧之宗教,佛陀彻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他说法度生很注重善巧方便、应机施教,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楷模。佛教东来后,我国的高僧大德们探幽发微,创宗立派,以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阐扬佛法,比如俗讲、变文、以诗喻禅、以画喻禅等,作了许多醒世的工作。西妙先生《佛教的醒世智慧》一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对佛教的醒世智慧作了探讨。这篇文章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用现代人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佛法,这是我们当代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相信读者一定会有很多新的想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佛教是三大世界宗教中历史最悠久 ,典籍最丰富、思想最深博的教派 ,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大系统中独具特色的一支 ,中国佛教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历代著名的佛教思想家提出或阐发富有哲学性和思想性的概念、范畴、命题、观点 ,如缘起、因果、平等、慈悲、容忍、中道、解脱等 ,广泛涉及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等哲学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 ,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而且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佛教有不同的类型 ,如精英佛教与大众佛教、经典佛教与民俗佛教 ,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大众佛教受精…  相似文献   

9.
印度民族是一个非常富于表演艺术能力的民族。自古以来其歌舞和戏剧艺术就极为发达,至今不辍。公元1-5世纪,梵语戏剧即兴盛于印度。并随着当时正向东方强劲传播的佛教文化的一路东来,给中国文化也注入了新的发展成分和发展契机。在与东土的实用艺术杂糅与融合之后,催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唐代寺院里的俗讲。俗讲直接哺育了后来的中国戏曲,给其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佛教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所谓佛教的中国化是指,一方面佛教学者从大量经典中提炼、筛选出佛教思想的精神、内核,确定出适应中国国情的教义理论、礼仪制度和修持方式;一方面使之与中国固有文化相融合,并深入到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换言之,佛教的中国化,也就是佛教日益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融合,进而形成独具本地区特色的佛教的过程,表现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特殊精神面貌和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89,(6)
佛教本是一种外来文化,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内地后,在长期的流传和发展过程中,不但对我国的文化和群众生活起过重大的影响,而且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印刷术是我国对于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它的发明和发展固然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但同佛教的影响亦是分不开的。正是在佛教的影响下,才给中国的印刷增加了一份坚强无比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智文 《中国宗教》2017,(2):42-43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流传的过程中,中国佛教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文化自信的增强,自然也需要中国佛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中国佛教既来自于传统,又立足于当代,  相似文献   

13.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空前兴盛并日益世俗化,佛教信仰广泛地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在中国的佛菩萨信仰中,不同的神灵司职不同的领域,由于民众所遇到的生活事物不同,大都会从个人的自身利益出发去信仰某一神灵,这种信仰的流行往往也伴随着造像的产生.有时不同佛菩萨共同出现的组合,更能得到大众普遍的崇敬与膜拜,因此在民间信仰生活中,许多是以多尊像同时出现的形式来表达对神灵的祈求.本文即以地藏菩萨像为主轴,通过对石窟造像的组合形式、题记和相关文献的研究,说明地藏菩萨与西方净土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佛教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理当由全体中华民族共同来传承和发展。这种传承发展,既不能与传教相混淆,也不允许假借文化之名进行传教活动,但亦不能因为佛教文化有宗教的一面而将其排除在全体社会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之外。因此,适当区分"宗教"和"文化"就十分有必要。宗教对信众有绝对的意义,文化则对所有大众都有普遍价值。基于此,佛教在当代社会及其在未来的发展,就有两个基本向度:一是作为宗教,承担起延续佛陀慧命的责任和使命,二是作为文化,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文化资粮。作为宗教的佛教和作为文化的佛教,其实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但两者各有所侧重,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境中,它们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此,人们在许多场合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太愿意甚至不敢明确地提弘扬优秀中国佛教文化的现象就能逐渐得到扭转,中国佛教文化在社会中被广为研究和传播,既不会有传教之嫌,也不会导致佛教的"泛文化"化而影响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中国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一起,经过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将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和全体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杨仁山被称为佛教改革的先行者,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旁通儒道的方式,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二是创办金陵刻经处和精舍学堂,培养佛教人才,开创了正规佛教教育的先河;三是解行合一的佛教观,在佛理上和修行实践上为后世留下典范;四是编纂三字经,对于佛教文化在社会大众及信徒中的传播普及,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燕 《中国宗教》2021,(2):56-57
中唐以后,随着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影响逐渐扩大,"悦禅之风"不但在佛教僧人中广为盛行,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流传甚广。到了宋代,禅宗和净土宗更是成为当时佛教的主流宗派。在此阶段,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教文化进一步融合,极大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世界现存的三大佛教派别在我国均有流传,成为中国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完全是在我国成长起来,并传播到其他各国的,所以不少人把中国称为佛教的第二故乡。两千年前传入的异邦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矛盾、相互吸引、相互冲突、相互融摄。其深入协调的结果,既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也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形态。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外来的印度佛教,逐步演变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契合的中国佛教,并与儒、道两教一起,成为支撑着中国传统文化之鼎的三根主要支柱。  相似文献   

18.
正佛教造像碑融合、丰富了中国传统石碑记功载德的作用,突出表现佛教伦理中国化思想对造像产生的影响,是中国佛教融入世俗生活的具体表现形式,显示中国佛教思维的实用性,体现中国佛教的价值观追求,反映修行趋向简易性的特点。中国佛教造像碑是与汉代物质文化渊源深厚的一种特殊石刻形式,兼具图像和铭文,多数纪年明确,分布地域广泛,既是研究丝绸之路上区域佛教的重要石刻代表,也是探求佛教中国化演变过程的物质文化资料。  相似文献   

19.
佛教文献作为人类较早的一种文化形态和知识形式,保留了不同民族与国家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就佛教所影响到的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而言,三种佛教文献为丝绸之路城市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有价值的信息。关于佛教教义的《大日经》类经典文献蕴含着佛教,特别是密宗的宇宙世界观和城市理念,对分析受密宗影响地区的城市规划、寺院布局及佛塔造型很有助益;佛教史地文献《洛阳伽蓝记》为研究佛教城市生活提供了生动而具体的样板,还为进一步分析佛教兴衰与城市兴衰的关系给以启发;《大唐西域记》等游记传记类佛教文献则为我们研究丝绸之路城市史提供了详实的参考,据此还可发现一些古代城市遗址。  相似文献   

20.
正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紧密结合,相互吸收借鉴,共同发展,演绎出了中国化发展特色的汉传佛教。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始终坚持天台宗佛教的中国化方向,是国清寺1400多年发展历程史上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天台宗国清寺立足于祖庭文化,在爱国爱教、僧才培养、文化交流、服务大众方面,紧紧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融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政治制度、社区服务、文化习俗等发生密切关系,成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样板、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