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三彩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不仅体现了恢宏壮观、热烈昂扬的盛唐气象,也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所追求的一种尽物性与尽人性相得益彰、"造乎自然"的艺术观念。纵观唐三彩的整个流变过程,它是以日常生活为摹本,在色彩、造型上又加以人的主观创造,使其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注重人的主体性地位的显现,使"人"与"自然"交融合一,成就了造物之美。  相似文献   

2.
从“曲忠维孝”到“移孝作忠”——先秦儒家孝忠观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长坤  张波 《管子学刊》2010,(1):50-55,75
孝与忠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的两个基本观念。由于早期中国夏、商、周王朝"家""国"合一,因此用血缘来维系统治就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所以,孝与忠之间具有互通性和一致性。春秋战国之际,正是古代中国从宗法等级君主专政政体向中央集权君主专政政体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君统逐渐脱离宗统而独立,忠和孝维护着不同的权威,具有了各自的价值取向,因而使孝与忠之间矛盾凸现、价值对立,先秦儒家的孝忠观念也经历了从"曲忠维孝"到"移孝作忠"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先秦儒家认为,天是人的价值和道德本原,人对天又具有主体能动性.在天人关系上,天与人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人的道德与天的本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因此,"天人合一"实质上是在道德基础上的合一,即"天人合德".  相似文献   

4.
传统中国画中所营造的"幻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与自然之道,同时也是艺术家的个性风采与精神生命的体现。文章主要探讨传统中国画中的"幻境",以丰富现代中国画的技巧和艺术语言,并对当代中国画只顾描摹现实的现状进行反思。画家需要用心造"幻境",其所创造的"幻境",不仅具有美的价值,更富有对人生哲理,对人产生深入心灵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花鸟画作为一个艺术概念,它的表现对象包括了自然界中除人以外的一切动植物。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决定了花鸟画艺术内涵的两大特色:一是赋予自然生物的人格化象征寓意,二是充分表现自然生物的生命活力。两者的融会统一形成了中国花鸟画特有的鲜明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类似题材大相异趣。现代中国花鸟画是在传承并变革了古代传统花鸟画的不断演变中生发而形成的。从传承的一面看,它不仅仅是对传统技法、样式的简  相似文献   

6.
传统以来,中国社会向以儒家人文精神为主体,如此虽提升了人文精神,然亦导致后学末流过度重视人的主体性,而忽略经典中对"自然"的书写,及其中蕴含的超越性。再加上西方理性思潮的影响、科技文明的进步,更助长人的主导与支配性格,如此不仅破坏了自然的秩序,无形中也斫丧了人的超越性。《周易》哲学在揭示自然与人类相互间的关系,故前人往往侧重天人的观照。本文尝试以"自然"为主体观察,试图阐发《周易》经传中对"自然"的书写及其与人文、宗教三者的关系与安排。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6,(8)
正一、引言佛教~[1]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体之一,佛教对人的认识也是中国传统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本文以佛教各派皆认同的"缘起性空"为理论参照,对佛教"人"之建构进行探讨。佛教认为,"缘起性空"为万法起灭之根本法则。"缘起",亦名缘生,"因缘生起"的略称,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当初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一环,其详尽地诠释了中国画所特有的透视方法并从绘画实践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伸。由中西方绘画透视特点的不同为起点,延伸至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三远"透视,简要介绍其不同理解角度及后人对其的拓展与延伸。  相似文献   

9.
"中庸"之道,既是一种中国传统时代主体性地由儒家倡导的哲学方法和力求通过礼义途径实现和谐之治的治道原则,同时,若从当代发掘传统管理智慧的层面上来说,也是中国传统管理文化领域有代表性的一种管理思维,也更是一种管理道德和管理精神。"中庸"管理既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平衡术和权衡术,更不能被仅仅看成为一种思维方法,它代表着古代中国人关怀天下的博大胸怀,代表着他们要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的人文主义精神,代表着他们追求管理和谐的使命意识和由此而需要建立起来的道德知识体系。这种"中庸"管理思维、管理道德和管理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真善美合一"及"知行合一"的大传统,高度凝结着实践理性向道德理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尤其是2013年建设"美丽乡村"理念的提出,更是从时代发展和需求的角度将中国乡村建设提上日程,同时也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建设"美丽乡村"的浪潮,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我国乡村建设问题。而"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从乡村发展实际出发,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元素和艺术在乡村发展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此为背景,以河北省乡村建设为对象,从传统美术的表现角度入手,对"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美术的体现和独特作用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今天说到"性命"二字,似乎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生命。其实"性"与"命"二字,无论是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还是在儒家文化中,都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人把儒家称为"性命之学",也是这个道理。一旦把性与命分开来看,我们对生命的体验自然就多了层哲学思考。简单地说,"性"指生命的内在部分,是对自己而言的;"命"指生命的外在部分,是对天地、自然、历史而言的。比如没有人可以挑选自己的父母、出  相似文献   

12.
地理条件、种族生存竞争及文化发展的差异造就了东方人与西方人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不同思维操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现实生活中,人在遭受抑郁、焦虑、孤独等情绪问题或过于兴奋以致失眠时,中国文化的形象思维比西方文化的逻辑思维更能有效地解决上述心理问题。其中,道家"天人合一"、佛家"调心入空"、儒家"修心养性、忘道合一...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将对"道法自然"这一理论体系进行一个相对全面的概述,其间包括对其出处、发展及影响的分析。而后,将从"道""法""自然"三个方面切入,对"道法自然"如何运用于中国传统园林中进行一番论述,其中,以"法"为整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最后,对上述论述进行了一个总结,以指出这种传统造园理念对现代环境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为解决民间信仰事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发挥民间信仰积极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委统战部按照"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要求,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依法规范民间信仰事务管理,以江口街道韶护庙为试点,开展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多庙合一"工作。兼顾各方择"新址"  相似文献   

15.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具有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人文特色。"道"的内涵可以从哲学层面、人文层面、价值层面去理解其奥义。在哲学层面蕴含了"道"的本源性、超越性、遍在性;在人文层面凸显了"道"内涵中人的主体性、理性的力量、精神性追求;在价值层面其包括了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与道合一的人生观、尊道贵德的价值观,"道"论从不同角度彰显出其是中国文化基因中蕴含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章启群 《哲学研究》2012,(3):49-55,72,127
<正>"天人合一"是当今汉语中最常用的短语之一,十分流行、时尚;它被看作是关于中华文明、中国思想的关键词,表达了中国独有的思想和智慧。①然而,"天人合一"的意思究竟是什么?颇为流行的解释,是把"天人合一"的"天"解释为"大自然"或"世界万物","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合一;与此相对,则把西方思想和观念概括为"天人对立"或"主客二分",中西思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经学思维方式,它通过"原道""征圣""宗经"等方式,采取"假托"和对历史进行察微、褒贬等手法,将孔子王化、实史文化、文史经化,阐发了对现实政治、伦理等实然行为的应然之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建构王道大一统政治哲学的目的,形成了宗教、政治、教化三位一体的独特政治文化。运用经学思维方式对什么是好的政治(政治善)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政治伦理合一的传统哲学的特性。这一特性在汉代公羊学家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是探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是先有大学,包含了教育、祭祀、政治和伦理多种功能;后有孔庙,主祀孔子,并及于四配、十二哲、历代先贤先儒。自汉代以后,儒学逐步经学化、制度化,祭孔讲经亦逐步常态化、制度化。东晋国学"增造庙屋","庙学合一"教育规制雏形初具。唐贞观四年(630年),诏州县学皆立孔子庙;唐高宗时,又敕州县未立庙者速事营造。从此,孔庙开始遍及天下,正式形成了"庙学合一"教育规制,并相沿至清末。"庙学合一"教育规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国学教育结合亦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仁"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德目,其所具有的人本意蕴并非不言而喻、不证自明."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强调把人当人看,对社会各阶层都应持有起码的平等的同情心和爱心,"仁民爱物"意味着这一关爱之情由人类向自然万物的推及."仁"不远人、"为仁由己"、"推己及人"强化了人的道德自主和社会承担意识,同时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现世追求和内在超越的品格;"克己复礼为仁"标志着中国文化由神本向人本、由外向内的转型,它的首要意义在于对于人的发现,在于唤醒人类的"同类意识",在于凸显人的反省和自觉,将其从整体上理解为牺牲自我、人的独立人格的丧失、人的异化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20.
儒道释三家思想可谓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始终是"天人合一"。由此看出,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艺术都非常重视作为世界主体的人,因而使得它们更富于主体性和精神性。儒家由天道入人道,推崇人的伦理秩序和博爱之心,是个体人格向精神向宇宙本体的融合。道家由人道入天道,追求绝对自由。禅宗追求的是人的心性与佛性在精神层面上的升华和统一,追求与大自然的融合,追求真正体验生命冲动和生命情调的审美意境。这其间,自然与人,宇宙与个体,主体与个体都在"天人合一"中找到了归宿和位置。而这一点正决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决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