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澄是光显于元代的著名理学家、经学家和易学家.他在易学的象数之学方面整合汉宋而创辟己见,而在义理之学方面则以全新理学视野解读<周易>经传,开显出<周易>吴氏学--一种理学视野下的独特易学天人之学.其基本内容是:天道为人道的终极价值根据,人宜推天遭以明人事,法天道以开人文;天道性命相贯通,由理气所造化出的天人万象相互内在,息息相通,一体无隔,构成一无限宏大的一本而万殊的有机宇宙生存共同体与生命共同体;万象如此而相连一体、动态流转着的这个世界,亦遂成为人的整个生活的世界;人应透过自觉的德性涵养修为工夫,变化气质,最大限度地彰显出与天地之理一而不二的本然正性,豁醒自足之整体人文生命理性意识,令生命最终达致成为天地之理圆满化身与自觉而圆融体现者的天地境界,进而挺立自己生命的主体性,确立应然的正大宇宙人生担当,促成天理沛然流行、和谐有序而通泰的有机人的生活世界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天风》2020,(11)
正今天能看到的景教文献,除了《景教碑》和《洛阳景教经幢外》,主要是敦煌景教文献,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指出这些经卷就是圣经的哪一卷书,但其引用的经文仍然不少,客观地说,其中一些好的译文,令我们今天看了仍会怦然心动。谨举例如下:(一)关于上帝的创造惣玄枢而造化。创1:1起初神创造天地。权舆匠化,起地立天。创1:1起初神创造天地。暗空易而天地开,日月运而昼夜作。创1:2—8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相似文献   

3.
古人常以天、地、人并列,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可以沟通天地、参赞天地之化育。要对天地人有一系统的认识,必须将三者看做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互为缘分,相互牵连。首先,天地人是自然的一切。天、地、人各有所道,人生存于天地之间,要尊敬和爱护天地,对天地怀有一颗敬畏和信仰之心,安守本分,奉行天理、恪守自然之法则。其次,天地人是人本的一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再次,天地人是心外的一切。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是有因果的,我们要去体悟这种因果,不能盲目的将责任推于外界。最后,天地人是心内的一切。天地人应与我的心结合起来。世界是我心里的世界,人类是我心里的人类,一切都是与我相关的,大家彼此因缘共同而产生了关系。  相似文献   

4.
天、地、人三才各有其道的思想乃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的共识,但只有《易传》对此作了深入而一贯的探讨,从而影响深远。在《易传》那里,天、地既有其体,又有其德。天之体为阴阳之气,地之体为刚柔之质。阴阳之气实质上是能量与信息所构成之"场",而刚柔之质则是气的能量密集化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天之德为乾,而地之德为坤。乾是健动不息的创生品格,而坤则是厚德载物的接纳性品格。天地各有其能,各具其德,但只有人能够会通天地之能、合和天地之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的智能能够代替天地,因为人总是有其自身的限制,但人的存在也同样不是天地的重复,而是以其不同于天地的品格,与天地并列为三。  相似文献   

5.
易学本于天地之道,中达社会人际,直抵内心世界;而后由心及人,由人及天,效法天道。在易学建构逻辑视野下,易道呈圆,天人一如。可见,这种本于天而归于天的易学建构,具有天然的生态文明向度。在易学建构所彰显的生态文明维度上,乾始坤凝,刚柔兼济,阴阳大化,和谐天成。易学内蕴的三才之道,父天母地,人为天地之子。大德曰生,大宝曰位,守位曰仁。易学关于天地之子的定位,是法天象地、生生不息的人类生存法则的理论基石。易学建构的生态文明之维,是会通易学与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内在逻辑,也是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要旨。  相似文献   

6.
《文言传》为何以“文言”名篇,历代学者论述各异。陈鼓应“文”本于“天地之文”的观点颇有启发性,但过于简略。“天地之文”是“文言”之“文”取义所本。《易》中有天地之文,亦有人文。天地之文即天地生物、成物之象,人文是圣王法天牧民,使天地生机昌茂、万有和谐有序之象。《文言传》以“文德”贯通天地之文与人文、天地之道与人道。“文德”即易道生生之德,其所反映的深层精神品质即“仁”。乾坤二卦作为生生之本,最为集中地体现了生生之易道、天人贯通之“文德”,故阐释乾坤二卦德义之辞题曰“文言”。  相似文献   

7.
§14 三才与三极:易道开显的存有格局而《易经》哲学正是以“三如实”的求真态度为出发点的超切主义哲学。《易经》的语言基本上乃是诠释易道的哲学语言。而所谓“易道”,用《系辞传》的术语来说,就是“三才之道”或“三极之道”。“三才”就是“天、地、人”,“三极”就是天极之道,地极之道、人极之道。在中国先秦的哲学里,“才”与“气”都是权能的代名词,而“极”则含有“如实之道“或”真之极致”的意思。“三才”中的“天地”(“天”与“地”的合言)就是权能场有;天地之道也就是权能  相似文献   

8.
陈壁生 《哲学动态》2023,(10):66-75
“天地之心”是《礼记》与《周易》中的一个概念。唐文明在近期的一系列论文中证明,天地之“心”是一个最高的主宰者,能够创生天地。吴飞反驳了唐文明的观点。回到经典中,详细考察经典中的“天地之心”,可以发现,在气论的背景中,天地之心是指人在天地之中的地位,即人得天地之气最清,所以贵于万物。在传统思想中,圣人德合天地,圣人之“心”,便是“天地之心”的体现。同时,圣人制作六经,使人贵于万物,而又敬畏天道,合于自然。在中国文明史上,正是因为“六经”的尊崇地位,中国文明始终在不断重新理解自然,并且在不断保持一种超越自然与回归自然的张力中前进。  相似文献   

9.
正《老子》中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大意是说,往昔曾得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清黄鷟来《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诗:"天地贵得一,清宁以定位。"意思是说,天地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们得到过道,以清宁来定位自己,清宁就是清明宁静的意思。天地如此,推衍到人,一个人能定人生的清宁位,并一以贯之保持之,也是可贵之人。定位清宁人生,体现着甘于低调、清爽对人、光明做事的处  相似文献   

10.
《周易·系辞传上》: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相似文献   

11.
贾志璞  盖光 《管子学刊》2010,(4):99-103
《周易》通过"一阴一阳"彼此互补、交合的"创生"过程,构建起一个充满"生"之节律的宇宙自然,生命彼此"互化"呈现出流转不息的"生生"运演节律,同时为自然天地提供了多样、繁复、循环及演化的可能。《周易》阐释的这一充满节律、循环往复、多样统一的宇宙自然所彰显的魅力,实际是对生命的颂扬及多样之"和"的赞美,而这一切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典美学。  相似文献   

12.
中秋节刚过,次日的晚上,一场大风,把满寺盛开的桂花吹了个七零八落。之后的几天里,原本要来寺院里赏花品茶的市民和游客,也因这场风而少得可怜。 每个人一生的因缘际遇,就像这逢季节盛开的桂树一样,也讲个“运”和“巧”。如若开得其时,落得其地,潇潇洒洒的,谁会在乎它有多长久呢?谁又会计较它的宠辱去留呢?每到桂花开的时候,我就常常一个人,在寺中选个僻静的地方,挨着一株桂  相似文献   

13.
论大易三德     
中华文化是道德文化,而《周易》乃中华文化之源,大道之蕴。因此,道德文化同样也源于易。大易之德有三:天德、君德、心德。所谓天德,即天地资生不息、健行厚载、万类和谐之大义;所谓君德,即立于天地之间、人之为人、和于人际的君子人格;所谓心德,即心性修持、持守静笃、和于天人之善意。以天和、人和、心和三和维度视之,又可将三德归结为自然和谐之德、社会和谐之德、心灵和谐之德。三德各有其调谐范围和先后次序:易学的建构逻辑,始于并本于天道,故天德为首,昭昭天德,开显天下德业;天德既开,君德继之,煌煌君德,赋予人之为人、止于至善的特定内涵;大易之德,归根于心,心德既立,三德必定形成和谐之力,进而彰显天地人心之大美。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史实为依据,力图对全真道“三州五会”之建立、构成、影响等诸方面作一番考察。全文共分七个部分一、筹会;二、立会;三、会名;四、会疏;五、会众;六、会首;七、子会。作者结合早期全真道传教情况对这七部分展开分析,对继续深入研究全真道,尤其是对厘清早期全真道的兴起与发展等问题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诗词三首     
赴京道中 (一)又上征轮出剑门,十年风雨定惊魂。喜看慧日披云出,万岭开-峰礼世尊。 (二)千古高风两智炫,蜀人为法好周旋。宗门有幸开新运,我亦来看雨后天。 浇溪纱参加民委羊会梦入华臀喜足天,敦煌画壁起编眨,人民九亿又团圆!少女回腰据一泛灸,健儿指手鼓闻阅,洪筵高会更空前。诗词三首@隆莲~~  相似文献   

16.
武当山宣言     
正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信息交流日益迅捷,文明进步有目共睹。然而,环境恶化、贫富悬殊、冲突战乱等问题也在困扰着人类。从传统中汲取智慧,乃返本开新之途。时值丁酉初夏,四海之云朋霞友,五洲之高道大德,共聚武当仙山,阐道德之真谛,觅济世之良方。道通天地,德贯古今,道教先哲在静观玄览中,体悟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而历来秉持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共生共荣。但是私欲和偏见会蒙蔽人们的本心,从而导致冲突与不公。  相似文献   

17.
储华谷<周易参同契>注运用<周易>的卦爻象和"河洛之说"来解释道教内丹修炼的原理,提出了"药之与物,二八河图.五贼运火,皇极洛书.法象羲<易>,按爻摘符"的道教易学思想;认为<易>的"河洛之说"及"卦爻之象"揭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这对于道教内丹修炼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注用<周易>"河图"、"洛书"等理论,对道教内丹学中最重要的药物、鼎炉、火候等问题进行了说明,强调内丹术要循天地自然之道而行,法天地人三才之道才可以论还丹,并以<易>理来统摄天、地、人三才之道,从而增强了道教内丹术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为将道教内丹术转为道教内丹学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对于邵雍《观物内篇》所述先天易学"元会运世"之数的演算关系及其意义,学界尚缺乏较为准确的阐释。而根据《观物内篇》的文本内证及宋人张行成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元会运世"交错而成的从"元之元"到"世之世"的十六数实际上表达的是以大小不同的计时单位对同一"元"之时间跨度的换算。此种换算作为数量抵当关系,又象征着对应于"元会运世"的"皇帝王霸"之治道就其可持续性而言的价值等次划分,从而使"元会运世"之数具备了纪年功能之外的价值意涵。  相似文献   

19.
16世纪来华耶稣会士不仅用“天主”一词翻译Deus,还经常使用“天”、“上帝”和“天神”等词.利玛窦担任在华耶稣会士负责人期间,这些称号都是允许的,奉教的中国土大夫更习惯用“天”和“上帝”的称号.尽管如此,利玛窦还是指出,“天主”是最适宜的称号,如果只称“天”,会让人误以为举着所见之“苍苍之天”.当然,聪明人可透过可见之天推知“天地之主”,因此,若能心怀“天主”,称“天”亦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分五个部分以论邵雍之易数思想:首先,以天地之数和圆方之数作为天地源起之象征,并以此二数分为十六大位,以穷究天地体用之变化。其次,以阴阳奇偶之数作为天圆地方之数的基础,并以阴阳刚柔之四象、八卦配合干支之数,参以天地变化之数和体四月三之原则,以导出象征生灵万有之动植通数。再次,结合前两部分所探讨之天圆地方变化十六位数和阴阳刚柔奇偶动植通数,以呈现出一体用生物运行具象之数,以此代表天地万物的流行生化之象《天主运行,地主生化》。再次,将天行刚健之数进一步具体细分为元会运世之数.以成就邵雍独创之历法纪年。同时,将地生柔顺之数进一步体现于律吕声音之多元性和差异性来表现动植生物之不齐与参差。最后,以此五类大数施行、旁通而统贯于自然界与人文界之一切万有,以作为邵雍易学中穷理之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