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旦大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南开大学博士后,一路名校走来,一直走进了学术的殿堂,她就是既有学术悟性,又勤于笔耕的刘洁博士.因其学术悟性高,所以刘洁博士的研究领域比较宽广.比如先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妇女史等,她都研究,然而,中国古代妇女史应该是她的主攻方向.因其勤于笔耕,所以刘洁博士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比如《走不出的后花园——从〈世说新语〉中的女性说起》、《列女传史源学考察》等,不胜列举,然而《列女传史源学考察》无疑是最有份量的一部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2.
第八次世界生命伦理学大会将于明年夏天在北京召开,经编辑部研究,并得到大会筹备会议主席邱仁宗教授的支持,本刊将为这次会议做两件事:一是借这次会议许多国外学者来华的机会,准备组织一次以“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生命伦理学”的卫星会议。鉴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许多国外学者十分关心中国学者如何看待生命伦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艾思奇研究在国外徐素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艾思奇是现代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关于他在中国现代哲学史、革命史上的作用和影响,是中国学者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国外学者,特别是那些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对中国现代社会革命的发生发展有浓厚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4.
正对外开放,与国际社会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在此基础上,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就当代国际社会和中国发展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一直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点致力于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在我们看来,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应该包含"请进来"和"走出去"两个互动的环节。所谓"请进来",就是对外开放,就是通过翻译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学术著作、参加国外学术会议、交流访谈等形式,了解和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学术成就,把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就  相似文献   

5.
2010年4月17日-19日,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办,法门寺博物馆协办,得到了台湾华严学会的大力支持.来自国外的学者有日本的著名密教研究学者静慈圆、生井智绍、田中公明、福田亮成先生,韩国的卞麟锡先生,国内学者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黄心川先生以及全国各地密教学者齐聚一堂,切磋交流,以中国密教为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家族主义的内涵及其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中国社会的家族主义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学者强调家族主义在中国社会中的普遍性、严重性,并进而提出一个观点,即家族主义是儒家文化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或核心.[1]这种说法明显地沿袭了国外一些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美国学者McCroskey最早使用交流恐惧这一概念并编制了交流恐惧自陈量表等调研工具,此后有研究者对交流恐惧进行本土化研究。国外学者对交流恐惧产生的原因作了多方面的分析探讨和干预研究;中国学者对交流恐惧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2007年发展了面众恐惧研究,编制了《中国大学生面众恐惧调查量表》并提出了相应矫治对策,给大学生乃至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条密切联系实际的培养训练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毛泽东思想鲜明的理论特质,塑造了毛泽东独特的政治形象,是毛泽东形象的基础元素。毛泽东在国外研究视域被认为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华文化传承者、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中华文化实践者、基于传统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文化创新者,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外学者视角下的毛泽东形象的深沉底色。国外学者的毛泽东研究呈现了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探索,对于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断推进治国理政实践、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国外对丁玲创作的研究从3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了.尤其是在日本,对丁玲的研究长达半个多世纪,参与研究的专家与学者不计其数,公开发表的文章及专著也数不胜数.早期的研究中有著名学者小林二男、德永直等,这些研究主要是对丁玲及其创作的简单的介绍.之后又有大量的译著和研究论著接连不断地问世.如今还有一批活跃在文坛上的学者,正在进行着适合新时代的丁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感恩:积极心理研究的新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恩有助于增强个人的生活幸福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益于社会生活。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感恩也逐渐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论文介绍了感恩的界定、测量及其相关因素.提出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研究感恩和将感恩研究应用于实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国外研究道教的学者,多为汉学家,有人主攻道教研究,有人主攻其它学科。在与中国道教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时,他们都是道教学者。新冠疫情对中外道教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造成严重的障碍,如同严冬袭来。但是,不少外国道教学者一如既往,利用各种现代通讯方式保持着与中国学者的交往,继续支持学术交流且成果不断。笔者深切体会到中外道教学术交流不可阻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反映了一位日本著名学者眼中的当代中国儒学观,在国外颇具代表性。特予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PTSD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PTSD是近十年来在中国精神病学界逐渐引起重视的一种反应性精神障碍。随着国外对PTSD的深入研究以及中国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相关领域的学者开始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文章对中国PTSD的流行病学、神经生物学基础、病因学以及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作了初步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就国外毛泽东学专家关于毛泽东与两方近代思潮关系的比较研究作一介绍和评析.主要概述了从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所受的各种思想的影响,到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在理论和实践上与西方思想家不自觉的"共鸣"这两个阶段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探究了其结论的缘由和依据.他们认为,毛泽东一生都受到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笔者认为,国外学者关于毛泽东与西方近代思潮关系的探讨是具有启迪意义的,但是,有些学者比较极端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杨枫 《学海》2012,(2):212-216
分析师是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中介,他们的研究报告会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有大量学者致力于分析师行为的研究,其中分析师预测偏差是颇为引人注目的话题。我们首先归纳了国外学者提出的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现象,随后从分析师的经济动机(传统金融学)和认知能力(行为金融学)两大角度总结阐述导致分析师预测偏差的可能原因。最后简要概括了中国学者当前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陈霞 《宗教学研究》2005,37(2):44-48
在宗教与生态问题的讨论中,道教相对来说是一位晚到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道教与生态学的关系一直吸引着西方生态学界、宗教学界、哲学界的关注.国外的道教与生态讨论主要在生态哲学家、科学家、基督教神学家和道教学者之间进行.有的学者认为道教能为深生态学提供观念性资源,能修正、调整和丰富深生态学理论;也有学者提醒深生态学在借鉴道教时,应把它与整体的中国文化结合,并应从对道家思想的吸收深入到对道教思想的挖掘;也有学者出于对文化移植作用的思考、对东方文化影响的担忧、对中国环境现状的不乐观等因素而对道教的可能贡献持谨慎态度.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语境中,对上述西方学者对道教生态思想的观点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近十五年来,在国外,特别是在欧美一些国家,对道教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增长。一些道教研究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们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召开了三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欧洲学者发起的欧洲中国研究会把《道藏》研究列为该会的三项计划之一。下面,我们仅就欧美道教研究的情况,作一概括介绍。一国外对中国道教的调查研究史,可追溯到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1840年鸦片战争后,许多基督教传教士接踵而至。他们伙同外交官,利用在华的有利条件,开始对中国的政  相似文献   

18.
<正>由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协办的"第十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广州分会)——国外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研讨会"于2015年5月23~24日在广州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黑龙江大学、深圳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和杂志社的30多位学者以及多名研究生出席了会议,研讨了相关问题。一、国外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研究的主题和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9.
幼儿学习数学自信心培养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成子娟 《心理科学》1993,16(2):115-118
一、问题提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致表明,自信心的高低受制于自己专业能力的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又直接制约着人的行为,它对于人的事业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小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比如,Manfred·  相似文献   

20.
应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开展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邀请,国外一些著名学者前来交流学术。他们从西方文化视角出发所作的宏观上的论述以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对我们深入进行比较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本篇和下一篇即是其中两位作者专为本刊撰写的文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