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井正是日本明治大学讲师、“日本哲学会”委员、“日本唯物论研究会”委员。他自一九六一年讨论日本共产党党纲的时候起,就对现在的日共党纲抱反对意见,主张实行不要集中的民主,为春日庄次郎一派的反党行为狡辩。现在的日共党纲确定以后,他仍然以“哲学”的形式,继续反对日共党纲和现在的日共领导机构。在这个期间,日共机关报刊会不断地对他的一些论点作了批判。这次松村一人又在《前卫》杂志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号上发表一篇题为《大井正的政治的、哲学的立场》的文章,以大井正一九五九年出版的《现代的唯物论思想》一书和发表在《唯物论研究》一九六二年夏季号上的《关于葛兰西思想的评价》一文为中心,对他的政治的、哲学的立场作了全面的批判,指出大井正的哲学是想从“哲学上”为“只能有一个敌人”的谬论作辩护的烦琐哲学,大井企图给春日庄次郎、西川一郎等的“反垄断社会主义革命论”建立哲学基础。大井的论法是,第一,歪曲对方的思想;第二,钻空子;第三,利用小资产阶级的偏见攻击日共;第四,利用日共过去的缺点攻击现在的日共领导机构;等等。松村一人的这篇批判文章,长约四万字,共分以下五节:(一)“大井正的原形令人难以看清,主要是什么原故?”;(二)“关于一九五九年的《现代的唯物论思想》和一九六二年的《关于葛兰西思想的评价》的关系”;(三)关于“一个敌人”论的三个“哲学的”证明;(四)“关于其他两三种积极的主张”;(五)“关于《关于葛兰西思想的评价》一文中的‘政治主义批判’”。这里译出的是的第三节,这一节着重批判大井正为了给“一个敌人”谬论作辩护而对《矛盾论》的歪曲。  相似文献   

2.
据1963年12月1日出版的日本《唯物论研究》第16期报道,日本唯物论研究会定在1963年12月7日在东京明治大学大学院举行第二次研究大会,讨论“和平共处和意识形态”问题。“日本唯物论研究会”的研究大会,是由“东京唯物论研究会”的研究大会发展来的。“东京唯物论研究会”的研究大会举行过两次。第一次在  相似文献   

3.
日本“东京唯物论研究会”历史唯物主义组在半年多以来,举行了一系列以重新研讨斯大林理论为内容的研究会。在这些研究会上提出了以下一些主要报告:村上嘉隆的《对斯大林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研讨》、浅田光辉的同一题目的报告、物部长兴的《关于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饭田贯一的《对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分析研究》、村田阳一的《对斯大林的工人运动理论的分析研究》等。“日本唯物论研究会”的机关刊物《唯物论研究》决定从第12期起陆续刊载这些报告。这里译出的这篇论文是该刊编委芝田进午和犬九义一为了说明刊载这些报告的理由和立场而写的。  相似文献   

4.
森信成是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副教授、“日本唯物论研究会”委员、“大阪唯物论研究会”负责人。在战后的初期,他曾被认为是对哲学上修正主义进行过斗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一。然而,森信成只是把一些教条当作“纯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藏原惟人在一九五八年发麦一篇题为《思想斗争中的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文章(见《前卫》一九五八年八月号),批评过这种倾向。但森信成不仅没有接受批评,反而把那些教条用唯心的思辨连缀起来,朝着反党的方向发展。高田求去年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前卫》一九六三年六月号)批评他,说他的哲学是“叫喊批判修正主义的修正主义哲学”。但是,森信成跟着在《新日本文学》去年八月号上发表了一篇对高田求的批判的“回答”,又在《唯物论研究》去年冬季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攻击他说已经成为“日本共产党所公认的思想家们”的思想源泉的《实踐论》和《矛盾论》,这就越发暴露了他的反对日本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原形。高田求为了对他的修正主义的反党“哲学体系”的基本论点进行全面的批判,在《文化评论》今年三、四月号上发表了这篇原题为《森信成的不正当的哲学的归趋》的文章,指出森信成开始的时候是拒绝在实践中改造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而在自己的大学教授的实践或思辨的实践范围内,去理解(实际上是曲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后来逐渐染上敌人的思想意识,终于走上反党修正主义的道路。他说,森信成的思想的发展经过将成为一种反面教材。高田求的文章,共分七节:(一)前言;(二)否认认识论中的实践的观点;(三)阶级性问题;(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五)关于人的本质;(六)“民主主义”;(七)结束语。这里译出的是其中与驳斥森信成对《实践论》、《矛盾论》的攻击有关的二、三、四(摘译)、七等四节。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关于技术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最近,人们再次注意从基础方面、理论方面研究技术和技术进步,开始在学问方面也重新探讨关于技术的本质概念。在进行这种研究的时候,人们用这种或那种形式引证了马克思的理论。在三十年代,唯物论研究会进行过关于技术问题的爭论,在那次爭论中,最后确立了所谓“劳动资料体系学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进行过一次关于技术问题的爭论,那次爭论是围绕武谷三男倡导的所谓“运用学说”展开的。在那两次的爭论中,人们曾经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引证过马克思的理论。这一次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6.
在主体唯物主义争论结束后,日本唯物论研究自50年代下半期起转入低潮,民主主义科学者协会于1957年解体。札幌、大阪、东京等地相继组织地方研究会,1960年结成各地方唯物论研究团体的联络机构,“日本唯物论讨论会”,发行会刊《唯物论研究》(共发行23期)由于受到国际共运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影响,日本唯物论研究会于1965年不得不停止活动。进入70年代,唯物论研究又逐渐复兴,1973年创办全国性刊物《唯物论》(半年刊),  相似文献   

7.
关于爱因斯坦的主导哲学思想,中外学者比较公认的看法是“理性论的实在论”,即“理性论的唯物论”。深入研究表明,经验约定论也是爱因斯坦主导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年会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三论”学术讨论会于6月5日—11日在西安市举行。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从事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者。会议具体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般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关系,特别是哲学如何吸收和概括“三论”的科学成果以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方法、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众科技报》6月2日刊登文章《重提80年前的“猴子审判”》说,2005年5月,关于“神创论”、“智能设计论”与“进化论”的争论又达到一个高峰。5月5日,美国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针对该州学校应该如何教授进化论进行了听证会,会议于5月13日结束。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提出:达尔文的进化论能否作为一个真理出现在学校的科学课本中?是不是应该在课本和参考书中为“平衡”起见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学术界在对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深入研究的同时,又把注意力转向突变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有些报刊杂志即旋称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老三论”,而将突变论(CatastropheTheory)、耗散结构理论(DislsipativeStructure)和协同学(Syrergertics)称为“新三论”或“CDS 三论”。对此,有关专家,特别是专门研究耗散结构、协同学和突变论的科学家,认为“老三论”、“新三论”的提法并不科学。我国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钱学森教授,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主张的唯物论乃是一种“人学的唯物论”,他认为“只有人学的唯物论才是彻底的唯物论”。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近代各种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并阐明了他(作者)的“人学的唯物论”的观点。第二部分,是以“人学的唯物论”的观点为中心,通过对于各种哲学的批判,说明了作为哲学上三个部门的“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的关系。在作者看来,只有人学的唯物论才能具有三者密切的关系。最后,第三部分,是从“我与世界”、“必然与自由”讲到“自然主义”=“人本主义”,阐述了人学的唯物论的世界观。所谓“人学的唯物论”,作者认为,就是“把主观看作是身体、是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体、是人的唯物论”。他把主观和意识分开,把主观看作身体。当然他也承认客观的存在并承认它是基础,因为不承认这点,那就不会是唯物论;但他却不承认客观的存在是真正实在的东西,认为如果承认它是实在的东西,同时就必须承认主观和主体是实在的东西。所以他说:“把主观和主体看作是实在的;同这个实在的主观及主体相对立并且脱离这个主观及主体而独立的客观,就是真正实在的东西。”因此,作者把“那种把主观和主体完全加以观念化而主张只有客观实在性才是实在的唯物论”叫作“客观主义的唯物论”。他并批判说,这种唯物论可以说是“实在论”,是同“客观唯心论”及唯心论一脉相通的;甚至可以走到“武断论”。这种批判,我们绝对不能同意。我们认为,同唯心论一脉相通的,正是“人学的唯物论”。我们看,“人学的唯物论”所谓的“主体”,显然是受了存在主义的影响。存在主义是从主体超越到“无”和“神”,这当然是唯心主义;但是,虽说“人学的唯物论”是从主体超越到自然、存在和历史,但也不能如作者所说是唯物论,而却是一种唯心论。因为他认为不承认主体、主观的实在性就不能承认客观、存在的实在性,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的实在性。这显然不是唯物论,而是二元论或折衷论,结局还是唯心论。  相似文献   

12.
日本名古屋经济大学哲学、社会思想史教授铃木正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邀请于6月3日至12日访问了我国。在访华期间,他与我国学者就战后日本唯物论哲学进行了学术交流。铃木认为近代日本唯物论哲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以中江兆民为代表的明治唯物论,其二是以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为中心结成的“唯物论研究会”为代表的战前唯物论,其三是战后唯物论。在谈到战后唯物论时,铃木说,作为思想史家,我在把战后唯  相似文献   

13.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年会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三论”(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6月5日至11日在西安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陕西省哲学学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解放军西安政治学校、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大学等十个单位联合发起召开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哲学工作者、自然科学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23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供论文110多篇。  相似文献   

14.
日本唯物论哲学家户坂润(1900—1945)的《科学论》(1935年)中的最后一部分“科学世界”,首先用唯物论的反映论观点,从“科学世界”引出“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来,并阐述了二者间的关系。 在户坂看来,所谓“科学世界”就是“科学”认识(模写、反映)实在的最后阶段,即“总结果”。它是“科学诸世界的统一”,是  相似文献   

15.
李存山 《哲学动态》2007,1(6):41-4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是对一个哲学家思想的真正考验。在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当我们缅怀张先生在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研究三个方面做出的学术贡献时,有许多内容可以述说。本文谨略述张先生在哲学理论上的两个重要贡献,在我看来,这是经受了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的两个重要贡献。一道德之“变”与“常”1933年4月27日,张岱年先生在《大公报·世界思潮》发表《关于新唯物论》。他在此文中提出:“新唯物论或辩证的唯物论,实为现代最可注意之哲学。”“唯以新唯物论与现代他派哲学对较,然后乃可见新唯物论之为现代最可信…  相似文献   

16.
日本《唯物论研究》杂志1963年秋季号发表了田中清助的一篇文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心理学的课题》,谈到苏联近年研究“社会心理学”的一些情况。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展开,新兴的横断学科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正日益广泛深入地向各个领域渗透。思维科学和认识论早已同“三论”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三论”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的另一种正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动态》1994年第6期刊登了一篇介绍当代西方正义理论的文章,其中介绍了罗尔斯的“社会正义论”和诺齐克、哈耶克的“程序正义论”,这两种学说的代表作都已有了中文译本。在这里,我把不同于上述两种正义论的一种最新的正义学说——迈克尔·瓦尔策(Michael Walzer)的正义论作一简要的述介。  相似文献   

19.
民主德国科学院哲学部主任克劳斯最近发表了《控制论与社会》(柏林1964年)一书,把他过去在《从哲学观点来看控制论》一书中所发挥的“唯控制论”观点进一步推广到社会科学问题上。这里译出的是他这部近著的第一章第一节。作者讨论了用数学方法、系统理论、模型理论和方框开关方法来分析社会现象的可能性。作者认为控制论可以“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和方法,说什么“系统地和自觉地应用控制论方法为历史唯物主义服务,这将会加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并为列宁从根本上进一步发展了的方法,并有助于更进一步详细地发展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伟 《哲学动态》2005,(12):61-62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日本东京唯物论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联合举办的中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23~24日在首都钢铁公司召开.与会学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